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繁衍 >> 他是乱世实干家,一生尽忠匡辅,缘何最终惨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没想到司马氏成了最后的赢家。
但西晋政权建立后,仅仅经历了四个皇帝就宣告死亡,也是“帅不过三秒”。而在这短命的主庸臣横、朝纲紊乱的朝代里,竟也涌现出一位尽忠匡辅、能力卓绝的大臣。他全心辅政却无力回天,忠心耿耿却下场悲惨。那么,他是谁呢?
他,就是西晋第一名臣——张华。
出身孤寒的“王佐之才”
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据说是张良的后人,和唐朝名相张九龄是同族人。幼时贫苦无依,靠当羊倌维持生活。
牧羊之余,张华把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他聪明又好学,广泛涉猎群书,博学强识。同时注意修身养性,举止符合礼仪,气量宽宏,乐于助人。
张华的成名作是《鹪鹩赋》,文章大意是:鹪鹩是一种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的不起眼小鸟,无法与飞的高远的大雁、苍鹰等相比。但那些鸟因为有价值而被猎人追捕,失去生命和自由。不如鹪鹩,逍遥于天地之间随遇而安,不显山露水,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自在的生活。张华以鹪鹩比做自己:家中贫寒,不受赏识。但性情淡泊,安贫乐道。类似于诸葛亮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但文章同时隐含了另一层意思,因为鹪鹩外形酷似小雕,张华暗指自己看似鹪鹩,其实是雕。将来必定化为大雕,展翅高飞,搏击万里。
《鹪鹩赋》辞藻华丽,寓意深刻,“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阮籍看到后,感叹:此人乃王佐之才啊!
张华由此声名显著,被推荐给司马昭,从此进入仕途快车道。
后来,晋武帝司马炎以“禅让”方式改朝换代,建立西晋。拜张华为黄门侍郎,随从左右。张华的博学强识,常常令武帝感叹不已。
一次,武帝向张华询问汉代宫室制度,以及宫内千门万户的情况。张华不加思索即应对如流,同时在地上画出图样,以佐讲解。旁观者都听得津津有味,以至于忘了疲倦。而晋武帝更是感到奇异。数年后,张华被任命为中书令,执掌中枢决策,成为晋武帝统治天下的左膀右臂。
力主伐吴,统一全国
西晋建立后,伐吴这件事,一直都在晋武帝脑子里徘徊。但当他试探性的提出来以后,却遇到一片反对声,以朝廷头号重臣贾充为首的保守派认为东吴有天险,又善水战,晋军断难取胜。群臣中响应伐吴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羊祜,一个是杜预,还有一个就是张华。
羊祜是最早提出灭吴统一战略并积极为此积聚力量的大臣,但当时他奉命在荆州镇守。杜预则还未被重用,人微言轻,影响不了朝臣们的意见。只有张华在朝中陈述利弊,力主伐吴。
咸宁四年,羊祜病重,武帝派张华前去探望,并顺便咨询伐吴方略。羊祜对张华详细分析了迅速伐吴的利弊,张华大加赞赏。羊祜认为他是自己的知己,深情地对他说:“能实现我这个愿望的人,只有你啊!”
羊祜去世后,接替他职务的杜预于咸宁五年上表,请求伐吴。
那天,当杜预捧上请求伐吴的奏折时,晋武帝正和张华下棋,杜预陈述厉害,而武帝却埋头棋局不做定论。张华见状,突然站起,将棋盘一推,拱手道:“陛下圣明英武,国富兵强,吴主孙皓,荒淫残暴。现在伐吴,正是时机,希望陛下不要再犹豫了。”
有感于张华的果敢决绝,晋武帝终于下定了伐吴的决心。
公元年,西晋打响了中国的统一之战,派兵大举伐吴。张华是伐吴的总后方,负责策划运输粮草,他兢兢业业日夜筹划,将大后方管理的井井有条。保证了西晋二十万大军转战数千里的后勤供给。
伐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吴国凭借长江天堑,即使在魏灭蜀、吴国君主孙皓暴虐无道的情况下,仍与西晋分庭抗礼,对峙了十年之久。张华支持伐吴,冒着极大的风险,尤其是在西晋重臣贾充等人的极力反对下。
战斗刚打响,晋军进展不利。贾充等便趁机大肆鼓噪,说这都是张华的罪,应该腰斩张华以谢天下。晋武帝说:“此是我的主意,张华只是与朕的意见相同罢了。”
在这样强大的反对声中,张华即使冒着被腰斩的风险,也始终坚持己见,认为伐吴必胜。他与武帝一同制定作战计划,督促各军奋勇前进,终于在次年大破吴军,正式结束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天下一统,张华终于以自己的坚持迎来胜利曙光。经此一役,张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
尽忠匡辅,力撑危局
公元年,晋武帝去世,他的痴呆儿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
跟傻皇帝一同登台的,还有历史上著名的恶皇后、大奸臣贾充的女儿贾南风。
贾南风初为皇后,就迫不及待跳到权力前台,她把白痴丈夫握在手中,控制朝政,肆意威福。
贾后暴虐异常,但也需要耆宿老臣装饰门面。
贾后认为,张华是三朝元老,人气指数极高。而且出生庶族,没有结党营私,儒雅又有谋略,既是众望所归,又不会威逼皇室。用他来主政,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贾后拍板,张华总摄朝政。
此时的张华已近暮年,他没有想到,自己仕途的最高峰,竟是在蠢皇帝与恶皇后的组合下开启的。
虽然不耻于贾后为人,但出于为国为民考虑,张华仍然接受了任命。在职期间,他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全心辅政,呕心沥血尽忠国事,力撑危局。因此在数年之中,虽然昏君在上,但依然天下太平。史载“(张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
张华也希望贾后能改邪归正,为此专门做了一篇庄言警世”的《女史箴》劝诫。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贾后收到《女史箴》,脸色一沉全不采纳。
卷进权力的漩涡,就很难有善终的结果。张华看到贾后的胡作非为,预感到大事不妙。但身为臣子,又无力约束贾后,只能“静观以待,听天由命。”
元康八年,贾后的恶行终于招来清算,司马家族发动政变废黜并杀死了她。而被贾后重用的张华也被当做同党一并处死,并夷灭三族。
张华临死前,仍心忧天下:“我是三朝老臣,死不足惜。只怕皇室祸至,华夏有大劫难啊!”
张华没说错,从那时起,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华夏大乱四百年。先进的华夏农耕文化,遭到史无前例的大破坏。
而张华这个一心为公、才能卓绝的一代名臣,最终挡不住天下局势的动荡,成了西晋政变的“陪葬品”,不幸身死族灭,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