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天敌 >> 李白的一组诗讲述了人生的三种心境,你知道
诗仙李白一生洒脱,写诗论文、饮酒漫游,看似悠悠度日,实则艰辛历尽。少年时万里跋涉来到帝都,虽然被玄宗欣赏而入职翰林院,但终不能为权贵所容,落得个远离庙堂、江湖漂泊的结局。时近中年又卷入了皇权之争,被流放夜郎险险枉死他乡。至于晚年,不好意思,太白先生死时才五十余岁,何来晚年之说?
如此坎坷的一生,于先生而言自是不幸,然于世人而言,却是幸运的。尽人皆知生活是文学的源泉,而坎坷的人生则是那奔涌不息的创作灵感。
李白一生做诗无数,名篇佳作亦无数,其中有一组诗完全体现了他在艰难的生活历练中所经历过的三种心境,而这三种心境也是每个人曾经的经历。
一、少年时的意气风发,知难而上: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开篇两句描写了一桌丰盛的“满汉全席”,但面对优渥的物质生活,李白却茫然若失。因为在少年人的心里永远存在着一个经世济民的理想,李白自然也不例外。
但作为一位天才,李白的思想比同龄人要成熟一些,除了理想,他也考虑到了现实中的困难,虽然考虑的还不是很全面。想渡过黄河却发现破碎的冰块阻塞了川流,无法行舟;想登上太行山却现大雪昏暗了天地,让人难以辨别方向。
这样的困难是现实对理想的阻隔,也是李白这个少年郎心中茫然的原因。但少年最不缺少的就是勇气,在稍微踌躇了一小下之后,李白马上用两位古圣先贤来为自己鼓舞斗志。
83岁才遇到伯乐的姜子牙和出身低微的伊尹成为了他学习的榜样。道不好走算什么!没事,看我的,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沉溺在理想中锐意向前,是每个人年轻时都曾经历过,也是必须经历过的。年少时的纯真和一往无前是最值得怀念的东西,虽然它和残酷的现实相比十分的脆弱,但只要经历过那就是一种幸福。
现实很残酷,幸福很短暂,当了几年的翰林供奉,李白算是彻底看清了天宝这个盛世,但再残酷的现实也只能消磨诗人的斗志和傲气,而他那铮铮铁骨是永远不会被磨损的,于是赠金放还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二、中年时的意气消磨,但傲骨不挫: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腰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不同于前一首的意气风发,这首诗整体都沉浸在郁郁之中,大道如天,只有我不能驰骋于路上,但那些驰骋路上的又是些什么人呢?
上有所好下必从焉,这是古今共通的道理,晚年的唐玄宗安于享乐,整个唐朝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无不以嬉戏玩耍为主要工作。李白在长安久居已经明白,现在皇帝需要的是玩伴,甚至连文盲都能凭借斗鸡走狗的本领谋取一官半职,但以旁门左道来实现理想显然不是李白可以接受的,为此他很苦恼。
夜半更深学冯谖一样弹剑作歌,勉怀古人:不被同乡理解的韩信、遭到同僚妒嫉的贾谊似乎成为了李白感情的寄托,他们同病相怜,同样渴望理解、渴望学以致用。
在极度的渴望中李白心中理想的君主出现了,那就是铸下黄金台,广揽天下英才的燕昭王,他渴望成为郭隗、剧辛、乐毅,希望自己也能有报效知己的机会。
但当午夜梦回,望着窗外习习凉风却发现所谓的君臣同心,戮力为国只不过是自己的南柯一梦。昭王己死,黄金台己荒,而自己似乎只有‘赤鸡白狗赌梨栗’这一条路可以走了。真要走这条路吗?不!当然不要!虽然在世人眼中那是条如青天般宽广的大路,但却不是我的理想,所以李白高声呐喊:“行路难,归去来”。
人到中年,当理想在现实中碰壁怎么办?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不算个问题,妥协就可以了。但妥协带来的后果往往是被现实同化,丧失自我,至于理想,还是洗洗睡吧,或许会梦到。
但不妥协怎么解决问题?或许换种说法,你妥协了,问题解决了吗?理想实现了吗?只能说有些问题根本是无解的,妥协与否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坚持,而无关成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人生在世总得要有一些坚持,你可以在现实中头破血流,但绝不能为了理想而卑躬屈膝,至少不能把理想做为借口,不是吗?
三、历尽沧桑后的明悟,阅尽世事后的旷达: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士,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官做过,牢也做过,诗名有了,酒名也有了,人老了,现实依旧,而理想却仍遥遥无期,一个执着的人也许会疯,而一个潇洒的人肯定会笑。幸好李白是个潇洒的人,他笑了,他也悟了,所以他写下了这最后一首诗。全诗通篇用典,共列举了九位古人:四位隐士,四位高官外加一位通达之人。
头两句就囊括了四位古代隐士,真可谓言简意赅,颍川水喻许由洗耳、单父挂瓢两个故事,而首阳山的野草则是指伯夷、叔齐这老哥俩。隐士,顾名思义犹是隐居而不愿意当官的人,在世人眼里,此类人清高孤洁,遗世独立,就像天上的仙人一样虽然没什么存在感,但绝对值得敬佩。
但李白却认为真正的隐士应该像《道德经》里说的一样,包含在世间的尘土和光线里,追求不闻名于世的境界,而对于有孤高比云月之称的四位先贤,李白显然不太认同,你们太刻意了,还不够洒脱。
如果说上述四人李白只是不赞同,那么下面这四位李白就带有批判和嘲讽之意了。
伍子胥你助夫差平楚灭越称霸一时,结果却死在自己君王的手里;屈原你一心为国四处奔波,结果却为世难容自尽而亡;至于陆机和李斯,李白的嘲讽之意就更重了,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放弃了平静的生活,可最终却因为荣华富贵而死于在政敌的手中,想再回到以前的平静生活里却己是可望而不可求。
否认了绝对隐逸的生活态度,嘲弄了贪恋富贵而不知撤手的权臣,李白最终把目光放到了有莼鲈之思的张季鹰身上。或许是那一句‘人生贵适志’完全是太白先生那任性的一生真实的写照,于是他把这位达士引为自己最终的知己,在坎坷的人生里,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用自己的旷达营造了一个宁静的港湾。
当经历过坎坷和挫折,你会发现理想不能与现实并存,因为它们相悖;理想也不能与现实融合,因为那样你会失去理想。当你即不想为了现实而放弃理想,又无力为了理想而改变现实,那么就多读一读李白这最末一首诗。
揣着心中的理想,漫步在现实的洪流中,任他波翻浪卷,我只此心不改,身后纵名传千载,又怎及这生前一樽淡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