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练霜风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絛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撒平芜。
(照例,大家认真读三遍,对哩,这是一首题画诗,诗画同书,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精彩的一个特色哦)
注释一番:
1.素练风霜起:素练:作画时所用的白绢。沈约《恩幸传论》:素练丹魄,至皆兼两。网上差不多老杜这首诗里的解释都有这句话,作者就在这里顺便提提沈约吧,沈约是南朝梁的开国功臣,南朝的文坛领袖,与周颙等人创了四声八病之说,为当时的韵文开辟了新境界,当时也是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重要阶段。重要的是说说沈约小时候,父亲自小被诛杀,沈约有幸逃亡,之后刻苦学习,学习到什么境界呢,大家看啊,现在母亲教导孩子唯恐不学,沈约的母亲却每天偷悄悄的挑了沈约的灯油,就怕他学个通宵。说到这里,作者作为一名大学生甚是悲哀,因为很多东西学自我感觉有点迟了,类似书法和国学,所以看到这篇文章的友友一定要从小顺从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不起对不起,废话多了……)
风霜:孙楚《鹰赋》:风霜激厉。(孙楚是西晋文学家,山西人)
2.画作殊:就是画中作势。丘巨源有句诗作者没有查到完整的只有这一句:画作景山树。殊的意思就是不同凡响,画中的鹰不同凡响。
3.?(song,三声):原字是竖心旁,这个原字打不出来。看上图。《汉·刑法志》:?之以行。晋灼曰:?,古竦字。现今同“悚”同“耸”,还有恭敬的意思。葛洪编撰的道教典籍《抱朴子》:徒闻振翅竦身,不能凌厉九霄。孙楚《鹰赋》:“擒狡兔于平原,兔性善狡也。”正所谓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这是一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讲冯谖(xuan一声)为孟尝君谋划保命的手段,故事较长,大家可以去查看一下哦。
4.侧目似愁胡:傅玄《鹰赋》:左看若侧,右视如倾。《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魏彦深《鹰赋》:立如植木,望似愁胡。说这么多,大家可能还是不知道愁胡是什么意思。提一个词,碧眼大美女,懂了没?老鹰就像是发愁的碧眼大美女一般。
5.絛(tao,一声)镟:《淮南子》:絛可以为繶,意思是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这里就是栓鹰脚的绳子,鏇就是鹰绳另一端套着架子的金属光环。《玉篇》中:鏇,转轴也。《鹰赋》:结璇玑之金环。环即鏇也。
6.可呼:孙楚《鹰赋》:麾则应机,招则易呼。势可呼意思就是呼唤使鹰去猎杀。
7.何当:一是何日何时的意思,二是何妨何如的意思,三也有怎能的意思。这里是何日的意思。晋干宝《搜神记》: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当暂忘。吴均诗:何当见天子?就是说,何时可以见到天子呢?
8.毛血:《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礼·郊特性》:毛血,告幽全之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西都赋》,是汉朝班固所写,多方位描写汉朝的繁华,也是借此对极端奢侈的讽刺。说起班固,就想起了他的下场,窦宪密谋造反,班固曾跟随窦宪平定匈奴,洛阳令种兢与班固素有怨仇,便借此陷害,将他格杀。
9.平芜:《江淹赋》:平芜荒海。正是平芜荒草也
好嘞,简单翻译一下这首诗,这首诗与上一首写马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哦。
画绢上为何会腾起一股肃杀之气,只闻其风霜翻卷,甚是煞人。定睛一看,原是上画一只鹰。?着身子,就像要捕捉狡兔一般,蓄势待发。从一侧看去,哇塞,碧眼大美女!如若解了脚下的绳子,她一定会向我扑过来吧……(额……呸呸呸,失误失误,重新翻译过。)若解了脚上的绳子,鹰便呼之欲出了,那是何日呢?何日可展翅高飞,将凡鸟的毛血遍洒平芜。
同马诗一般,马诗负载着老杜万里可横行的气概与志向,这篇所写,亦是老杜自负不凡,痛恨庸碌的壮志豪情!可以看出,老杜真乃性情中人。
这首画鹰开篇有一个特色,是倒插法。什么是倒插法?——呦呵,这股肃杀气势从哪里来?原来是画绢上的鹰啊!同是写鹰,作者还看过一首诗拿来比较,乃是老杜的《姜楚公画角鹰歌》:姜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这便是正面描写,先说鹰,再而描写它的气势。倒插法的好处在哪?先声夺人!就好像肚子咕噜咕噜饿着叫,你突然先闻到一股香香的饭菜味道,一路吸引过去,绝对比你直接坐那开吃开喝香很多。
中间四句的描写便是正面描写了。来看,?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这不正是一动一静吗?思与似,可否记得作者上提到我们写诗正是需要这样的反差,例如一高一低,一近一远,一明一暗,不仅全面而且概括性很强。连着下一句,光堪摘,势可呼。一情态一神态。
当然,这里我们还要看老杜比喻的精到之处,一比碧眼大美女,一比真鹰,是不是表现力已经将鹰放进你的脑袋里?小伙伴其实也能做到,只是选取物象之时我们一定要注意选取标志性事物,关键是让我们的生活中的万物万事都联系起来,流动起来,做到细心观察,留心观察。
最后一句是总结,精神上的高度提炼概括。还是昨天所说,从肉体上升到了灵魂。老杜期盼着有一天画鹰会如同真鹰一般翱翔天际,老杜期盼着自己这头画鹰有一天可以怀着满腔热血与才华,将那些凡鸟,将陷国家于不利之人一网打尽!
大家可以将上一首与这一首结合学习,定会在状物诗的写作中有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