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生活环境 >> 太子刘荣,究竟是不是被父亲汉景帝逼死的最
汉景帝的长子刘荣,在被立为太子后,因为母亲栗姬的缘故,被废为临江王,后又被逼死。
史书中对于这件事,记载的很隐晦,本文就逐条分析史书中的蛛丝马迹,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栗太子刘荣,是不是被汉景帝逼死的?
第二个问题,汉景帝为什么要逼死栗太子刘荣?
栗太子刘荣被逼自杀刘荣被废掉之后,景帝把他封为了临江王。
在做了四年临江王之后,刘荣犯了一个罪。
刘荣在建造自己的宫殿的时候,侵占了太宗庙的一部分土地。
景帝知道后,就下诏让刘荣亲自到长安来,讲清楚这件事。
在这里插一句,在西汉初年,凡是被皇帝下诏,召到长安来的诸侯王,没有几个是有好下场的。
刘邦时代有彭越、韩信、英布(召而未至),吕后时代有赵王、梁王等,文帝时代有淮南王刘长。
这些诸侯王最后的下场都非常惨,彭越、韩信被杀,英布造反被平定,赵王梁王也被吕后杀掉,淮南王最后被文帝玩了个“郑伯克段”的套路逼死。
刘荣大概是也感到这次去长安是有去无回,在江陵北门,他刚一上车,车轴就断了,于是江陵的父老都流着泪说:“吾王不反矣!”
我们的大王,怕是回不来了。
到了长安,刘荣并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父亲汉景帝,而是被带到了主管律法的廷尉府。
在廷尉府,有着“苍鹰”之称的酷吏郅都,对临江王刘荣是严加斥责。
刘荣非常恐惧,他提出来了一个要求,想要一副刀笔,给自己的父亲写封信,辩解一下。
但郅都不答应刘荣的这个请求,还对看管狱吏下了死命令,严禁为刘荣提供刀笔。
最后,还是曾经做过太子老师的魏其侯窦婴,派人偷偷给刘荣送去了刀笔。
刘荣就给父亲写了一封绝笔信,写完之后,刘荣就自杀了。
刘荣为何自杀?刘荣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因为刘荣害怕。
此时的刘荣年龄应该不大,因为没有明确的出生年月,所以具体年龄不可考,但根据其他皇子的年龄推断,此时刘荣的年龄应该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之间。
而且,此时,刘荣的母亲栗姬已经死了,母族在长安的势力,也在汉景帝的授意之下,被郅都清洗一空。
可以这么说,临江王刘荣,虽然贵为皇子,虽然在长安长大,但是此时的他,在长安却是举目无亲的。
他实在想不到,如果他真出了事情,还有谁会尽全力地保护他。
于是,在绝望之中,年轻的刘荣选择了自杀。
刘荣死后,也没得到应有的待遇,而是被葬在了蓝田。
传闻刘荣下葬后,有数万只燕子衔来土,放在刘荣的坟墓上。
这当然是假的,燕子不懂人类的悲欢,当然不会衔土而来,但这个传闻的背后,代表着百姓们对于刘荣真实的可怜之情。
而酷吏郅都,到最后也被刘荣的奶奶窦太后杀掉。
以上就是刘荣被逼死的全过程。
刘荣是不是被汉景帝逼死的?先说答案,是,一定是。
第一点,刘荣是汉景帝亲自下诏召来的,按理说,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汉景帝应该亲自问一问才对,但汉景帝并没有这样做,他连见都没见刘荣一面,就直接将刘荣交到酷吏郅都的手中。
郅都是什么人,是当时有名的酷吏,外号苍鹰,刘荣的母亲栗姬的家族,就是被郅都杀光的,将刘荣交到郅都的手里意味着什么,汉景帝不会不知道。
第二点,刘荣是临江王,是汉景帝的亲儿子,郅都虽然是个酷吏,但并不是一个傻子,没有汉景帝的默许或者授意,郅都不会这样对刘荣。
世人常常因为郅都酷吏的身份,而认为郅都对刘荣的所作所为,是他铁面无私,其实这也正是汉景帝的目的所在。
汉景帝想让刘荣死,但又不想背上杀子的恶名,这才让杀了栗姬满门、以铁面无私著称的大酷吏“苍鹰”郅都来办这件事。
这样一来,就算是刘荣死了,那世人也认为是郅都杀的,和汉景帝没有关系。
第三点,郅都对刘荣的态度很可疑。郅都对刘荣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对刘荣的罪行严加斥责,一件事是不给刘荣提供写信用的刀笔。
如果说,斥责刘荣,是代表大汉律法的话,那么郅都的这一做法绝对说得过去,但是,可疑就可疑在,郅都为何不给刘荣提供刀笔?
无论多恶劣的罪犯,都有申诉的权力,更何况刘荣是皇帝的儿子,犯得罪可大可小。
当初晁错就因为破坏祖庙,被申屠嘉举报给汉景帝,汉景帝为了维护晁错,竟然说:“晁错无罪,是朕让他这样做的。”
也就是说,破坏祖庙这件事,在汉景帝的眼里可大可小,对于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晁错,汉景帝都可以赦免,难道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却不能宽恕吗?
这说不过去。
唯一说得过去的解释就是,当刘荣提出要刀笔给父皇写信时,郅都第一时间就把这件事汇报给了汉景帝,汉景帝授意郅都不要给刘荣刀笔,郅都才敢下达死命令,禁止给刘荣提供刀笔。
第四点,当时百姓的反应。在整个事件中间,史书一共记载了两次百姓对刘荣的怜悯态度。
一次是刘荣在江陵出发上车时,车轴断了,江陵父老流着泪说:“我们的大王回不来了。”
一次时,刘荣下葬之后,百姓为了表达怜悯之情,编出来了一个“万燕衔土”的凄美的故事来。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在当时的百姓眼里,刘荣就是冤枉的,逼死刘荣就是不得人心的,刘荣的死是别有隐情的。
其实,我们当代人读历史的视角,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优点是,我们可以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历史故事,可以得到更全面的东西。
缺点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事情的细节或者隐情,我们不如当时的人清楚。
刘荣被杀事件,就是典型的第二种情况。
既然百姓怜悯刘荣这件事,被史官记载了下来,就说明,不仅当时的百姓们怜悯刘荣,很多官员、王侯也都怜悯刘荣。
换句话说,很多人都认为刘荣有罪,但罪不至死。
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呢?
这就牵扯到了下一个问题:汉景帝为什么要逼死刘荣?
汉景帝为什么要逼死刘荣?汉景帝之所以逼死刘荣,是因为刘彻。
这倒不能怪刘彻。
说到底,还是刘荣的这个废太子的身份。
在景帝朝,有两个人的权势最大。
一个是已经担任丞相的周亚夫,一个是魏其侯窦婴。
这两个人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威望非常高。
周亚夫在军中的威望是无可比拟的,魏其侯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又是两朝老臣,在群臣中的威望也很高。
比如,在《史记魏其侯列传》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而恰巧,这两位,又都是废太子刘荣的忠实拥护者。
魏其侯窦婴,曾经担任过太子太傅,也就是刘荣的老师,和刘荣有深厚的师生之谊。
汉景帝决定废除刘荣的太子之位时,魏其侯窦婴数次据理力争,但是没有争过汉景帝,最终气得托病不朝。
而周亚夫也是在汉景帝废除太子时,多次“固争之”。
而且周亚夫的意思也代表了大多数朝臣的意思:太子刘荣并没有罪过,不应该被废。
试想,以刘荣废太子的身份,再加上朝中这么两位威望极高的大臣,假如自己那天突然挂了,谁保证不会出现周亚夫和窦婴联手迎接刘荣回长安即位?
如此一来,天下岂不大乱?
汉景帝毕竟是皇帝,加上又宠信现任太子刘彻和刘彻的母亲王娡,他不得不考虑得更加周全。
而且汉景帝是有前科的。
做太子的时候,汉景帝和自己的老师晁错,好得简直就像一个人,但是后来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不也是说杀就把晁错给杀了么?
杀晁错时,汉景帝还说了一句话:“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七国之乱时,这个人可以是晁错,此时此刻,又为何不能是刘荣呢?
难道就因为刘荣是他的儿子?
我们不能以普通人对子女的感情,代入到皇帝对子女的感情上去。
假如汉景帝只是一名寻常百姓的话,他可能会手软,但汉景帝是皇帝。
皇帝不是人,而是一个政治生物。
人有好坏之分,而皇帝则只有优劣之分。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就不缺乏好皇帝,但是好皇帝并不一定是一个好人、好父亲。
汉景帝一旦做到了皇帝的宝座上,他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大权独揽、生杀予夺,相应的,他也承担着他的责任。
汉景帝的责任就是,让大汉天下既寿永昌,而不是让自己的儿子既寿永昌。
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只能遗憾地说刘荣是可怜的,但是并不能说汉景帝做的是错的。
一个优秀皇帝的无奈就是,只要发现了对国家的哪怕一丝威胁,也要牺牲一切去消除这个威胁。
所以,刘荣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刘启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但是汉景帝是一个优秀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