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繁衍 >> 西汉被埋没的名将,木偶像吓得匈奴人胆寒,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的名将能臣,他们在各自的历史书写了光辉篇章,将功过留给后人评价。有的人得到了与之相符的客观评价,有的人却因为各种原因,功绩被隐藏,甚至被抹黑。我们常说历史是没有立场的,但是记录历史的人却有立场。很多人因为卫青和霍去病被司马迁在《史记·佞幸列传》提到,因而觉得这是贬低卫霍,但真正被《史记》忽略的却另有其人。
不知道大家对“战克之将,国之爪牙”这句评价怎么看,在我的理解下,这就是“国之重器”。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就是拥有“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之称的人—郅都。当然这句评价还包含了另外一人—魏尚,关于魏尚我们下次专门来写,今天主要说一说郅都。
本想做将军的郅都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这个名字要是放在年前西汉,却是如雷贯耳的存在。然而这样一个人,在《史记》中籍籍无名,只是在《史记·酷吏列传》里简单的提到了。
《史记·酷吏列传》: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
郅都是河东杨县人,为人勇烈,公正有担当,早年做了汉文帝的郎官。汉景帝即位后升任中郎将,敢于直谏,不畏权贵,具备一切法家大臣的特质,因此非常得汉景帝的赏识。
有一次跟着汉景帝到上林苑打猎,汉景帝随行还带了自己的宠妃贾姬。中途贾姬内急去上厕所,结果一头野猪突然闯入了厕所,贾姬被吓得尖叫。而这时侍卫都被布置的远远的,在场的只有汉景帝和郅都。汉景帝也被吓得不敢动,而郅都又是一员武官,于是汉景帝赶忙用眼神示意郅都救人,结果郅都不为所动。没办法汉景帝只好拔剑,准备亲自去救自己的媳妇,不得不说汉景帝还算是个有担当的爷们。结果郅都却阻止了他说:“老婆死了可以再找,你自己没了,江山社稷和你家里的老娘怎么办?”于是可怜的贾姬就这样被放弃了。但好在野猪可能在这皇家园林也不愁吃喝,只是散步玩耍,一饱眼福后就退去了。而郅都却因此而得到了窦太后的看重,于是升官发财不在话下。
西汉初年虽然屡次迁移地方豪强到关中,以拉动关中的GDP。但在无为而治和铸币开放的环境下,西汉的地方豪强还是如野草般割了一波又一波,割草的速度赶不上生长的速度。豪强多了就抱团取暖,特别是故齐楚之地,先期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民众财富较多,地方豪强吃相难看,很多官员根本拿他们没办法。
成为酷吏的郅都
这个难题当然要有人来解决,于是郅都光荣的接到了他第一个外放任务。法家大臣对待这些刺头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也简单粗暴,就是杀、杀、杀,杀他个人头滚滚自然就老实了。于是济南大治,路不拾遗,郅都的大名首次在西汉传开,周围的土豪听到这个名字就吓得腿哆嗦。而郅都的行为也算是开了个好头,被后来的晚辈们模仿,而且效果都还不错。
郅都在地方任职期间,不受私情不收礼,公正廉洁,奉公尽职,堪比包公。而治理济南只是汉景帝为郅都准备的小菜,真正的硬菜还在右面。公元前年,郅都因功升为中尉,接手了长安的治安警卫,这才是重头戏。俗话说,天子脚下扔块砖头都能砸死几个公卿贵族,长安的治安差事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但郅都是一般人么?显然不是。
在郅都看来,长安和济南也没什么不同,一切都得按照《大汉律令》来办事,不会因为你是哪家的“衙内”就给你面子,也不会因为你是皇帝的亲戚就饶你,一切公司公办,从来不看权贵的脸色行事。就连见到与国有大功的丞相周亚夫,也只是作揖不拜。满朝权贵对郅都是又怕又恨,因此给他取了个外号“苍鹰”。
得罪窦太后,最终殒命
公元前年,原太子现临江王刘荣因占地违建问题,被押到长安问罪,郅都作为主官负责审问。在郅都眼里,只有“有罪”和“无罪”,哪里管你是皇子还是庶民,于是照常审问。但身为皇子的刘荣自持身份特殊,不愿被臣下盘问,因而拒绝配合,他向郅都讨要笔和帛,决定书面的形式给皇帝认错。这当然让郅都感到不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还这么多要求,鬼才满足你。后来刘荣在曾经的老师表舅窦婴的帮助下搞到了笔和帛,写下了认罪书后自杀了。郅都也因此遭到了窦太后的记恨,要知道汉家皇室记仇那是有传统的,他们能保持很久很久,而郅都的命运也在这一刻被注定了。
为了平息窦太后的怒火,汉景帝只好暂时罢免郅都,然后又将郅都调到了边疆雁门做太守,给窦太后来了眼不见心不烦。
而郅都似乎并不只是擅长治安工作,对军国大事也很有见地,俨然一个名将胚子。本来就是武官出身,兵法韬略自然也是学过的,只是以前得不到施展,现在有机会了。到任后,郅都积极展开治理和防御工作,同时不忘适时主动出击,捣毁匈奴的生产物质。匈奴人一看,这还了得,从来只有咱骚扰你们的,你居然还反过来骚扰我们。不行,干他!必须得干他!于是匈奴开始重点关照雁门,组织大军攻击雁门,但在郅都的严密防守下,多次无功而返,反而损失了不少人马。至此,匈奴人再也不敢靠近雁门郡,一直到郅都死去。(这一段属于个人猜想,史书无记载,但是《史记》给出的匈奴避战原因我并不认同)
而长安城里,窦太后一直没有忘记逼死自己长孙的仇人,到处寻找郅都的小辫子。但郅都这人太过完美,实在是没什么把柄可抓,于是窦太后命人构陷了一条罪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嘛!这下汉景帝也保不住郅都了,就这样,一代名臣或还可能是名将的郅都就此殒命。
极有可能是个名将?
在中国,人死就要盖棺定论,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没法知道当时的人是怎么评价郅都的。只能通过史书的记载了解,但显然《史记》中对郅都的记载是片面的,也是不公正的。正如我标题所说的,郅都其实不只是一个酷吏,同时还是一个被历史书埋没名将也是有依据的。
《史记·酷吏列传》: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
1.匈奴人因为郅都有节操,不敢犯境?
匈奴人听说郅都有节操,现在调任雁门太守,于是引兵而去,到郅都死都不敢靠近雁门。就因为郅都有节操,就害怕了,不敢再犯境?这个理由你们认同么?如果因为这个就能压制匈奴,那也就没汉武帝什么事了。显然这是逻辑不通的。
2.匈奴人到底有多怕郅都?
匈奴人甚至为了诅咒郅都,做了郅都的木偶,让匈奴兵当靶子射,居然没有人能射中,居然能害怕到这种程度。看到这里不知道小伙伴们都想到了谁?
这完全就是野史中卫青霍去病的待遇啊!而正史中却给了郅都!可以想象一下,郅都在匈奴人眼中是多么恐怖的存在,才会让他们怕到这种地步啊!
可以预见,在真实的历史中,必然被司马迁略去了大量的内容,才造成今天这种严重缺乏逻辑的记载。
3.真实的郅都可能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郅都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显然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答案,那我们看看《汉书》。《汉书·酷吏列传》中的内容几乎也和《史记》一个意思,但是我们在《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中找到了新的线索。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后汤上书言康居王侍子非王子也。按验,实王子也。汤下狱当死。太中大夫谷永上疏讼汤曰:“臣闻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仄席而坐;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近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乡。由是言之,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
这是西汉名将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在康居质子问题上判断失误后被下狱,太中大夫谷永上书汉成帝为陈汤求情的话。文中列举了楚国名将子玉,赵国名将廉颇、马服,西汉郅都和魏尚,将陈汤和他们同列,比作“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显然在当时的人看来,郅都是能与子玉、廉颇、陈汤相提并论的名将,却在史书的记载中藉藉无名,不得不说这真是一种悲哀。古人讲究有功于社稷,名垂于青史,却因为不讨喜于史官而默默无名。而真正没多大本事人(大家猜猜是谁?),却被史书吹上了天!悲哉!悲哉!
在大家的印象中还有哪些被史书所埋没的人才呢?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码字不易,看完点赞是美德哟!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