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天敌 >> 夜雨丨文星龙石柱剑门关历险记
本文转自:上游新闻
石柱“剑门关”历险记
文星龙
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年仅十二岁的我为了求读书,第一次出远门跟陈师傅到八十华里外的桥头农中去碰运气。
说碰运气,一来我是个没考上初中的小学生,二来是去中学插班跳读二年级,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一
走了十个小时的山路,已是下午四点钟,正值人困马乏之时,我们一行才进入了素有石柱“剑门关”之称的大寨坎地区。
大寨坎是横亘在中益乡与桥头镇之间的一座大山,自古以来就是楚地入蜀的第一险关,是桥头古镇拒敌于外的东大门,因此称为“小剑门”。
“小剑门”也是巴蜀名胜古迹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战场,历史上无数次进攻桥头的战争在这里发生。相传,太平天国石达开入川时,就攻打过大寨坎,今存“马蹄印”遗迹。年“神兵”李大菩萨李宽文带兵攻打大寨坎时,炸毁了两扇特大的石寨门。解放初,解放军平息桥头“腊二九”土匪暴动,在大寨坎歼灭残匪时,在石壁上留下的累累弹痕,至今还依稀可见。
二
我们沿沙子河蜿蜒而行,徒步走进大寨坎地区。沙子河一过汪二岩就狭窄起来,两岸奇峰怪石、遮天蔽日,形成了一道阴森森的峡谷。喧闹的沙子河一到这里就被面前险峻的高崖戛然阻断。河床陡然下切,河水与下切的巨石激烈冲撞,溅起堆堆雪浪,喷石涌泉,飞扑崖岸。“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巨大的撞击声如雷贯耳,在峡谷里久久回荡。
我们一行三人,陈师傅在前,他的徒弟陈四殿后,我居中间,沿着绝壁上的之字形石梯小路,斗折蛇行,盘旋而上。路旁台阶上山神、土地神、药王、观音等石雕塑像清晰在目。沿途的石刻文字中清楚地记录着从宋代到民国八百余年间整修大寨坎栈道的经过。
清末丰都县正堂朱有章题刻的“保我民众”,民国年间周伯玉题刻的“严密保甲”等字大如斗,力透石壁、清晰可见。
在半山腰的拐角处,有一座石碑,上面有丰都知县(桥头镇古属丰都县辖)张伟(黔南人)在清乾隆四十三年游览时所题的诗,“万丈危梯九曲盘,惊魂飞魄碧云端。只缘民事皆王事,那顾崎岖蜀道难”
在另一侧的石壁上刻有张伟第二次路过此处题写的诗句:“萧萧木叶下寒溪,重到山腰驻马蹄。恰待挥毫拈娄字,回头忽见旧时题”。
其它还有清道光年间张大令的题刻:“谁凿悬崖路百盘,下临深涧上云端。此身飘忽来高顶,蜀道平平不算难。”
除了有名有姓的石刻碑记之外,无名题刻也不少。记得有一石刻佛像下刻有“蜀道原非易,功成创造力。关山依旧好,流寇漫未欺”的诗句以及多段无题款年月的石刻文字和佛像。这些遗迹虽经八百余年风雨岁月,却多数品貌完整,沉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
走在石梯栈道上,足音回响于峡谷内,更令人增加了几分畏惧。对面陡峭的山崖上不时传来野兽凄厉的叫声,那声音有些哀惋,陈师傅说那是猴子在叫。若不是有他们同行壮胆,真不敢想象我一人独行之恐惧。
大寨坎绝壁栈道石梯盘盘,斗转曲折,望头顶壁立千仞,空中苍鹰盘旋凄厉;看脚下巨石击水,峡谷怒涛震耳欲聋,确实令人心惊胆战。
大约爬到一千多米的半山腰横台处,我早已汗水湿透了半身,好在此处有一户人家,依崖而建草庐三间,外置石凳供路人歇息,我们就在石凳上小憩。不时有微风送来阵阵花木的清香,沁人心脾,于心稍安。
我一个身体羸弱的小孩,饿了十多个小时滴水未进,脚也走肿了,脚板起了血泡,一双烂草鞋搭在肩上也舍不得扔。筋疲力尽的我一挨地皮就爬不起来啦!
陈师傅看我又累又饿,从水缸里舀来一碗凉水,嘱我喝下后才有办法读到书。
求学的强烈愿望支撑着我强行爬了起来继续前行。
路旁的台阶地里种有萝卜,疑是主人吃萝卜时丢下的萝卜皮,我顾不得什么体面,悄悄捡来在衣服上揩揩就吃。也许是凉水加萝卜皮加求学心切的功效,我的肚子居然不是那么饿啦!
四
继续行走在栈道上,肚子空空,头脑空白,神情恍惚,大有腾云驾雾,恍兮忽兮之感。山风习习、林涛沙沙,疑似成仙。行走其间,如履鱼背,身体仿佛一片飘乎的树叶,悬在半空。仰望崖顶石寨,耸立入云,盘盘石梯,道道险隘,令人惊魂飞魄、心惊肉跳。
陈师傅告诉大家,要提起精神,大寨坎最险的石梯栈道就在这最后一公里。这段石梯坡度突然陡升到八十度左右,迎面全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我们一行手脚并用,沿着陡峭的山崖往上攀爬。怪石嶙峋、危峰突兀、绝壁栈道、抛石无声。
此时我有些头昏眼花,既不敢环顾,更不敢下视,唯有紧紧抓牢石窝,用力向上攀登。就连栈道上“唆米洞”、“飞马石”、“马鹿嘴”、“仙人洞”、“狮面铜锣”、“野鹤临溪”、“燕窝卷水”、“马鹿街花”、“羊角凌云”等神奇迷人的自然景观也不敢去留连光顾。
危险就发生在即将要到达寨顶之时,大约还有五六十米的地方,峡谷里突然刮起大凤,那强劲的怪风简直就要把我带向万丈悬崖的高空,赫得我肝胆将裂,失声大叫。陈师傅见状,立即像抓小鸡一样,只手把我提起快步冲向山顶,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五
站在大寨坎顶部,脚下阴风怒吼、浮云涌动。寨门雄踞山巅、凌空巍巍,刺破青天,其险不逊于华山。寨墙高五米,宽三米,厚一米,寨墙内外,视野开阔。清光绪十九年(年)增建了石寨门,名曰“大寨东门”。两扇寨门石柱子深刻着“御暴乃为关,险隘新增蜀剑阁;避秦原有路,入门便是小桃源”。为清末桥头坝乡绅杨懋修撰书。
山顶突兀,无处可依,我紧紧地抓住寨顶的石门框,回望来路,峭壁凌空,脚下呼呼风吼,前方左右皆是深涧,悬崖刀削,令人望而生畏。放眼远望,沙子河从天际飘来,弯弯曲曲,宛若玉带挂于山涧。
六
前望桥头古镇,坐落于桥头盆底,盆沿四周有小寨坎、羊角寨等关隘兵寨,呈西北南三面护卫着世外桃源的桥头古镇。古镇四周田园山色,景物尽览、气象万千。
有人做过统计,大寨坎从山脚到山顶共有石梯九千余阶,石雕佛像二十四处,石刻题记二十多处,险要奇观更是数不胜数。
在栈道上,南宋淳熙五年的《修道碑记》摩崖石刻,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年代久远,风残雨剥,仅能识得残书片字。碑记《皇明崇祯元年戊辰夏至重修》中说,“叨守沙关,三经其地……沙子嶙峋霄汉间,一径羊肠通峭壁,半回鸟道撼天关……”
大寨坎栈道从宋经元大德二年,明万历十九年、崇祯元年,清乾隆五十九年、道光二十五年、咸丰九年,民国年间多次整修,一直保存至今。
七
五十多年前的求学历险,让我常做恶梦,醒来后常常惊得一身冷汗,虽是如此,但我仍然感谢那次历险,感谢陈永余老师现场考我一篇作文就给了我读书的机会。
如今大寨坎已险峻不在,藤子沟水库水漫峡谷,淹没了深涧的怒涛雷鸣;中桥公路穿崖而过,斩断了栈道的雄奇险峻,大寨坎文化宝库已失去了往日的野性与狰狞,不再是天堑与封闭。大寨坎雄关漫道已经与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黄水森林公园、七曜山地质公园连成一体。桥头镇不仅在去年实现了全面脱贫,还打造出了“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历史文化为精髓,山水文化相伴,相映益彰”的旅游产业名片。
目前,桥头镇将围绕“一业一湖三组团”的空间定位规划发展。其中,“一业”即打造果业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区;“一湖”即打造全国山地谷溪型湿地公园典范;“三组团”即将全镇七个村划分为综合服务、湿地康养、耕读田园三个组团。
这正是:高峡出平湖,古栈起宏图,春色关不住,当惊世界殊!
(作者系武陵都市报驻石柱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