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

东北吉林农村的满族传统民居,充满着古老的

发布时间:2022/12/18 0:52:58   

东北地区地处极寒之地,漫长的冬季,以及寒冷的气候,天气让这里的建筑有别与其他地区建筑,特别是东北农村,环境偏幽,如何保暖是民居首先考虑的要素。

从历史看,从金朝开始,东北地区逐渐从不毛之地变为龙兴之地,女真族在此兴起,最终一统天下,而后清政府大力扶持东北发展,加上长时间休养生息,此地渐渐的人烟旺盛,建筑也多了起来,结合东北特有的天气,建造了大批满族传统民居,直到现在,依然遍布于各个村落。其中,位于吉林永吉县乌拉街镇乡村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乌拉街镇部分民居屋外设围墙或木阑珊,形成院落。围墙和阑珊并不为防窃,而是防野兽所用,围墙多为后建。院内有水缸,石井,树木以及饲养牲口的马棚、牛棚、鸡舍、猪圈等。

房屋布局以正房为主,厢房为辅,正房坐北朝南,房架高大,厢房位于正房东西两侧,房架稍矮小。一般人家均为一正一厢,或者只有一处正房。厢房里设碾房和仓房,院内朝阳处必设一仓子,离地面一人多高,存放苞米并起晾晒作用。东房头僻静处建厕所。院墙为土筑或用枝条编制而成,院门宽大,大门扇用木板或枝条做成,院门多设在正房的中轴线上。宅院宽敞,布局松散,尽量方便生产和生活。另外,布局上很注意厢房避让正房,以免遮挡正房光线,使正房能够多接纳阳光。

正房进深和开间都较大。平面按间划分,三间、五间、七间不等,三间居多。房门坐北朝南,三间房在中间开门,五间房在中间开门或东起第二间开门。进房门是外屋,也称为伙房,为烧火做饭的厨房,伙房上接烟囱通往室内。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东里屋为南北对面炕,西里屋除对面炕外西山墙也设炕,这种三面火炕俗称“万字炕”、“拐子炕”或“转圈炕”。满族以西方为上,俗称西屋为上屋,西炕不住人,西墙供“祖宗板”,“祖宗板”前常年放置木香碟,以备祭祖时烧香之用。火炕是其室内的重要设施,炕的长、宽、高取决于房屋的间宽和人体的身高、膝高,一般炕宽为1.8米左右,炕高为0.65~0.7米。炕面采用土坯、石板等材料铺盖,上抹羊角黄泥,面铺炕席,炕边外沿安置水曲柳或柞木等硬木制成的木炕沿。炕下烟道、炕洞多顺炕沿方向砌置,炕面热度均匀。

正房前后皆有窗,前窗宽大,后窗较小,冬季多用草捆堵上后窗以防寒风袭入。窗一般采用支摘窗,松木制作,窗棂多为方格图形,分上下两扇,上扇可用棍支开,下扇不能开合,但可以摘下,部分窗户开合朝内,以避免大雪封窗。窗上以前糊纸,现多改用玻璃,并且方格窗棂也大多不见踪影。

房屋的墙体用土坯砌成,保温隔热性能良好。土坯为黄泥掺羊角和水晒干而成,其抗压、抗拉、耐久性都较好,但怕雨水冲刷,必须采用黄泥抹面,且每年至少要重抹一次才可保证墙体寿命。现在房屋多用青砖水泥砌成,少了一些古香古色,但省了许多保养的工夫。

房屋结构采用木柱承重,先立木柱于石础之上,柱的上端支承大柁(大梁),大柁上立两根以上瓜柱,上承二柁,二柁上立脊瓜柱承脊檩。大柁、二柁的端部及瓜柱顶上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屋顶采用双坡式悬山顶,用木板或劈柴做椽子上的承板,在承板上抹坐泥,继而坐泥上再铺苫房草。其做法是:在房盖坐泥上先铺一层苫房草,草上抹泥,再铺一层苫房草,由房檐至房脊用苫房草将房顶苫齐。为防止刮风吹动房草,房脊部再用木杆压草,杆头相接连至坡顶支叉。苫房草多用羊角(多生长在草甸子),它细长柔韧,经水不腐,耐久性好。

此外,满族农居除利用厢房作仓房放置杂物外,也有在院内建造圆形仓房的,这种仓房专用于贮藏粮食,俗称“粮囤子”。“粮囤子”采用圆柱绑成框架,再以柳枝编就,内外抹泥,上部用草封顶盖。祭祀方面,为木质的索罗杆子,为深山中取原木,做成祭祀杆子,隔三差五,放一些猪、羊的下水、五谷及其他干果,以飨乌鸦、喜鹊,苍鹰等,在北京故宫也有类似建筑。

东北农村民居文化历史悠久,造型独特,看到这样的居所,不禁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满满都是生活的艺术。长居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城市之中,来到这里,鉴赏一下民居文化,感受古文化和生活艺术,也为一乐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4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