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形状 >> 老子写完道德经,就骑青牛莫知所踪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它是每个人表现情感思想的一套随身法宝。如果一个人的情感思想足够卓越,那么这些所思所感便能成为著作流传古今,被一代又一代人所接受和传承。
毫无疑问,在中国能被称之为文学瑰宝的,莫过于成书于春秋时期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毕竟该书是除《圣经》外,发行量全球第二的著作。传言老子在函谷关写完《道德经》后,就“莫知其所踪”,这到底是为何?且听子曰一一道来:
1、真、实、假
其实最开始,《道德经》就叫《老子》,和它的创作者老子同名,就如《庄子》《孟子》一般。但到了西汉时期,当时的掌权者景帝觉得《老子》这本书的思想太深邃了,只有“经”才能配得上它所阐述的思想,于是改名为《道德经》,一下提升到了正统的位置。再然后到唐朝,唐玄宗再次领悟了其中真谛,于是将《道德经》奉为“真经”。
很多人一看到“真”,就自然会想到“假”,然后容易陷入一种二元论中,认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在心理学中,有一种人格特质叫“边缘型人格”,这种人格的表现就是:你特别难和他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他认为你好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地和你非常亲密;如果他一旦认为你不好,就觉得你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但人划分真的只有好和坏,一件事只有对和错吗?显然并不是。
其实在“真”和“假”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字——“实”,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实”呢?其实很简单,想想我们最常听的词,如“实事求是”“眼见为实”,且我们学生时代学化学、物理,要验证某个原理叫“实验”,而非“真验”。所以子曰觉得我们我们可以将“实”,理解为一种“客观实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果你觉得上述阐释太过抽象,子曰就来说个简单明了的例子,如:如果你去古董店买一块和田玉配,你自然而然地就会认为这是一块有些年生的玉佩,当你问店家“这是真的吗?”店家会很确定的告诉你“这不是假的”,因为它的材质确实是和田玉,但是至于是不是古玉就不一定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事实也可能被挑选过,所以才会有那么明星控诉“魔鬼剪辑”。
2、说真话的后果
其实很多人在悟了“实”之道后,就觉得自己如获至宝,就像子曰上述例子上提到的古董店老板一样,他们很大程度上会进阶为一个“犬儒”,对什么事都不置可否,只选择性地摆出某个事实,但不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那为何很多人会觉得“实”,是个“好”技巧呢?大抵是“谈真”、“讲真”对芸芸众生来说太难了,小到我们害怕说错话受人嘲笑,不敢谈自己地真理想,怕实现不了受人鄙夷。其实从很早起,讲真话就需要和勇气相伴,就像福柯在《无畏的言论》里所说:讲真话总是需要冒险的,甚至是生命危险。
而其中一位叫布鲁诺的天文学家就验证了这句话,他因为提出“宇宙无限论”而打破了天主教长期信仰的“地球中心论”,而被施以火刑。历史推移到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宇宙中心论”无疑被大众所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天文学家因为说真话,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3、老子为何要说真话?
但即便是这样,我国的哲学大家老子还是选择说了真话,著下了这本《道德经》,为何这么说呢?子曰得给大家看下面这幅名为《老子传道》画:
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在和一只老虎讲道,后方的圆圈就代表道,而这只老虎的状态很悠闲。但如果是其他动物就未必有这番神态,比如长颈鹿为了喝水时不被袭击,而选择劈叉,草原上的小兔子也总是战战兢兢,生怕被苍鹰抓走。可见这只虎是强者,它不必害怕有人来惊扰它。
其实这虎就相当于春秋时期的各个霸主,他们只想听他们立场上的话,那为何老子还要去传道呢?大抵是老子本人是敢说真话的,他不畏惧说了真话后被虎所伤。其实所以他写了《道德经》,洋洋洒洒写了五千言,据司马迁所说,然后老子就乘着他的青牛“莫知其所踪”了。
4、老子去哪儿了?
相信很多朋友一看到这儿,就会想:“老子讲了真话后就失踪了,是他因为害怕而躲起来了?”其实并不是,子曰觉得老子对人世百态的观察和了解,必定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就出了函谷关进入秦国境内,从此带着他的辨别力和感知力,进入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所以子曰认为《道德经》并不是一部劝世文,而更多的是对世相的关照和真言,所以道德经才能流传至今,这便是“真”的力量。如果你对《道德经》有什么见解,欢迎在下方告诉子曰,让我们一起进入老子的哲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