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天敌 >> 山东千年文化名山诸城之常山西部文明播
常山,位居诸城南湖新区,距离市区3公里,数峰亘古连绵,风光旖旎,形似卧虎,故又名卧虎山,山上庙宇建筑主体布局因形似北京的故宫,故有“小故宫”、“东方佛国”之美誉。
常山,名声显赫,每日登临拜谒者络绎不绝。常山有“神祠”、“远览亭”、“广丽亭”、“雩泉亭”、“雩泉”、碑碣以及摩崖题记等众多名胜古迹。其中的“雩泉”因苏轼的“雩泉记”、“再别雩泉”等作品的歌咏志之而声名远播。
常山北麓,有一灵泉,曰“雩泉”,泉水“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满溢成溪”,苏轼治密州时因于此祈雨而名噪东鲁。常山溪水四季潺潺不绝,源头来自于“雩泉”。“雩泉”之上,盖有雩泉亭,雩泉亭由四根泛清的大理石柱筑成,亭顶雕梁画栋,美不胜收。南北两面亭顶的檐下刻有“雩泉亭”三个红漆大字。北面的两根立柱刻着“吁嗟常山东武之望吁嗟雩泉维山之兹”。南面的两根立柱上刻着“山川不以人遇不遇而兴云雨君子不以人知不知而敦道德”。两幅对联,相映成趣,使“雩泉”的文化内涵愈发彰显。雩泉亭东南向有一座漂亮的石拱桥,西南则是一片翠竹,桥前,一块高大的石碑立于两颗粗壮的槐树之间,苏轼“雩泉记”真迹的拓刻于其上。石碑西侧有一卧石,形状似椅,世人俗称“仙人神椅”,是苏轼赴雩泉祈雨必经之道,经常在此处小酌、休憩。
雩泉有灵,无论寒来暑往、朝代叠替,总能用一泓清水,滋润着诸城这方丰腴的土地。生于斯的黎民,幸耶!
苏轼咏志诸城常山之大全: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北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成于熙宁八年十月)
祭常山回小猎
苏轼(北宋)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此诗成于熙宁八年十月)
《雩泉记》
苏轼(北宋)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其神食于斯民,固宜也。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而号称不立,除治不严,农民易之。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遗东武之民,使歌以祀神而勉吏云。
吁嗟常山,东武之望。匪石岩岩,惟德之常。吁嗟雩泉,维山之滋。
维水作聪,我民所噫。我歌《云汉》,于泉之侧。谁其尸之?涌溢赴节。
堂堂在位,有号不闻。我愧于中,何以吁神?神尸其昧,我职其著。
各率尔职,神不汝弃。酌山之泉,言其蔬。跪以荐神,神其吐之。
(此记成于熙宁九年()四月十八日。轼知密州内,于本州常山泉水处祈雨有应,轼遂立名为雩泉。九年四月癸卯,立石“雩泉记”于常山之上”,癸卯即为十八日)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苏轼(北宋)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红裙欲先去,长笛有余哀。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自従有此山,白石封苍苔。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
(此诗成于熙宁九年八月)
留别雩泉
苏轼(北宋)
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何时泉中天,复照泉上人。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此诗成于熙宁九年十二月)
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
苏轼(北宋)
伛偻山前叟,迎我如迎新。那知梦幻躯,念念非昔人。江湖久放浪,朝市谁相亲。却寻泉源去,桃花逢避秦。
(此诗成于元丰八年十月苏轼赴登州任途径再度光临密州)
作者/来源:超然台下一人家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