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种类 >> 共和盆地沙海中的水系和鸟
本打算半月前要去的探索共和盆地最后一个比较大的水域——干海,但是因为西宁降雪导致道路封闭,最后错失了今年去看干海的机会,最近气温基本维持在零度以下,所以干海应该已经结冰了。仔细整理了一下,今年共和盆地较大的水域都已经探索的差不多的了,所以最后根据目前所收集到的信息,对共和盆地沙化的环境、共和盆地残存的水系和丰富的鸟类之间进行简单的整理。
01
共和盆地
共和盆地是处在青海南山和鄂拉山之间的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西与柴达木盆地相连,东与贵德盆地相接,整体夹持于祁连山、昆仑山和秦岭三大山系之间。共和盆地呈西北—东南走向,西窄东宽,黄河从盆地南部穿流而过,但并未给干燥的盆地带来足够多的水分。整个盆地平均海拔m。青海南山山脉地势的抬升在其南北侧形成了青海湖盆地和共和盆地,而这两个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是青海目前水鸟最为丰富的区域。
共和盆地及周边地形图
引自常宏等()青海南山隆起的沉积证据及其对青海湖—共和盆地构造分异演化的指示
共和盆地目前以沙地环境为主,盆地内的沙化土地呈三角状分布,从沙珠玉河谷,经过塔拉滩3个大区域后直达龙羊峡库区及黄河沿岸。最新研究显示共和盆地内的沙化面积逐年在增大,而关于其增大的原因也有不少的研究。目前气候原因是导致共和盆地沙化环境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共和盆地地处内陆,其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虽有黄河从盆地南部流过,但是其水量并不足以改变整个盆地缺水的现状。而地理因素也是其沙化严重的外在条件,盆地表层为新生代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河流冲积物所覆盖,均属砾石和细砂,在强烈的风化作用下,成为共和盆地的主要沙源。人为因素也在影响着沙化过程,但是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大规模的固沙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荒漠化的进程,而人类过度放牧和都地表水的不合理利用和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周边沙化情况。
沙化的土地
02
共和盆地的水系
2.1黄河
共和盆地目前最大的水系是黄河,但是黄河只从盆地南部流过,并未流经盆地大部分区域,因此并未对整个盆地缺水的大环境有所改观,甚至黄河边的山体也是极度缺水的状态,部分沙化也延伸到了黄河边缘。以前还和杨老师讨论为啥数量这么大的黄河水量,周围环境却如此缺水,讨论过后感觉还是地下水或者山体缺水的问题,加之降水较少,才会导致干旱沙化的环境。
2.2更尕海
更尕海是我目前在共和盆地内所观察过水系当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个,而且也是目前研究共和盆地地质最主要对象之一。关于更尕海的情况以前在已经说过了好多次,想详细了解的指路()。但在更早之前,更尕海是一片水域较大的湖,并没有上、下更尕海,后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更尕海水域面积不断缩小,变成现在的情况。
上更尕海
下更尕海
2.3达连海
达连海是位于沙珠玉乡的一个“古老的”湖泊,是研究共和盆地演化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在地图上面还能够通过导航搜索到它的位置,于是我们今年夏天去探索了一下,结果到达沙珠玉乡后才被当地老乡告知达连海已经早就干涸了,周围的地面已经被开垦为农田了。我们本着既然来就来了,还是应该过去看一下的原则,最终还是开车实地看了一下,传说中的达连海已经缩减到残留了一小片的水域,水域很浅,但是还是有不少的赤麻鸭在休息,中间混了一小群的绿翅鸭。我们开车绕着这个达连海遗迹饶了一圈,其他没有新的发现。而在上世纪50年代,达连海还是一个面积可达33km2的大型水域,分为了南、北两个达连海,中间由一片沙梁隔开,在丰水期两片湖会连成一片,因此在当时还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渔场。
达连海已经接近干涸,周围被开发成农田了
2.4娘塘水库
娘塘水库是沙珠玉地区当地群众为改善缺水情况而兴建的水利设施,该水域目前应该是共和盆地内除黄河之外的储水量最大的一个水体了。这个水库是由沙珠玉河引流而兴建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沙珠玉河的消失和娘塘水库的形成之间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在到达娘塘水库之前,远远就能看到一片广袤的水域,湿地观察后发现水域周边地势较为陡峭,有着典型的人为修建的水库特色,因此水域周边的区域并未给其他鸻鹬等涉禽提供充足的栖息地。
我们到的时候,水面上只有三三两两的水鸟,和附近的更尕海比起来明显不在一个级别。但是可能因为和水深有关,水中虽然在整体的鸭子数量不多,但是善于潜水的各种潜鸭、秋沙鸭和鹊鸭都在这片水域中被观察到,三种??也在这片水域中,所以整个水域的水深可能比较适合潜水系的鸟。这也为在这片水域中观察到红喉潜鸟提供了可能。
娘塘水库
2.5沙珠玉河
第一次见到沙珠玉河是从更尕海纵穿过来后,当时接近落日,夕阳洒满了整个河面,看着像一条充满生命气息的金丝带铺在这片充满沙化的土地上。当时看着沙珠玉河的流量还是不小的,河周围被冲涮出了明显的滩涂环境,我还特意停车看了一下,当时只看到一只白鹡鸰在水边觅食。
沙珠玉河很早之前是黄河的一条的支流,但是因为地质变化,后来变成一条内陆河,早先它的水先后供养形成了英得海、更尕海、达连海三个较大的水体,而这三个也应当是共和盆地的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而第一次见到沙珠玉河的流向让我们错以为它最终会注入达连海,而以沙珠玉河的水流量会将达连海维持在一个比较大的水域面积状态,所以才会有后续去达连海看鸟的想法。结果到达连海之后才发现期待中的水域早已经接近干涸。后来在和沙珠玉的一个商店老板聊天才知道沙珠玉河现在在上游基本已经干涸了,而导致沙珠玉河干涸的原因就是因为人工改道和灌溉用水的大量截留。无论如何,人为的干预和调控已经对沙珠玉河造成了近乎毁灭的打击,我们每次去都能看到沿着沙珠玉河形成的带状柳林,而现在只有一片干涸的河道。曾几何时,这里也是柳树茵茵,但是没了水资源供养的这片柳树不知道还能持续多久。
沙珠玉河
2.6干海
今年遗留的一个遗憾。计划了好几次,最终还是没有去成功,希望明年有机会去弥补吧!干海位于更尕海北侧,娘塘水库的东南方向,关于它的形成和现状,我还缺少很多的资料补充,对于生活在里面的鸟也是缺少相关的数据和调查,等到明年调查完后在进行补充。
2.7英得海
一个目前只存在于文献中的海子,年的研究介绍到英得海已经完全干涸,只留有十几处间歇性水泉。目前猜测英得海或已经完全干涸,被沙土掩埋了。
03
共和盆地鸟类简述
以前关于共和盆地鸟类的研究不多,仅有更尕海的少量调查和临近青海南山的调查记录。关于更尕海的鸟类情况,其中张国钢等人()在更尕海的鸟类调查共记录55种只鸟,而在马凯丽等()在(乌兰县、天峻县)南山地区记录到鸟类52种。两者由于生境的差异,所以在鸟种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我将今年在共和盆地的鸟类记录进行整理。截止12月,共和盆地今年共记录到鸟类种,其中更尕海种,达连海19种,娘塘水库25种,沙珠玉乡12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分别为:黑鹳、胡兀鹫、金雕、白尾海雕、黑颈鹤。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种,分别为:疣鼻天鹅、小天鹅、大天鹅、角鸊鷉、白琵鹭、高山兀鹫、草原雕、苍鹰、白头鹞、白腹鹞、白尾鹞、黑鸢、大鵟、灰鹤、纵纹腹小鸮、红隼、红脚隼、灰背隼、燕隼、猎隼。
IUCN濒危2种,为草原雕、猎隼;易危2种,为角鸊鷉、黑颈鹤;近危6种,为胡兀鹫、高山兀鹫、凤头麦鸡、白腰杓鹬、黑尾塍鹬、弯嘴滨鹬。
部分鸟类
04
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共和盆地内主要以放牧为主,村庄附近还有不少的耕地。虽然这片区域人口不多,但是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却是及其多样的。
4.1水资源合理规划及利用问题
共和盆地的大环境决定了其缺水的特性,加之近些年来共和盆地内的人口增长(不太清楚牲畜数量的变化情况),导致用水量增加。上世纪开始依托沙珠玉河先后修建了不少的水利设施,但是这些设施实际能发挥多少的效果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和评估。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沙珠玉河似乎成了唯一的生命源泉,在以牺牲了两个古老海子的背景下,如何合理计划沙珠玉河水的使用是目前共和盆地的一个在生态问题。
当地农家种植的观赏植物——某种乌头
4.2共和盆地鸟类迁移情况
以前共和盆地是有三个水域较大的海子,除了目前还在苟延残喘的更尕海以外,还有只残留一小部分的达连海和已经完全消失的英得海。当时的三个水域为大量的鸟类提供了完美的繁殖场所和迁徙期的能量补给站,但是目前仅剩的一个更尕海能在延续这种功能。以往的情况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将来的变化我们或许可以去尽力改变或者保护一下,而执行这些保护的前提就是完善共和盆地的鸟类本地数据及近期当地鸟类的迁移情况。
4.3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对周边鸟类的影响
除去目前的水资源和历史遗留问题,新的问题还在不断的出现在这片日渐颓败的土地上。作为新能源(清洁能源)的主力,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在共和这片土地上不断的的兴建,而且每年都在以较大的幅度增加。但是作为新能源的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还是会对迁徙的鸟类产生影响,而大面积的光伏板反射的太阳光也会对鸟产生某些负面的影响。当然,具体实际影响到哪种程度则需要后期更多的研究。
共和盆地的风力发电机组
4.4盗猎问题
相较于东部的盗猎问题,青海的盗猎相较而言是比较少的,但是少并不代表着没有。其实关于共和盆地的盗猎问题我没有全面的调查了解过,唯一的信息来源是当地的一位养鱼师傅,他说在水库附近经常会有人盗猎大型鸟类,尤其是迁徙季最为严重,大型鹤类、天鹅等都会被非法捕捉,听说捕捉的原因仅仅是为了吃,但是盗猎的情况在近些年因为相关部门的严查下稍有收敛,但是还没有完全杜绝,以后可能需要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