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

蒋莉黄山是吾师

发布时间:2023/2/13 22:29:46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每一座山都有一个有趣的灵魂。黄山就是我心中的那座有灵魂的山。

不要把时间用来低落,我们应该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做一个梦,去爬一次山,我们要每天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

十六年前,一座山在等我。我是喜欢回忆的精神流浪者。有人说,这是人老的表现。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回忆是有价值的。我在《友情岁月》的相册里翻出我和室友的三张合影。我们三在黄山山顶的合影。一张是迎客松的,一张在光明顶,一张在莲花峰下。喜欢那个时候,慢悠悠的日子和真诚的人。

大学快毕业的前一年,我们结伴去了黄山。

偷得浮生半日闲,青春最好的样子就是说走就走,没有牵绊,而现在呢,大家许久没有联系了,我们找到的话题就是孩子,聊孩子也很开心,都为人母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自由身,被爱束缚,很幸福呢!人还是要多多联系的,不然,感情真的会淡。

阳光照大川,人间值得,我们来爬那座神圣的山。我们上山是坐索道的。那时,看山就是山。我们站在大山的肩膀上,并没有觉得自己的渺小。

我们直奔迎客松去了。原因就是它有名气。少年看着一棵树,欢喜。青年看着一棵树,欢喜。老年看着一棵树,欢喜。囿于校园,目光短浅。走出校园,面向一棵树,精神自由。那日,天朗气清,我们与树合影,我觉得自己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

雄鹰在山顶盘旋,确切地说,是飞过我们的头顶,画了一个圈,带着松树的骄傲,飞走了。那是一只有梦想的苍鹰。

我并没有急着赶路。时间是充足的。且行且忘且随风,且行且看且从容,白云沦陷于天空的怀抱,阳光沉醉于山川万象。

风读不懂一棵树的浪漫,我也读不懂,我试图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也做迎客松。貌似这棵树春祺夏安,秋绥冬宁。一年四季皆安好。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只是我们没有见过它风雪中的样子。守松人是见过的。他说,辞暮尔尔,风雪年年,松树坚挺过来了。

我们是惧怕风雪的。松树也会。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坚韧是活着时最美的姿态。迎四海宾客,送八方悲欢。

我想象有雪来了。雪花在松枝上撒欢,树旁的岩石暗淡无光,狂风也来了。我听见树枝和风雪在做有力的搏击,岩石有裂开的迹象,松树的小种子从干裂的岩石里苏醒,大松树用自己的身躯护着它,如果能够得着,它会像妈妈的手一样温柔地抚摸,给小幼苗更多的力量。浅喜似苍狗,深爱如长风。

我的内心是缺少风雪的,以至于,我很脆弱。我像是温室里的花朵吗?不,我是温室里的草。倔强的一棵草。有时候我忍受不了寂寞,急着想表达自己,想对外界掏心掏肺,我不够沉稳,如今三十好几的人了,总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殊不知,自己的孩子已经半桩子了。自责笼罩着我,我变得更加忧郁了。

一天真得很短,一辈子也很短,一生只有三万多天。迎客松至少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这一生,我会来看它几次呢?我还要去看别的风景。它听了我的心灵絮语,落下了一滴泪,那滴泪北风吹散了,化作了迟疑的雪花,风起雪花落,松树把最好的礼物馈赠与我,我收好,继续前行。

每走一步,就是一座石头屏障。我会埋怨石头的单调。石头会说话吗?也许不会。当我告别一块石头时,我仿佛听见它说:“再见了,后会无期。”

我和石头是有隔阂的。它们那么飒,那么高,我站在石头的面前是自卑的。我想,它们的外表那么坚硬,内心会不会是柔软的?这岩石里是否淌着温暖的洪流?多少年以后,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呢?也许,这岩石没有怒火,它们有的只有宽宏大量,有的只有绿色的希望,它们的身躯里会长出一棵憔悴的草,一棵疲惫的树。我是没有发现一朵花的。没有花,也无关紧要的。

所以我断定大山也是温柔的。至少是外刚内柔的。

有些人的心就是一颗石头。很硬很硬。人,一旦内心坚硬起来,就流淌不出热情,只有无尽的冷漠。我总是自不量力。喜欢碰硬的石头,即使伤痕累累,也要咬着牙继续前行,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气力,也不得不走。

胜利在望,很快就可以到达光明顶了。

我遇到了一座山。我是幸运儿。山打破了我的认知。我的格局打开,山带我走上了更高的境界,山是我的贵人。我遇见挑山工,我遇见抬轿子的脚夫,我遇见谦卑的行者,我想给他们写生命的赞歌,我安静地观察,我在倾听他们额头汗珠的跳动,一会这些汗珠都蒸发了,然后,炙热的爱又从他们的脚下升起,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到达山顶,他们不是去看风景,风景不是稀罕物,他们是为了生存。这不也是很好的信仰吗?好好活着,就是一种信仰。所以,我不用给他们赞歌,他们本身就是一首赞歌。

我应该回馈一点给山,我身无分文。我想,我可以吟诗一首,我应该读谁的诗呢?读李白的《蜀道难》是最好不过了!李白是个成功的浪漫主义者,我是在浪漫和现实的夹缝中苟延残喘的人。一年只有一次出游的机会。

我脚下的石头,存在已经有上千年了。我猜想,这块石头是徐霞客曾经站过的那一块吧?徐霞客治愈了我?他徒步登山,他登顶了!他征服了心中的那座山。

最近在樊登读书会听了一本书叫《荒野上的大师》,荒野即荒郊野外,我可以引申为实践,实践是诞生学问的基地。先有实践,后有学问。《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巨著,徐霞客出生在明代末年,依然是封建社会,那时的生产力固然比不上现在,然而,他却认识到了自然科学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他摆脱了“面壁死读书”的羁绊,他勇敢地走出家门,走向远方,走进自然的灵魂深处。他博览全书,独立思考,他笔耕不辍他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实践探索的结果,包括每一个标点符号。

他是荒野大师,他在用生命探索文学。司马迁是,李时珍是,鲁迅是,郦道元也是。历史的长河中,一本巨著的背后就有一个荒野大师。中国的文人是缺乏“吃苦”精神的。我们不能躲在家里,我们眼睛看不到,我们耳朵听不到,我们的境界达不到。我们宠爱自己,我们写出来的文字是无病呻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文字是没有力量。

有力量的文字是藏在山中,流在河中,包裹在石缝中……

出门吧,带个手电筒用来照亮黑暗,带个铲子吧,用来挖掘宝藏吧,带上可以思考的大脑,看一切万物,都要试着思考。我思故我在。

黄山是吾师,自然是吾师,我爱吾师。

图:蒋莉

编辑:张凤兰

审核:李珊珊吴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2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