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

大文豪苏东坡一介书生,为什么能够担任兵

发布时间:2024/1/28 13:16:44   
擅长白癜风诊治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46978.html

作者:刘永

在人们的心目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儒雅幽默,文质彬彬,才华横溢,是一个典型、标准的书生文人形象。殊不知,苏东坡能文能武,不但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文学家;而且武艺骑射,功夫非同凡响,更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军事家。

北宋元祐七年()八月,时年五十七岁,正在扬州担任知州的苏东坡被朝廷任命为兵部尚书。顷刻间,大文豪苏东坡就华丽转身,成为了一名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且是执掌全国军权的最高军事长官。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十一月,苏东坡又被朝廷任命为端明殿学士,转任礼部尚书。虽然苏东坡只在兵部尚书这个职位上呆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然而这一任命却让他多出了一个“儒将”的头衔,在苏东坡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苏东坡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本人的性格同样豪放不拘,风流倜傥,颇具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慨。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的威武形象。他描绘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实际上,这也是对苏东坡后来作为军中儒将的真实写照。

一、立志从军,保家卫国

纵观中国历史,北宋王朝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这是士大夫文人意气风发的黄金时代。苏东坡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也没有当兵从军的经历。然而,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却是他从小就树立的远大志向。苏东坡少好习武,喜佩剑出游。他曾经在诗中说:“少年带刀剑,但识从军乐。”(苏轼《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二)可见,军旅生活一直是他的梦想。

古代文人从小就要求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基本技能。故而文人习武的习俗,特别是练习射箭的传统,源远流长,在北宋时期更是风行一时。大文豪欧阳修撰写的散文《卖油翁》,故事家喻户晓,文中提及的官员陈尧咨,射箭百发百中,当世无双,却不得不佩服一个卖油翁的熟练技艺。陈尧咨射箭功夫了得,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一位倍受世人称颂的“状元郎”。

苏东坡射箭本领的精进成熟阶段应该是在他初入仕途,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担任签书判官时期。英宗治平元年(),二十九岁的苏东坡以京官身份下派凤翔府锻炼。签书判官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掌管州府文书,并协助太守处理日常事务。凤翔北扼西夏,西阻吐蕃,战略地位特殊,是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当时西夏军进犯北宋边境,军情紧急,凤翔官兵严阵以待,苏轼也参与了军事行动。后来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忽忆从军少年时,轻裘细马百不知。臂弓腰箭南山下,追逐长杨射猎儿”。(苏轼《铁沟行赠乔太博》)在凤翔,他开始学习骑射,希望自己效法汉代的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塞。

这时,远在京城汴梁的苏辙听说哥哥在苦练射箭功夫,作《闻子瞻习射》诗道:“旧读兵书气已振,近传能射喜征鼖。手随乐节宁论中,箭作鸱声不害文。”他知道哥哥从小就好读兵书,理解他习武健身、为国守边的坚强决心,在诗中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不久,苏东坡学有所成,已能箭无虚发、百步穿杨。苏辙曾写诗赞扬说:“吾兄善射久无敌。”(苏辙《和子瞻司竹监烧苇园因猎园下》),可见,经过凤翔时期的锻炼,苏东坡从军习武,有了重要的军事斗争经历,经受了边防御敌的紧张形势的考验,为他以后的军事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高瞻远瞩的军事理论家

苏东坡的军事思想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苏洵喜爱谈兵,著有《权书》十篇,他说:“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他曾以平民身份上书主管军事的宰相韩琦,谈论军事,主张从严治军,杀人立威。韩琦看后,大惊失色,认为苏老泉是纸上谈兵,弄不好就会祸乱军心,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苏洵自感人微言轻,他治国强军的梦想一生都未能实现。然而他的理想信念却深刻影响了苏东坡、苏辙兄弟,他们继承父亲遗志,虽身为文人,却通晓武事,为北宋王朝的强盛前赴后继,殚精竭虑。

苏东坡对父亲苏洵的军事思想是有继承发展的。他著有《孙武论》上下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军事思想。他指出,现在俗论以为用兵之道在于“贪、勇、诈”,他则强调“廉、静、信”,主张用儒家的学说精神来统领军队。治军之道,关键在于“御将”,军队将领要绝对服从皇帝的领导。苏东坡提出“乐战而不好战”的说法,要使兵和民乐于为国家效力。   苏东坡还在为皇帝献言献策的奏议中,分析了北宋的内忧外患,军事行动上应该如何应对。他认为大宋内患是天子之民,关系着国家存亡,得民心者得天下,要警惕百姓暴乱。国家的外患则来自两方面:西戎(夏)和北狄(辽),这两个强敌,虎视眈眈,随时威胁着北宋的安全。苏东坡认为西戎之患小,北胡之患大,“兵之所加,宜先于西(夏)。”西夏小而中原大,朝廷应集中兵力进行打击。辽国占据北方,采用中原制度,而内部矛盾重重,所以宜严防死守,以静制动,静观其变。

北宋在建国初期就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两国以纳贡钱币货物、互通贸易来换取和平,边境平安无事,友好相处已近百年。然而,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始终是北宋的心腹大患。后来的北宋统治者未能利用与辽国长期形成的战略平衡,竟然与金国结盟攻辽。辽朝灭亡后,金国又开始侵宋,最终导致了北宋灭亡。由此也验证了,苏东坡关于北宋对外军事策略的深谋远虑。

北宋王朝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战斗力却非常低下。“将骄兵惰,将不知兵,兵不知战”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苏东坡针对这些弊病,居安思危,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军队改革主张。苏东坡的这些军事理论受到了朝廷的重视,他后来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也是对他的军事思想、军事才能的肯定。

三、果断杀戮,镇压暴乱

苏东坡写有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黄犬),右擎苍(苍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东坡对一次带领官兵进行狩猎活动的描述。熙宁八年(),四十岁的苏东坡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担任知州。虽然遭受了朝廷新党势力的排挤,郁郁不得志,苏东坡还是意气风发,希望自己能够象西汉大臣冯唐那样,老而弥坚,手持汉节出使云中郡,安定边疆。当时的苏东坡正值壮年,还谈不上什么衰老,他却时时感觉岁月蹉跎,担心自己的报国壮志得不到实现。他把这次狩猎当成了军事训练,真正对准的目标是在西北的强敌——西夏国和辽国。

北宋王朝自建国起,国家就积贫积弱,对外绥靖和谈,苟且偷安,历朝以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盟约,却还要长期忍受这些虎狼国家不断的掠夺、骚扰。苏东坡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宦海如何沉浮,始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9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