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

人天合一的秘密四圣心源的启迪

发布时间:2022/10/2 18:36:41   

本文整理于旭陽老师25日语音直播内容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人天”合一,平时我们更加习惯叫做天人合一,是要把天放在人的前面,天、地肯定比人要大嘛,所以叫天地人三才。

人在最下面,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得靠天吃饭,不止农业,任何行业都一样,这次这个疫情我们都体会到了,几乎全民、全业的“禁闭”。

在易学命理中也看到人的意识在跟随能量的变化而变化,在不觉知的前提下几乎不可抗拒。

在觉知的情况下,也必须借助修炼和其他能量的辅助,不断的提醒自己——而且不是某个阶段,是要用其一生,形成习惯——当然这个时候,其实生命观已经发生了变化。

命运的难改——最近有点同修在感叹这个问题,这儿借机说下,说到底,学易学,知命理是为了真相,也叫修真。

道家中叫真人——真人是啥意思?诚实的面对世界,即诚实的面对自己。

诚实这个状态挺难的,我说的诚实不是一个品质上的定义,而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形容。我们其实今天的话题也涉及“为何修炼之难?”

有多少时候我们为了得到某种成果而隐藏了自己内心——给自己找了一幅彼此都能看得过去“新装”确实现实中都能说得过去,也能理解的过去——

但是,能量的计量过不去,每一次的乔装打扮我们必定要耗费好几倍的能量,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醒来,我怎么变成这样了?

我们有些时候是不得已为之下的“趋炎附势”,但我们不清晰的是,似乎在我们显化层面的不可能的另一面,如在那个悬崖边守住自己的“心”了——就会出现另外一个的意想不到礼物。

只是我们有没有勇气,有没有信念守住自己!到底是个“果”重要,还是自己的“心”重要,这盏天平是我们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

当然,我们“心”永不会丢的——所以我们经常会安慰自己,让我先把那个“果”拿到,然后我再补偿“这颗心”…….

地藏菩萨本愿经为何是“坚净信菩萨”导引出来的了?

坚——坚定;净——纯净;信——信念,佛说南赡部洲生灵最缺乏的就是信念。

信佛就是信“心”啊,佛陀从来没说让我们信他,是让我们遵循自己的本心。任何法门学派都一样的,比佛学更早之前的《博伽梵歌》就有一段话:

问:怎样才能接近至尊主的居所呢?

奎师那说:在生命的终点,在离开躯体时,谁要是铭记着我,谁就立即获得我的本性——

似乎听起来这个是个方法,这个里面有两点是要解释的:

第一:奎师那说的”我“不是奎师那这个个体,而是”我或者我们“这个共体,因为万物起源为一体嘛;

第二:临死前还记得不是那么容易的,大部分人在临死前有着对”生“极度的眷念,本质是来自于对”死‘的未知的恐惧,那个时候没有坚定信念的人,哪儿还记得“奎师那”这个一本书上的不知道有没有的神名?

退一步说,即便是方法,也一定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把这个信念铭刻在心,当然如果真的铭刻在心了,死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了。

如果人人都能守住自己的本真,就是意识共识,意识共识的人越多,形成的能量场就越大,信念并非是某种信仰,而是内在的本真,每个生灵的本真从不分别。

我从“人定胜天”这四个字,分四层来诠释今天的主题:

1:人——人不是个体,而是群体,是集体意识;

2:定——定在本心——所以说君子和而不同,和的是本心,不同为群

龙无首,群龙无首,吉!

3:胜——不是战胜,而是决定和形成;

4:天——集体意识的显化,人人本真和合,天随众人愿。

所以我们看到的、没看到的天是什么?是我们的意识形成,别老去怪天灾,我们在易学命理案例中看到的命运轨迹——哪一个波峰浪谷不是自己造成的?

推背图的预测、皇极经世万的宇宙时空模型,是在说人类的意识变化和分别的发展历史循环。

所以修道之难,真正难在哪儿?难在共识,难在容易被人道俗情的洪流裹挟。

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贪嗔痴慢疑六道轮回因,个个都是考验,但是如果从此刻开始,从“我”做起,不断感召唤醒身边更多的人,是不是我们的修炼会更加容易?

是不是我们的整体场域能量级别更高?彼此加持,没有了那么多的你死我活,没有了那么多争吵?

基于宇宙运转规律的左旋、右旋的运动规则,越是执着自我和自我见解的人,其生命层次越是趋于下旋,越是忘我无我,其心越靠近宇宙这个整体和本性,其生命层次也越趋于上旋,在顺应规律的过程中,同时也得到规律最大程度的升级。

所以到底是天大于人,还是人大于天?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然而,人的形体比起天地可谓渺小无比.......

但人之大,在于他的精神能量有“无限扩充放大的可能性”上——道的转速可以由人道社会的意识共识决定。

天道决定人为,而人识影响天道,无论是天人合一也好,还是人天合一也罢,绝不是被动的求靠,而是主动的修为和创造。

盘古开天不只是一个传说或者历史,而更应该是一种求索和精神,个人如此,社会如此,国家如此,地球如此,宇宙也该如此。人定天定,人动天变。这就是毛泽东《心之力》中的那段: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

天人是交泰的。这也是我们在课程中说的,分析命局要跳出命局,看清楚问题要跳出问题本身,我们谈人道要跳出人道,我们说天人合一,就要把天和人放在一杆秤上公平来看,天即然可以决定人,那么人也一定可以影响天,这是对等关系,人天是一对阴阳。那么人天合一从哪儿入手了?第一是觉知,第二是人体。

似乎看起来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但是显隐两个层面的螺旋交泰,我们看到一个个体的命运发生是由:感觉情绪——思维逻辑——判断选择——行动这个线程发生的。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从无到有”的逻辑线,那么其发生的起始点在哪儿?

在感觉和情绪,也就是能量,也即是天人能量的交织关系,原来有个灵修的老师说,感觉是最真实的,没有错,但是感觉是个信号,如果不觉知这个信号的意义,只停留在感觉层面,那么作为人的意义就打折扣了。

这个时空点由于频率的关系,很多人的感觉或者说灵觉很强烈,但心力如果不加强,那么就是劫,如果心力觉知同时加强,便是道。

我们说要重视直觉,不假,但要以直觉为起点,借力循环,扩大内在容积。

如假包换的说,只要一件事情发生,或者一个思维形成,再倒推到一个感觉情绪的形成,我们的身体层面一定有一个部分在发生着什么。

这个是非常准确的全息,你一发怒,那个时候如果还能有觉知的话,请你感知下你自己的肝区,或者当你在看恐怖电影入戏的时候,感觉下你的腰部是不是也在发生反应——这个实验成本很低,不需要什么实验室,日常中就能完成。

所以这儿就不能不提到清朝康熙年间的黄元御之名著《四圣心源》中提到的“一炁周流”。五脏六腑对应太极两仪的四象周游,或者说我们的意识停留在哪个情志上,对应的脏器的运转就会被放大了。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倒推过来,命运的起始的能量发作点从自身来说,很大程度在我们的身体层面,是身体的某个部位发生了能量的变化导致了情绪的产生,而身体和外部能量是直接联系的。

譬如为什么我们在黑暗中恐惧?因为黑色属于水啊,水主肾,肾的情志为恐。其实我们的身体层面和天地宇宙的结构是一体交合的:一年有天,人有穴;天有黑白之分,人有阴阳之别;天时分四季,人亦分前后左右;天有各种气流回旋,人有气与血流循环;天有经纬相织,人有经络相连等等。总之,天体有质无形,人体有质有形。

所以研究天地宇宙,除开物理空间上的外延,更有价值的是从人体能量意识的内察——这个点我们的易学、中医几千年前就在研究了,浓缩为一句话:观外不如观内!

所以我们说中医不只是用来治病的,更大的价值是用来开悟的,如果说治病,依据上面我们说的任何一个事物我们要想彻底清晰明白,必须要跳出这个问题本身,中医如果只停留在治病的层面,中医永远发展不大的。

为什么?因为被局限在一个事情和问题的解决上了,这一次疫情大家都在呼唤中医的归位,呼唤归位,只因为失位了,为什么失位了?我想中医本身要反思一个问题,中医如果不站在天人的角度,不站在宇宙整体观的角度,就只是个行业和职业。

那么我们从更大的角度去学习,了解中医不但是了解我们的命运,健康,更大的价值是解构人天系统,不从“病”入,而是从“系统”进入,这个其实黄元御先生已经给我们做了榜样:

我们看看黄元御的身平就知道了,黄元御先生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大家,曾为乾隆年间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仁道药济”,我们一般来说类似医生、治病这种属于十神”煞“的类别,但这么一代宗师,居然祖上黄福祖上并没有医术的传承,黄福老先生是明初的一个官员,位置明朝户部尚书。

黄元御最早饱读《道德经》,《易经》。最早是立志报国的,所以后面就有《周易悬象》,《道德悬解》;但是30岁那年被庸医治病把眼睛治瞎了,改变了一生的方向,立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人生誓言。

我们看到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一开始甚至是后面一卷半的内容都在说正五行,说易。

第一卷名字很有气势《天人解》,从阴阳开始,讲到人体脏腑形成、气血形成、乃至五官、五情、经脉、卫气营血怎么走的,一字一句讲得非常详细简单,再说人体的内外结构,也在说天地宇宙的运转规律。

《四圣心源》至简,大道至简。没有任何中医学基础的人都能看懂,最好懂的一本了,但也是最深邃的一本。

有人感叹说从《黄帝内经》甚至于《神农本草》的时代开始,中医的发展越来越把握不了中医的内核了?汉代张仲景以后甚至于越来越衰败了。

按照正常的科学发展轨迹,任何一个理论或者技术应该是越来越完善的,是古人的理论过于的深奥了,以至于后人没法超越并且学不得法,还是中医的理论本身有问题?

可能都不是,是入口不对,就像我在《病从何来》探讨的一样,无论是在命理还是在健康,如果我们只以“病”看“病”,结果只能是自己也病入膏肓!最后,我非常喜欢《四圣心源》的自序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慨自越人、仲景而后,秘典弗着,至教无传。叹帝宰之杳茫,怅民义之幽深,徒托大象,不测其原,空抚渺躬,莫解其要。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群称乳虎,众号苍鹰。哀彼下泉之人,念我同门之友,作天人解。

这是说啊,黄帝向岐伯咨询一些生命道理,写成了《黄帝内经》,以探求天人之间的奥妙。黄帝说:时常表现在自然界的道理,在人身上也同样适应。人与自然本来就是统一的,不能够认识自然规律,怎么能知道人的生长规律!

自从秦越人(扁鹊)、张仲景之后,再也没有如《难经》《伤寒杂病论》这样伟大的秘籍经典传世,有些医学至理也没有传下来。

叹息作为上至帝王下到百姓的那些道理幽深渺茫,深不可测,在天地之间,不能窥测它的本源,亲身努力去追寻,也解不开其要旨。人有意想不到的病,医生也缺乏不死良方,庸医伤人,犹如乳虎和苍鹰。痛哀那些病死的人,常常想我的同门朋友,作《天人解》。

年3月5日,我们推出了《四圣心源》线上的中医五运六气的直播课程——中医的经典著作从《黄帝内经》到历朝历代的中医名家遗留,也多到数不胜数,黄元御高屋建瓴的从古人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中抽出来了黄帝、岐伯、越人、仲景等四圣之书,作成了《四圣心源》。

我们读一本《四圣心源》也基本就了解和把握了中医之真谛,何乐而不为?

感召大家一起结伴同行,用一整年的时间,从易学的纬度打开中医的大门——探索自己,探索宇宙,获得身心的成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5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