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中曾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意思是,天下的道理,不争往往会经常取胜。曾听到有人这说过:“为什么有的人与世无争,命运会好一些,有的人争了一辈子,啥都没有争到呢?”现实就是如此,有的人喜欢争名夺利,喜欢算计别人,结果什么也没有争来。相反,那些与世无争的人,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就。人这一辈子,凡事都要争的话,是争不完的。有些人觉得,不争是妥协,是懦弱,不争便不能得,不争心难顺,不争心不快。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争强好胜之心过重的话,于人于己都不利。人世间,是你的,你不必争。不是你的,你争不来。真正的智者,有三不争。1不争对错。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和人争对错。但是一旦争出了是非对错,人际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疏远了。《颜氏家训》云:“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家不是争对错,辩黑白的是非之地,家是人们温暖的港湾,俗话说:家和才能万事兴。凡事如果都要与家人争出个对错,最后只会两败俱伤,毁掉自己的家庭。当家人之间不再较真于争出对错,一家人的关系就会和睦。老话常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要总想着自己是对的,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否彼此妥协各退一步,或者综合考虑找到新的出路。一家之内,和最亲近的人争对错,你越对,家越不和,越难以兴旺发达。《道德经》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妻之间,唯有不争得失,天下将没有人可以拆散他们。有些夫妻,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起争执。即使争出了输赢,但也伤了相互的感情。和谐的夫妻关系,是相互体谅,懂得退让的。嘴上吃些亏,换来的是家庭的和睦。夫妻相处,难免有争执,以情化之才是上策,执着于讲道理,争对错,不见得能缓和矛盾。夫妻之间倘若执意争对错,会让彼此感到心累,还会给婚姻与感情带来伤害,只会因小失大。家是充满感情的港湾,不是唇枪舌剑的辩论场。吵架争得的对错,远不及夫妻感情来得重要。夫妻之间少说道理,宽容与理解才是相处之道。不计得失,不争高低,才能稳住夫妻间的感情。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交朋友,立场有别,但不争对错。《大戴礼记》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揪着过错不放,斤斤计较爱翻旧账的人迟早会逼走身边的朋友。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了。不争对错,友情才能长存。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一味争对错,到头来你越对,事越错,问题越多。和家人争对错,赢了道理,输了感情;和爱人争输赢,赢了结果,输了幸福;和友人争得失,赢了小利,输了情面。别纠结对错,往后退一步,一切自会海阔天空。切记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2不争得失。《道德经》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人云:”不与人争得失,惟求己有知能“。就是说,不要和他人去争夺成败得失,只求自己能增强知识与能力。与世无争不是不争,是不与别人争名利、争提得失,而是要与自己争,争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与人相处,难免有争执,执着于讲道理,争对错,不见得能缓和矛盾。不争,反而能缓和矛盾。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和隔壁的邻居吴家素来是好朋友。两家的院落之间,有条不宽不窄的巷子,平日供出入使用。有一日,吴家要扩建新房,想占用这条巷子。刚巧张英出门在外,张家人便死活不乐意。毕竟,这是两家共用的地方,凭什么让给你?双方争执不休,昔日的好朋友,差点儿闹翻了。张英得知这件事后,特意修了一封信,从千里之外寄过来。信里只有一首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信件,方才恍然大悟。他们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而吴家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从此,便有了享誉桐城的“六尺巷”,留下了千古的佳话。你让对方三尺,对方才会让你三尺,让他三尺又何妨?一个人若是太锱铢必较,就会失去很多东西。把心放宽一点,得失少争一点,你会发现,一切豁然开朗。人生,是一边得到,一边失去的过程。人生几多风雨,你是欢喜也好,悲伤也罢,都不过南柯一梦。既然如此,又何必在意一时得失。《庄子·田子方》中有个小故事,肩吾问孙叔敖:“你三次出任令尹却不显露出荣耀。后来,三次被罢官也没有表现出忧愁的神色,总是这么欢畅自适。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孙叔敖回答:“我觉得官职爵禄的到来不必去推却,它们的离去也不可以去阻止。这些得与失都不是出于我的自身,也就没有忧愁的神色。”岁月如歌,无论福祸得失,无论成败荣辱,该来的躲不过,该走的阻止不了。坦然面对,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处事态度。对无能为力的事,不纠结;对无缘之人,不强求。凡事只要努力过,认真过,珍惜过,就无需后悔。如果执着于得失,因得而欣喜若狂,因失而懊悔不已,最终反而沉迷其中,在苦海中翻腾,无法感知平淡生活的好处。得失无常,纵然费尽心思得到的蝇头小利,最终的结果也不一定是好的。而暂时失去的东西,最终却带来福报也未可知。“不与人争利益之短长,只与己争品性之长短。”这句话是曾国藩在教育弟弟不要与邻居争宅地时家信里写到的。古代有句话“得勿喜,失勿忧。抗之甚高,挤之必酷。”得到了不必高兴,失去了也不要忧伤,一个人被抬举得愈高,人们排挤他就一定愈加严酷。荀子说,“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太过看重得失的人,又会终日在患得患失中闷闷不乐。不患得患失的基础是:“得固欣然,失亦可喜。”把得到的都看做命运的眷顾,失去的都以平常心态等闲视之。失去不一定是坏事,而得到也不一定是好事。想通了这些,又何必在一点蝇头小利的得失中斤斤计较、忧心忡忡?唯有保持从容的心态,不争得失,才能过好这一生。《小窗幽记》中的一句话,道出了本质:“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意无留,望天空云卷云舒。”人生本过客,得失皆随缘。3不争名利。“欲为大树,莫与草争,欲为苍鹰,莫与鸟争。”不争即是智慧,不辩即是慈悲。不争不抢,懂得宽容;不怒不愠,一切随心,聪明的人,懂得不争的哲理,因为不争就是最大的争,这是人生的高境界。著名画家齐白石,就是这么一个人。齐白石先生有一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这也是他人生的写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齐白石先生的画饱受争议,有人认可他的画作,赞不绝口,认为他是百年难得一遇的艺术家。也有人或出于偏见,或出于嫉妒,去骂他、言语攻击他,甚至泼脏水,妄自议论他的画作、为人。而无论哪种,齐白石先生都只是报之一笑,并不往心里去。不生气、不懊恼,不争,坚持做自己的事,这便是齐白石的从容。蔡元培先生,他一生低调清贫,明明出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研院院长等高位,却从不利用手中权力追求高调奢华。蔡元培迈进北大校门之初,与以往不可一世的校长不同,他脱下礼帽,谦逊地向迎接他的校役们鞠躬,以后每次进校都会如此。在中研院任职时,蔡元培先生不搞特殊,只吃食堂大锅菜,连以供安心做学问的固定场所都没有。蔡元培出行或是步行,或是马车,从不坐人力车和轿子,从不招摇。他“两袖清风,一生低调”,却给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三国时诸葛亮对蜀国居功至伟,刘备本想以皇位相让,但诸葛亮恪守属臣本分,不争名利,低调做人,而正是他的功成不居,让后人敬佩不已。林语堂说:“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所谓不争,针对的是一时的对错、输赢、得失。不争,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争,不止成就别人,亦能成全自己。与其事事争个面红耳赤,不如以一颗不争之心,舒舒服服过生活。真正的智者,都不争对错,不争得失,不争名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