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种类 >> 大师话醴瓷丨丁华汉一浓一淡小写意,点写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丁华汉。
《梅开五福》。
红网时刻9月17日讯(记者石凌炜)“我从13岁开始学习绘画,很喜欢画梅花,画了七十多年了。”近日,在醴陵丁窑,89岁高龄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丁华汉谈起自己的作品《梅开五福》,神采奕奕,劲头十足,“梅花有五瓣,代表福、禄、寿、喜、财,梅花又是红颜色,很喜庆,寓意很好。”
在醴陵瓷发展进程中,丁华汉是不得不提的陶瓷大师之一。年,因战乱濒临失传的釉下五彩制瓷技艺成功恢复,丁华汉就是恢复釉下五彩瓷“四元老”之一。年他参与了醴陵首次进京的“三馆瓷”设计,他设计的月季花茶具,被选为军事博物馆用瓷,还参加了国庆十周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设计的兰草等国宴瓷被选为人民大会堂和毛泽东主席用瓷;设计的“蓝海棠”中餐具两度荣获国家金奖;他还是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大型陈设大花缸的设计者。
丁华汉不仅擅长日用陶瓷设计,同时在艺术陶瓷设计以及中国画上也是功底深厚。晚年丁华汉专注于艺术瓷的创作,代表作《梅林振羽》《一路雄风》等曾入选全国大展。为了突出醴陵釉下五彩色彩丰富的特点,他将早年学习小写意花鸟画中丰富的色彩表现,运用到釉下五彩艺术瓷创作中,他笔下的梅花、雄鸡、苍鹰、紫藤、芳菊等形象刻画生动、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其深厚的釉下五彩点写技巧和小写意花鸟画的功底,在此次“典藏醴陵瓷”全球征集活动中分享的作品《梅开五福》,可见一斑。
“花瓶纹饰采用了国画小写意绘制,以梅花的红色调为主,辅以枝干和和平鸽的浅灰色,一浓一淡,一艳一素,色彩丰富和谐,虚实相生,与整个花瓶的布局和造型浑然一体。”丁华汉女婿冯艺介绍,纹饰依型而设,画面中心的两只和平鸽,被两侧的半包围的梅花和枝干所簇拥,构图疏密有致,形象刻画生动,重点突出。
其中,梅花花瓣的画法采用的是丁华汉釉下五彩写意梅花标志性画法——点写汾水法。“‘点写汾水法’就是将釉下五彩的勾线汾水改为不勾线,直接点写汾水。”早在年,丁华汉就探索用这个方法画梅花。
“你看,这上面的梅花花瓣边缘就没有线,”冯艺解释道,这很考验绘画人的水平。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手重了,就会汾水过度,很容易‘跑掉’,顺着瓷瓶流下去了。”
为了传承釉下五彩技艺,后辈们将丁华汉老人保存了几十年的设计手稿、画稿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建立“丁华汉陶瓷博物馆”。这些史料,不仅见证了丁华汉为醴陵釉下五彩陶瓷发展竭力奉献的一生,更是醴陵瓷近现代发展的“缩影”。
走进丁华汉陶瓷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上两幅馆藏油画——《·醴陵釉下五彩创烧》和《·醴陵釉下五彩恢复》,代表着醴陵瓷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间段。
第一幅讲述了清朝末年,在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始人——熊希龄大力推动下,醴陵获得拨款,开始举国家之力立学堂、设公司、建官窑,年创造发明了划时代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成为当时绝无仅有的陶瓷技术。第二幅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醴陵开始抢救和恢复釉下五彩瓷,在当时唯一健在的清代釉下五彩传人吴寿祺带领下,丁华汉等人于年成功恢复发展了醴陵釉下五彩瓷。
“现在我们在与时间赛跑,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抢救性整理、传承。”冯艺说,“醴陵瓷发展首先要传承,老祖宗的东西传承好了,才能让醴陵釉下五彩陶瓷文化代代相传。”
丁华汉简介
丁华汉,字步高,号九重,年生,湖南醴陵人。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年被国务院评为陶瓷美术工程师,年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擅长工笔、小写意花鸟画和陶瓷美术设计,笔法大气,功底深厚。
丁华汉是建国后醴陵恢复釉下五彩“四元老”之一。年他首创釉下五彩“套色法”。年,丁华汉参与了醴陵首次进京的“三馆瓷”设计,是中国红色官窑的创建者之一。
他是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军事博物馆等国家用瓷的主要设计者。年设计的素色玫瑰取代加拿大进口花面,填补国内空白。年,丁华汉原创设计的“蓝海棠”国宴瓷,风靡世界,经久不衰,曾两度荣获国家金奖,本人被株洲市总工会授予特等功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