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

白鹿原的艺术魅力

发布时间:2022/12/31 20:29:37   
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最近,读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感触颇深,也感受到了这本书中的语言风格、艺术与魅力。

一、衣、食、住、行上的方言特征

这部作品以关中平原的白鹿村的五十年变化为背景再现了那个年月的真实历史。既是写关中平原故事,这篇文章便运用了大量的关中方言。

在人的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常讲衣、食、住、行,通读《白鹿原》我们可以知道,关中人大多穿棉花所做的衣物,人们大多是淳朴、朴素的,像朱先生那样被村里人奉为“神人”的人,也是穿着贤妻做的棉花所织的的衣物。朱先生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在关中对各种衣服的称呼也是颇具地区特色。像“布衫”“长衫”“裹肚儿”“套裤”等等,这些衣物的名字吸引我们,让我们也增加了对关中的了解。

我们常讲衣、食、住、行,有了穿上的特色,便也少不了吃上的。读了这部作品,我们可以得知,白鹿原产粗粮居多:像玉米、荞麦、小麦、小米等等。这些粗粮虽说普普通通,但在关中,用这些作为原料制成的食品,名字可是满满的关中风味。就比如白氏给两个小子买的“罐罐花馍”;贡品上的“兔子馍”“石榴馍”;白灵做的“长面”(寓意长寿);“锅盔”等等,这些食物皆是普通的五谷杂粮所作,但却有着独特的名字,隐形之中就让我们了解了“土味”关中。在住的方面,我们看到黑娃与田小娥住的窑洞;白嘉轩的四合院;还有村里人聚集的戏台等等。

二、人物所用的方言特色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对人物的称谓上,另一方面是人物的话语上。

在对人物的称谓上,比如书中“婆娘”“大”“娃子”等称谓。这些都是关中方言中的称谓,陈忠实先生将原汁原味的方言称谓置于人物对话以及人物独白之中,将人物所处的环境、状态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对人的品质形容上也运用了大量的方言艺术。例如“你爷去世时我请来了阴阳先生……现在这个阴阳先生比起他爸老阴阳来,充其量是个‘二眯儿’”这里面的“二眯儿”很明显就是指那些技术不精、似懂非懂之人。还有作品中的“软蛋”指的是那些懦弱的人;“二杆子”指的是莽夫等等。陈忠实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所以对这些地地道道的关中方言可以信手拈来,将这部作品中的人物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人物的话语上,“想吃啥你就痛痛快快喋一顿”“喋”就是吃;“白嘉轩转过脸对鹿三说‘我想试火以下’”“试火”我们可以知道是尝试的意思;还有就是白嘉轩想让黑娃去学堂读书时对鹿三说:“你不要过早把娃娃料就了”这里的“料就”就是下结论的意思。陈忠实先生用这些关中特有的词,不仅仅将其地域风格体现出来,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物形象。

还有就是人物的语气词上,我们通常使用的语气词大多是“吗、啊、呢”等等,但是通读文章,很多人物对话处都出现有“哩”这个语气词;普通话中,我们有时会感叹说一句“天呀”“妈呀”,而在书中也出现了大多的“妈吔”的字眼,除此之外还有“哇”“咧”等语气词。让人物对话中用上这些语气词,将浓浓的乡村质朴气息体现了出来,是小说更具感染力。

三、高超的修辞手法

这要从词语、句式和修辞三个方面来讲。

在词语的锤炼上,文中白嘉轩第一次遇到白鹿,描写关于白鹿耐人咀嚼的故事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一只雪白的神鹿,柔若无骨,欢欢蹦蹦,舞之蹈之,从南山飘逸而出,在开阔的原野上恣意嬉戏。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疠廓清,毒虫灭绝,万家乐康,那是怎样美妙的盛世太平!”这段话中采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等,将人们对白鹿的向往与赞美,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还有大先生处理鹿兆鹏枪伤时的情景与动作:“大先生说:‘我下手了’话音未落,一下子把那根钢扦子塞进伤口。兆鹏撕肝裂肺似的吼叫起来……大先生捏那根钢扦儿在腿肚里寻找弹头,一挖一拐又猛然一提,一串血肉模糊的东西带着一股热气从小腿肚里拉出……”这段话中,用“塞、捏、一挖一拐又猛然一提、拉”等词语,让读者马上就有了画面感,一方面写大先生技术的高超、习以为常的态度,另一方面,写了一兆鹏为代表的,当时共产党境况的艰难。从这两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忠实先生的词语锤炼,真的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当然,在这本书中,有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陈忠实先生对词语锤炼的高超。

在句式的选择上,采用长句与短句相结合。例如“朱先生趁送书的机会又一次游览了滋水故地,感受愈加深刻:滋水县的秦岭是真正的山,挺拔陡峭,巍然耸立,是山中的丈夫;滋水县的白鹿原是典型的原,平实敦厚,坦荡如砥,是大丈夫的胸襟;滋水县的滋水川刚柔相济,是自信自尊的女子。”采用长句与短句相结合,行文流畅、严肃,又不失活泼,滋水县在朱先生看来既是丈夫又是女子,可见朱先生对滋水县的重视。还有一组比较典型的排比句——一座座峁梁千姿百态奇形怪状,有的像展翅翱翔的苍鹰,有的像平滑的鸽子;有的像昂首疾驰的野马,有的像静卧倒嚼的老牛;有的酷似巍巍独立的雄狮,有的恰如一直匍匐着的疥蛙……这段话用的特别妙,这不仅仅是一段排比句,而且排比中更有比喻,在每一个分句中都有一对对比,将这峁梁的千姿百态用文字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在修辞上,作者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这里,我就举两个例子吧——比喻、双关。比喻上,上段话:一座座峁梁千姿百态奇形怪状,有的像展翅翱翔的苍鹰,有的像平滑的鸽子;有的像昂首疾驰的野马,有的像静卧倒嚼的老牛;有的酷似巍巍独立的雄狮,有的恰如一直匍匐着的疥蛙……就运用了比喻句,将千奇百态的峁梁比喻成苍鹰、鸽子、野马等等,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拥有画面感。还有在对白嘉轩的父亲秉德老汉的描写上,秉德老汉生病,冷先生一进门就看见炕上像麻花一样扭曲着的秉德老汉,仍然像狗一样似的嗷嗷呜呜的呻唤着。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生病时的痛苦状态,麻花与身体本没有什么关联,但在这里使用麻花的比喻是十分有新意,略显夸张但也符合实际。

双关上,比较明显的是作者在书中用小括号标志的句子,就比如:白鹿镇逢集,围观的人津津乐道,走了一个死(史)人,换了一个活(何)人……这里的死、活就有了两个结局的意思,而史、何分别指两位县长,将两种结局与两位县长的功德放在一起,可见当时人们的机智,用法颇为巧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6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