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种类 >> 每战辄北的李广,是如何一步步被吹成名将和
七国之乱被周亚夫平定后,随军参战的李广利令智昏,竟然私下接受了梁王刘武的印信。这件事无疑让汉景帝非常生气,他没想到,外表忠厚的李广居然是个政治投机者,这样的人怎么还能放在身边委以重任呢。你李广不是打仗很勇猛吗?行啊,老待在朝廷怕是没什么用武之地,去边郡抵御匈奴人吧。上谷郡就挺好的,去吧,以后你就是那儿的太守。
来到上谷没多久,李广就遇到了来犯的匈奴人,一连几日匈奴人都来和李广交战,李广也毫不退让,你要战,便来战,我奉陪到底。结果他的朋友典属国公孙昆邪着急了,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个情况是汉景帝没想到的,本来他是抱着想对李广略施惩戒的态度徙他为上谷太守的,谁知道李广居然靠着自己的勇武,很快就在上谷打出了名堂,从原来只是靠武力值出名的勇将,变成了才气天下无双的李将军。
听了公孙昆邪的话后,汉景帝也担心,李广颇有些微名,万一真在战场上挨了一冷箭战死了,对于边军的士气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这就是李广在景帝一朝时镇守边郡抗击匈奴的大致经历。就这样,靠着司马迁的如花妙笔一通描绘,历任数郡太守以力战为名的李广,此时已俨然成了威震匈奴的一代名将了。
看到这里,我真是佩服司马迁的骚操作,先是借一个不怎么知名的典属国的口,给李广贴上了才气天下无双的标签,你信不信的不要紧,反正你对李广有个好印象了。然后你还在琢磨他说的是真的吗,李广这么厉害?接着又一个闪亮的标签又贴上了:力战为名。就这四个字,你脑补一下,李广历任数郡,转战何止千里,走到哪儿都敢和匈奴人玩命儿,那名气可太大了。
可是司马迁说了这么多,单单有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没说,那就是李广立过的战功,他一字也没写。这就很尴尬了,你见古往今来的名将有哪个人和敌人打了那么多次仗,却没有像样的战功记录在案的呢。一个将军,没有拿得出手的任何战功,却又以力战为名,这是什么情况?
抱歉得很,我想了半天,试图理解司马迁所谓的力战为名,可最终脑子里出现的是上面这些画面,可我真不是故意黑李广的。如果你读过匈奴列传和其他人物的传记,再和李将军列传放在一起梳理对比一下,你会发现一个令李广和他的粉丝更加难堪的事实:所谓的李广威震匈奴就是个子虚乌有的事。面对匈奴主力时,李广就是个送人头的。就是匈奴人的小股部队,也没拿正眼看过李广。
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史记·匈奴列传》。看到了吧,终景帝一朝,匈奴人始终是小打小闹,从未发起过大规模的进攻。司马迁为了吹李广,在李将军列传里对此一字不提,不知道的还以为李广和匈奴打得很激烈,多次重创匈奴,匈奴人特别畏惧李广呢。真相其实是,匈奴从没怵过李广,所以才会和李广多次交战。如果单以这些史料还不足以令人信服,我们可以拿文景两朝时其他名将和李广做对比。
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其众。——《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魏尚是汉文帝时的云中太守,他爱护士卒,带兵有方,部下将士也都乐于效命。因此,匈奴人一般都是远远避开他,曾经有匈奴人进犯,魏尚率兵一举就击败了他们,杀死很多匈奴人。
郅都: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史记·酷吏列传》。郅都是景帝时的名臣,他为人公正廉洁,不徇私情,不畏强权,是西汉第一个敢对不法豪强和皇族勋贵开刀的大臣。因为他执法严峻,所以即使豪强勋贵也很畏惧他,称他为“苍鹰”,连匈奴人也知道他的节烈操守。后来郅都镇守雁门,附近的匈奴人立刻引兵远遁,直到郅都死都不敢靠近雁门。更夸张的是,匈奴人曾经做了一个郅都的木偶像,作为靶子让骑兵用箭射这个木偶,结果因为害怕都没有人能射中。
看到这里,你大概就明白力战为名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了。匈奴人可不是傻子,他们打仗从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溜,只会挑软柿子下手,对于真正的狠角色更是以绝不招惹为上策。为什么李广老和匈奴人打仗,就是因为在匈奴人看来,李广就算不是个软柿子,也绝不是什么硬棒槌。不仅匈奴人这么想,西汉人也是这么看的,西汉人谷永就说过:“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近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向沙幕”。看到了吧,这里面就没李广。谷永说这话时,司马迁还不是今人所尊敬的太史公,史记也不是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所以他没被洗脑,说的话是客观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