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繁衍 >> 兄弟之间,两汉四百年
汉景帝在《史记》里的形象非常糟糕,其中有一条就是刻薄寡恩,睚眦必报。对付敢于叛乱的,刘启绝不容情:
击反虏者,深入多杀为功,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敢有议诏及不如诏者,皆要斩。
上面这一段是《吴王濞列传》里记载的汉景帝关于处置叛逆的诏书,意思就是要求将军们到叛军老巢里,要多杀立功,俘虏里三百石以上的官吏先杀掉再说,不要放过。要是有人敢议论这份诏书或者违抗诏书的,一律腰斩。
好家伙,真是够狠的,但你要说其中一点道理都没有,纯属泄愤所致,那也冤枉了汉景帝。
这一场大祸本身就是地方豪强跟诸侯王之间勾结而引发的,高级官吏,六百石以上的才有可能是中央政府派出的,真正地方势力盘根错节的在于基层官吏,考虑到吴国源远流长的叛乱历史,不趁此机会好好的整治一番才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
这回造反不成功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齐地和赵地的地方势力不肯跟着瞎起哄,齐王刘将闾本来想跟着吴王刘濞作乱,怎奈国人不肯,六军不发无奈何,只好当了抵抗齐地乱军的中流砥柱,反而把齐地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地的叛军牢牢牵制在临淄,一下子就减轻了叛军对梁国的压力,否则齐地一起反过来,梁王只怕等不得周亚夫断粮道就要被灭了。
还有一个赵国,赵地百姓更狠,直接造了赵王的反,以致于赵王勾结匈奴从北边一起进犯的计划被打乱。
汉景帝但凡不是糊涂蛋,一定明白地方上的支持对中央政府意味着什么。
但地方上豪强势力太过于厉害,以致于窦婴、周亚夫这种朝廷重臣带兵平叛都要依仗所谓的“大侠”们,这在皇帝看来,其实是不亚于叛乱诸侯王的另一种祸害。
对付地方豪强,中央政府派出的流官往往很难控制住,所以同姓诸侯王也不能尽数拿掉。
汉景帝这道血淋淋狠辣的诏书因为是记录在《吴王濞列传》里,有没有可能此诏令只是针对首乱的吴地?
假如对七国一律如此严厉的处置,只一味要求多杀,未免打击面过广,特别是对于支持中央政府的齐地、赵地,何必非要跟地方上结下深仇大恨?
至于吴地,吴王刘濞当年太过于讨好本地民众,你让中央政府拿什么好处来换吴地百姓的感激?那么最好的做法是选择此地立威,用残酷的手段杀得地方上往后不敢说三道四。或者说把那些有可能跳起来再反抗的人一并都屠戮了,永绝后患。
为什么我有这种跟主流看法作对的想法呢?因为汉景帝居然保留了楚王的封号。
有人说,那是楚元王刘交对子孙的遗泽,汉景帝一直非常喜爱楚元王的孙子们。汉景帝这个皇帝,对于有可能威胁到统治的皇长子都能冷库的逼死,他还能为了一点莫须有的好感,留下一个带头叛乱的诸侯国?
因为楚王没吴王那么擅长收买人心,也没那么会搞经济。
在小农经济为主的楚地,想要维持楚王家族诗酒风流的生活,想必此地农民负担颇重。再加上这个脑残的楚王无缘无故学人家造反,引来平叛军队的一阵搜刮,你觉得民间到底是恨楚王还是恨中央?
现在一说吴楚故地,你脑子里立刻想起江南风光,温柔富贵乡,但在两千多年前,那里到处都是丘陵和沼泽,农业开发度不够,等到几百年以后,晋朝衣冠南渡,这里才会被开发出来。
吴地经济搞得好是因为吴王大力发展手工业和金融业,同行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
于是楚地被拿出来当了施恩的典型,带头造反的楚王刘戊那是不得不死,不过朝廷还给了他一个体面,允许他自杀,并且葬在自己的王陵里,当然规制肯定是有所削减的。朝廷又册立刘戊的叔叔平陆侯刘礼担任新的楚王,封地当然削减了,但毕竟王还在啊,这恩典够大吧!你好意思说皇帝刻薄寡恩,杀戮过重?
一场大乱以后,若说汉景帝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那大约就是明白做皇帝原来不过是个虚名,像秦始皇那样搞君权独裁,想都不要想,那么只能是自己掌握有限的权利,然后玩平衡的艺术。
所以在七国之乱以后,朝廷虽然把诸侯王的权力回收了一些,但却没有再操切的削藩。
皇帝在冷静而精明的计算着权力天平上的砝码,局中人却茫然无知,窦婴和周亚夫这些立了功的大臣们,却免不了凭着功劳自矜。
想想看,晁错是怎么死的?景帝心里开始反感晁错是一回事,但被平叛重臣们逼着诛杀晁错又是另一回事。
何以窦婴、周亚夫居然能随便就引来江湖大侠们的追随?这是不是说重臣们跟地方势力之间有些不清不白?
当权臣们跟桀骜的豪强们当了好朋友,那么皇帝岂非成了个无足轻重的摆设?
看来诸侯王还是必须有的,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按照惯例,这些儿子都可以被封为诸侯王,在地方上安排好自己儿子们的势力并不能完全让皇帝放心,他还需要一些甘愿为他当爪牙的狠人,从前有晁错,只可惜晁错常年在京城里,并没有在地方上带出点人来。
不过不要紧,只要皇帝上了心,天下什么样的人才都能跳进掌握之中。
他需要酷吏,一群冷血无情,只知道给皇帝私人当忠狗的官员,这些人要有嗜血的本能,喜欢撕咬地方上的豪族们,只要这种残忍被美化为“刚毅”,形成榜样推广下去,那么地方上的豪强们无非就是韭菜地里的韭菜,长出来就换人过来割一茬。
至于武器嘛,法律就是最好的武器。
但凡是个地方豪强,在浩如烟海的《汉律》面前,总能被套路上,到时候只要铁面无情,严格执法就行了。
于是汉代最早的一批酷吏们从各个犄角格拉里被挖掘出来了,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外号叫苍鹰的郅都。
郅都是那种所有上位者都会喜欢的人才。
用现代人的说法是奴性已经深入到骨髓里,天天就知道自己应对一门心思忠君,这个忠君还不是有所求式的忠君。
如果你仅仅想讨好老板捞好处,是不是得讨好一下人家心爱的小老婆呢?这样人家没准会三不知吹下枕头风,好让你升官发财。
郅都式的忠是藏獒式的忠,不管对错,只坚持自己的原则。
《史记》里记载过郅都的一个故事,说有一天,年轻的汉景帝带着郅都和自己的爱妃贾姬到上林苑打猎游玩,这位贾姬突然内急跑去上厕所,皇帝眼见着一头野猪随后也冲进了厕所。
哎哟不好,皇帝一下子急了,命令在旁边的郅都进去救贾姬,郅都动都不动,皇帝没办法,只好自己拿着剑打算冲进去,谁知道郅都立刻跪在地上,拦住了皇帝,不仅拦住了,嘴里还说:一个贾姬死了,还会有别的美女填补空缺,天下难道还缺少美女?但皇帝您是什么尊贵的身份?您就是再轻贱自己,难道不为祖庙和太后考虑?
这话说的,皇帝都不好意思冲动了。好在野猪也就进去围观了一下就出来了,贾姬也安然无恙。
这件事传到窦太后耳朵里,老太太听了之后大喜,赏了郅都一大笔钱,从此之后,郅都就开始被皇帝看重了。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疑惑了,这么做不是得罪皇帝吗?那你就不懂皇帝的心了,从来皇帝都称孤道寡,因为权力的顶端是不可能跟人分享的,臣子眼里只有皇帝一个人,还有比这更令人放心的吗?
大家一看郅都受皇帝宠信,都想过来巴结一下,送送礼,搞搞关系,郅都全都严词拒绝,一句话怼得送礼的人无话可说:既然我背离了父母而来当官,就应当在官位上奉公尽职,保持节操而死,连妻子儿女都没办法顾及,何况别的?
等到地方豪强开始让皇帝心生不悦,那么郅都立刻就要开始表演样板工程了。
之前我曾多次说过齐地地方势力豪横,汉朝哪次地方上闹事,都少不了齐国掺和,豪强们根本不把朝廷派来的流官放在眼里。
于是郅都被任命为济南太守。
济南郡的大姓宗族共有三百多家,为首的瞷氏家族在地方上欺男霸女,一旦触及到自己的利益,立刻组织起来跟官府作对,而且这些宗族之间通过联姻等各种方式勾结在一起,但凡有点不满,就串联起来闹事,地方官避之唯恐不及。
郅都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来搞定豪强们,排名靠前的一律族诛,杀个干干净净,这些家族往往多年经营,家财颇丰,郅都自己不爱钱,但他不吝啬于分钱啊,有皇帝在背后撑腰,大笔分润同僚。
郅都这样一顿大刀阔斧的砍杀,于公得到皇帝的嘉奖,于私还有大笔收入到,手所谓财帛动人心,整个大汉国的各级官吏们看了眼热之际,当然乐于效仿的人就多了。
从此之后,所谓酷吏政治就开始流行起来。
地方上凭空多了许多爪牙,皇帝的权力也稳当多了。
汉景帝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治理汉家天下,厉害手腕之下,刺儿头们纷纷躺平,唯一一个十分难搞的就是自己的亲弟弟,梁王刘武。
在七国之乱里,梁王刘武立下了大功,而把刘武当成诱饵来拖住吴楚叛军主力,这其实是汉景帝和窦婴、周亚夫早就商量好的。
做哥哥的这点腹黑小心思,做弟弟的哪怕当时没明白过来,到打完仗也能琢磨清楚了。
普通人遇到这种遭遇至亲算计的事都免不了要三观尽碎,开始怀疑人生,何况一个从小到大,被父母最为宠爱的梁王刘武?
梁王刘武越想越不是滋味,作为嫡子,他无非就是生晚了几年,哥哥做了皇帝就能这样欺负弟弟,那么弟弟为什么不能当皇帝呢?
这个想法在脑子里反复捯饬,很快就付诸行动了。
中国的传统继承制里,一个是父死子继,一个是兄终弟及。
商代尊母,又通行族内婚,地位尊贵的母亲,如果生下几个儿子,那么按照宗法来说,同母的兄弟要比自己的儿子有更优先的继承权。
商周又重祭祀,往往有国君年长的叔伯摄政称王,满足主持祭礼的需要。比如说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周公,周公摄政虽然未公开称王,但却成为国家实际上的君主,在其死后,后来继位的周成王特地允许周公以王礼下葬。
所谓国乱思长君,汉景帝刚继位的时候,在一次家宴上就说过在百年之后要传位给梁王,当时梁王跟窦太后都高兴坏了,也就窦婴当场给顶了回去。
史书里记载,汉景帝身体孱弱,年纪轻轻就生过一场大病,因为当时太子的母亲栗姬在病中对皇帝不敬,导致太子刘荣被废。
当然,刘荣被废跟他娘有关系,但并没有那么强的关系,这我在后面的文章会写,但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汉景帝的身子骨其实也是不太结实。
所以当年刘启在家宴上对刘武说的传位,倒也不全是在开玩笑。
当年诸侯王叛乱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如果当时汉景帝意外死掉,那么你觉得一个年幼的皇太子真的有本事稳住帝国吗?
本来在贾谊跟汉文帝的计划里,梁王就是安排好的危机时刻皇储接班人,作为见证人,或者是秘密遗嘱的执行人,窦太后当然了解一切。
不过呢,六国之乱平了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帝国蒸蒸日上,儿子们逐渐长大,传位给刘武这件事在皇帝这里,基本就是没得商量了。
然而,刘武可不这么看,他只以为自己为帝国立下了大功,有功总得要赏吧,最好的酬劳莫过于这个皇帝的位置。
好在打劫吴楚这帮叛逆发了大财,刘武用钱财当武器,开始大肆在朝廷里活动。
最希望刘武当皇帝的当然是窦太后,如果皇位在儿子之间传承,那么她自己就一直都是大汉帝国地位最尊贵的女人,也可以保证一直权势在手的。
此时皇帝已经册立了皇长子刘荣当太子,名分早定了,国家安定,皇太子没有丝毫错处,这个时候刘武再怎么蹦跶出来喊叫自己想继承哥哥的皇位,怎么说都有点过不去吧。
更何况皇帝已经给刘荣任命了窦婴当太傅,窦婴是当时朝中重臣,外戚代表,又刚立下大功被皇帝封为魏其侯,照这样看,太子的位子那是相当稳固的。
想想当年高皇帝以开国皇帝之威势,想换个太子而不得,还不就是因为被功臣集团力保?
但是不要紧,只要有想法,自然就能找到行动的方向,于是一场针皇太子刘荣的阴谋就从后宫里发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