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

景帝遗诏,怎么会变成伪诏了天机泄

发布时间:2025/6/19 14:39:55   

窦婴,曾是元光五年十二月最后一天被斩首示众的人。那时正值寒冬,大多数人选择待在家里避寒,但窦婴行刑的消息传出后,人们不顾严寒,纷纷出门,只为亲眼目睹这一幕。

行刑地点在渭城大街,这是当初秦朝都城咸阳改名后的称呼,街道两旁仍布满作坊,是示众的绝佳场所。窦婴被从特别监狱“都司空”直接拖到渭城大街上,人们惊恐的呼喊后,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魏其侯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走向黄泉。

多年后,渭城人对窦婴之死记忆犹新,他们详细地讲述窦婴行刑的场景,使得窦婴之死成为了渭城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窦婴被指控伪造先帝诏书,这让渭城人感到疑惑。一个赋闲在家的富贵老人,为何要走到人头落地的地步呢?连官员们也搞不清楚,明明是醉酒失言的一桩小事,怎么就变成了灌夫和窦婴双双陨落的下场呢?

田蚡和窦婴这两个新旧外戚之间的恩怨,似乎越来越严重。官员们对关乎窦婴生死的那份景帝遗诏,更是无法理解。

据景帝一朝的老官员回忆,景帝死前发生了一些特别的事件,比如关押了许多无辜囚犯,丞相卫绾因未能尽职尽责而被免去了官职。

此外,还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常的情况,比如景帝死前十天,当今天子匆忙举行了冠礼。景帝死后的发生的事,让人们惊讶不已。

按照汉初的传统,皇帝下葬数日后才是太子即帝位,然而景帝前脚刚断气,后脚太子刘彻就迫不及待地于灵前即位了。

这事情变得诡异起来,景帝为什么会留给窦婴一份遗诏呢?遗诏内容只有短短九个字“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这模糊的话语,难道是说景帝“未卜先知”,知道将来窦婴会遇到紧急事件,于是写了个“便条”,让他拿此诏面见皇帝?

尽管尚书保管的档案中,压根没找到此诏的副本,但所有人都清楚,聪明了一辈子的窦婴,断然没有胆子凭空捏造出个遗诏,何况都到了他生死攸关的时刻,窦婴拿出这份“遗诏”是救命用的,怎么可能在这种节骨眼儿干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来呢?

也就是说,景帝留给窦婴的遗诏,八成是真的,只是,为何景帝没有留下副本呢?是刻意不留,还是意外“丢失”了?

司马迁对窦婴的遭遇感到深深的同情。当年窦婴被处决时,司马迁还年轻,住在长安城中,对于发生在渭城的事件,他只是听闻而已,等到他想要了解真相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渭城人的记忆已经变得模糊,以至于他想收集资料,都没人能清楚地说出窦婴是否被灭门了……景帝在世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是司马迁非常想知道的,他感到困惑,为何才过了几年,景帝时代的许多人还活着,但是当年发生的事情却变得如此模糊不清……他只知道,在景帝去世的前两个月,曾发生过严重的旱灾和瘟疫。

而他的父亲司马谈,除了留下几句简短的天象记录之外,没有提供其他信息。这些记录写道:“后三年十月,日月皆赤五日。

十二月晦,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贯天庭中。”后三年,也就是景帝去世的那一年,十月竟然出现了太阳和月亮连续五天都呈现红色的异常天象,到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寒冬腊月竟然打雷了。

要知道,冬天是万物藏伏的季节,不应该打雷。如果冬天打雷,就会扰乱闭藏的阳气,这是不祥之兆!这一天,太阳甚至变成了紫色,五大行星在太微垣区域(天子之宫)倒转运行,而月亮穿过了太微垣星区。

司马迁对于这些奇异的天象记录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自古以来人们观察天象和星象的目的不外乎警示君主或预测重大事件。

其中,日月作为天象中的主角,象征着帝后的地位。而这些天象记录似乎暗示着帝后之间的争斗。比如冬天打雷、五大行星倒退逆行,这些都可能是帝后争夺大权的过程的象征。

最终,月光横穿过了天子之宫,这似乎揭示了一个巨大的秘密:景帝在临终前将政权转移了。因此,在景帝去世后的第十六天,十六岁的皇太子刘彻匆忙举行了冠礼,然后在正月二十七日景帝去世当天,他便即位为帝。

也许,重病缠身的景帝在无法自由的情况下,给窦婴留下了一份“密诏”,但由于特殊的情况,没有留下副本,这并非没有可能。

说起当今太后王娡,当年的王美人、后来的王皇后,景帝时期的老一辈人多少都能说出点旧日故事来,那是关于长安郊外的扶风槐里镇,一对貌美如花的姐妹花,先后进宫后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故事。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对艳丽的姐妹花把皇帝迷得神魂颠倒。后来妹妹不幸红颜早逝,姐姐瞅准机会,完成了一个农妇变皇后的华丽转身。

这位姐姐便是当今的天子的母亲——皇太后王娡。等到少年皇帝即位,当年的王美人成了王太后,世人才知道原来早年太后入宫前曾抛夫弃女,如今还有一个与前夫生的女儿生活在长陵,后被当今天子大张旗鼓地接回了皇宫。

捅破太后秘事的人叫韩嫣,当今天子的宠臣,不久之后,韩嫣因与永巷宫女有染,被王太后赐死。话说,韩嫣这样一个整日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哪来的消息呢?

虽说韩嫣是个宠臣,可他也确实有个贵族身份——开国功臣韩王信的曾孙、名将韩颓当的孙子。当年韩王信在得知自己受到高帝刘邦猜忌后,起兵反叛投靠了匈奴,吕后时期,韩王信的妻子带着儿子韩颓当和孙子才回到汉朝。

而王太后的母亲臧儿也不是寻常的农妇,她的真实身份是燕王臧荼的孙女,臧荼叛变被杀后,他的儿子臧衍逃到了匈奴。

不过想来两家没断过联系,所以,即便是王太后把自己当年的丑事瞒得很紧,压根没想到这个秘密兜兜转转竟从匈奴那边传到了韩嫣这里。

年少无知的韩嫣,在少年皇帝面前说漏了嘴,为此遭到太后忌恨惹下了杀身大祸。

窦婴能够发迹,与他的身份密切相关。窦太后早年出身贫寒,被吕后送入了代王宫,代王后来继位成为皇帝,窦太后也因此母凭子贵,成为了大汉王朝的第四任皇后。

然而,当时的大汉王朝刚刚经历了吕氏外戚的苦头,因此绛侯、灌将军等人建议文帝不宜封授皇后的两个兄弟窦长君和窦少君的官职。

因此,整个文帝时期,窦家都无法参与核心政事,直到景帝即位,窦氏才开始得到高官厚禄。窦少君被封为章武侯,窦长君的儿子窦彭祖被封为了南皮侯。

此时,窦婴也成为了太子的管家,詹事。一次,梁王刘武进宫,景帝随口许诺在他千秋之后将皇位传给梁王。窦太后听了非常高兴,但窦婴却端起一杯酒劝说景帝不应该违反大汉的规矩,擅自将皇位传给弟弟。

窦太后因此憎恨窦婴,不仅取消了他的出入宫门的名籍,而且连节日也不准他进宫朝见。窦婴本人也觉得詹事这个职位太小,因此称病辞职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使得大汉王朝陷入了危机。在这危急关头,窦太后和景帝母子能够依靠的只有窦氏外戚。然而,整个窦氏家族中,只有窦婴能够承担平定叛乱的大任。

窦婴门下宾客众多,不乏能人异士,而且他早年在吴国担任过国相,对叛乱最严重的吴王了如指掌。窦太后和窦婴冰释前嫌,窦婴成为了平定叛乱的大将军。

七国叛乱被平定后,景帝赐封窦婴为魏其侯,窦婴声名大噪,许多游士宾客都争相归附。窦婴也因此走上了政治舞台,他的地位已经超过了朝堂上的条侯周亚夫。

然而,梁王刘武在平定叛乱中也立下了大功。梁王以一个小小的梁国之力,抵挡住了七国联军的攻击。战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梁国斩杀俘虏的叛军数目,竟与朝廷军队相差无几。

这意味着,梁王已经有了角逐储君之位的足够资本。景帝原本不想传位给自小就受尽父母疼爱的弟弟,但是七国之乱被平定后的第二年,景帝慌忙将庶长子刘荣册封为皇太子。

然而,刘荣的太子之位并没有坐稳。窦婴因为废太子一事与景帝闹得很不愉快,愤愤之下称病躲在蓝田南山下数月,说什么都不肯上朝去。

最后,窦婴还是在高遂的劝说下,被迫接受了这个事实,再次回到朝中。两年后,废太子临江王刘荣因擅自破坏文帝庙壤修建宫室而被召还长安,受到号称“苍鹰”的中尉郅都严格审讯。

期间窦婴乘郅都亲信不注意时,派人给临江王送去书写工具——刀笔,好让他写下冤情呈给皇帝。临江王向景帝写信谢罪后,在中尉府自杀身亡。

郅都因此事丢了官,而王美人从此把窦婴视为了眼中钉,毕竟窦婴暗中帮助废太子,无异于与她作对。许是窦太后也意识到窦家早晚衰落下去,于是想到了窦婴,她多次推荐窦婴当丞相,希望窦氏一门能风光下去。

然而,景帝拒绝了,理由是窦婴这人骄傲自满,做事草率轻浮,难当重任。最终,景帝没有任用窦婴,而是把丞相这个重要位置安排给了卫绾,一个中规中矩、没什么才能的平庸之辈。

明眼人都知道,皇帝这是要防着自己的老娘、防着觊觎皇位的弟弟,还要防着因平定七国之乱正当显赫之时的窦婴。

所以,景帝在世的时候,窦婴虽然威风凛凛,却一直游离在权力的边缘。

田蚡是王皇后的同母异父弟弟,他借助姐姐的裙带关系发家,魏其侯窦婴权势显赫时,田蚡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魏其侯府中出入,陪同宴饮,像窦婴的子孙一样恭敬待人。

王皇后非常看重这个弟弟,虽然姓田,但他却是她娘家为数不多有文化的人,田蚡口才极佳,还读过《盘盂》等书。

王皇后认为田蚡是个才子,于是开始向景帝推荐他。景帝作为皇帝,他知道与外戚的关系非常微妙,皇帝需要依靠外戚,但又不能让外戚势力过大,威胁皇权。

尽管如此,皇帝还是需要掌握外戚这个“利器”。因此,田蚡开始受到宠信。

刘彻登基后,丞相卫绾被免职,窦婴接任丞相。窦婴这个丞相职位,是田蚡主动让给他的。原本田蚡想要竞争这个职位,但他的门客籍福劝他让给窦婴,这样既能树立好名声,又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因为窦婴当了丞相,田蚡自然就会当上太尉,太尉是汉朝的最高军事长官,比丞相更有利。此时的少年皇帝刘彻展现出了杰出的才能,自秦统一到西汉建立,没有外戚担任过太尉,他打破了这个传统,将他的舅舅任命为太尉,这似乎预示着他将要拨开笼罩在头顶的云雾,尽管他是皇帝,但他无法掌握太多权力。

在他父亲景帝在世时,就已经形成了“奏事东宫”的制度,东宫是皇帝的居所未央宫之东的长乐宫,也是窦太后居住的地方,所谓“奏事东宫”,就是朝廷大事既要向皇帝报告,也要向窦太后报告。

景帝去世后,这个制度仍然存在,少年皇帝不愿意像他的父亲一样受人摆布,他招贤纳士,并借助御史大夫赵绾的口,提议“毋奏太皇太后”,并打算改变窦太后喜欢并已经存在了六十余年的黄老之术,改用儒术治国。

在老百姓看来,黄老之术就是朝廷不怎么干预民生,徭役赋税能少则少,要不怎么会有文景盛世呢?少年皇帝为了尽快夺回权力,组织了一批儒臣,试图用儒生的力量来削弱以窦太后为首的旧势力。

这批儒臣包括窦婴和田蚡,景帝对窦婴的评价是:他太自以为是了,他是否明白,即使他为西汉立下了大功,四方名士都来投奔他,仅仅是因为他的功名吗?

还不是因为他的堂姑母窦太后掌握了朝政大权。窦婴看不清形势,沾沾自喜,他站在了窦太后的对立面,开始向她发难。

窦太后在这些儒臣跟着少年皇帝推新政时不露声色,但当他们一个个跳出来发难时,她立即拿出赵绾、王臧等人违法的证据,给了儒臣们当头一棒,不久赵绾、王臧被下狱,而窦婴和田蚡也被免职,皇帝刘彻推行的新政自然就被废除了。

窦太后仙逝,田蚡重归朝堂,成为丞相。此时的魏其侯窦婴已经彻底失势,昔日繁华的窦家门前如今门可罗雀,只有灌夫依然挂念。

灌夫因在平吴楚之乱中的英勇作战而闻名,后来担任太仆一职,却因触犯法律而被迫离开。他与窦婴同病相怜,二人因窦婴而起冲突。

田蚡得志后,嚣张跋扈,企图侵占窦婴的土地。灌夫仗义执言,甚至在田蚡的婚宴上大闹一通,结果被田蚡拘禁,并被指控为欺压平民百姓的恶霸。

窦婴挺身而出,向皇帝揭发田蚡的违法之事。然而,田蚡口才了得,始终转移话题,使窦婴无法反驳。最终,田蚡成功地将灌夫的罪名坐实,而窦婴也因营救灌夫而被关进大牢。

窦婴被囚禁,心中焦虑,担心灌夫的罪行导致家族被灭,他想起了景帝留下的密诏。于是,他让侄子上书,希望皇帝再次召见。

然而,皇帝看到遗诏上有家臣的印章,皱起了眉头。经过查对,尚书的档案中没有找到遗诏的副本。因此,窦婴被以伪造先帝诏书的罪名判处斩首。

然而,如果不是窦婴拿出遗诏,他可能也会有同样的下场。对于这份遗诏,皇帝是如何看待的?他是否清楚先帝留遗诏给窦婴的用意?

窦婴死后不久,大汉王朝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情,武安侯田蚡被魏其侯和灌夫的“冤魂”索命而亡。这两位昔日的贵戚,最后却落得两败俱亡的下场。

回想起景帝留下的遗诏,它显然是用来在统治受到威胁时使用的。然而,目光短浅的窦婴却拿它来救灌夫的命。无论密诏是真的还是假的,年轻的皇帝早已羽翼丰满,他不动声色地除去了任何威胁他统治的势力。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史记疑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5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