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

鹗没有猛禽比我更懂抓鱼

发布时间:2022/5/31 15:18:16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m.39.net/pf/a_6285091.html

鱼好抓吗?当然不好抓。每当天空出现异物,水面的鱼儿就会瞬间消失。如果真的有捕食者出现,鱼儿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那么吃鱼的鸟要如何果腹呢?无一例外,都要狠下一番功夫。有的种类需要在水边和鱼儿耗时间,如各种鹭;有的则需要在水下和鱼儿拼速度,如鸬鹚、潜鸟;还有的需要高空跳水搞突袭,如翠鸟、鱼狗和鲣鸟等。生活真是太艰难了。

蓝脚鲣鸟炸鱼

当然也有轻松的办法,例如华丽丽地掠过水面拾取死鱼、病鱼和受伤的鱼。哎,你这人会说话吗?不是,我不是内意思,我是说海雕黑鸢之流实在是太帅气了。

当然,如果喜欢吃新鲜的鱼,也可以去抢劫鹗。

这鲨鱼够新鲜吧?(注意不要用人类的道德观评判动物)

鹗捕鱼的场面十分壮观,令人过目难忘。宛如轰炸机一般,鹗从十几米的高空冲入水下,水花四溅中,鹗从容地摇头抖翅、款款而又略显艰难地起飞,脚下很可能就是一条摇头摆尾、不肯就死的大鱼。

比目鱼:它看不见我的。不会吧?不会吧?

啊,这实在是太帅了。去哪儿才能亲眼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呢?

其实哪儿都有机会。毕竟鹗是少数几种全球都有分布的鸟类。在秋季,它们一路南迁,在各大水库、湖泊都有机会见到鹗的身影。

哪个憨憨在看我!

到全世界去捕鱼

鹗是鹰形目鹗科鹗属的猛禽,原本全世界仅此一种,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不过不久前,基于基因方面的证据,分布于澳洲界的不迁徙亚种独立成为新种——东方鹗。

鹗体长54-64厘米,翼展-厘米,算是中大型猛禽。不过体重略轻,雄性重-g,雌性重-g。由于翼展较大,飞行时翅型像宽M,姿态有些像鸥。雌性和雄性外形相似,但雌性的胸带色深,雄性胸带色浅或无。

风太大了,对瘦子不友好

鹗几乎只吃新鲜的鱼,鱼类占了它们食物的99%以上,鱼的种类也非常非常多,难以统计。而各种海雕,除了吃鱼以外,还大量捕食水鸟、哺乳动物、甚至食腐。而且,这些大型猛禽很少有机会能抓住健康的活鱼。至于黑鸢,更是捡死鱼专业户。

七鳃鳗不是鱼啊,惨兮兮。图源见水印。

鹗的一切都是为了捕鱼而生。相较清瘦的身体,它们长着巨大而粗糙的“利爪”,而且第四趾可以外翻变成对趾型,以便更好地控制鱼;它们的羽毛致密、防水性极佳,不会被轻易打湿;长而宽的双翼能让鹗携带更大更重的鱼飞行。

据说是金枪鱼

捕猎的时候,鹗会在水面上空来回巡飞,寻找浅水处的鱼,有时也会借着风势短暂悬停。等锁定目标后,鹗便向下俯冲,入水的瞬间迅速调整姿势,两足前伸、双翼后掠、扑通入水。鱼群聚集的时候,单次入水甚至有机会抓到两条以上的鱼。

由于捕猎技巧高超,鹗很少会与同类争抢食物。但大鱼却时常招异族惦记,很多猛禽如海雕、黑鸢等都会放肆地争抢鹗抓到的鱼,苍鹭和鸬鹚也张牙舞爪地跃跃欲试。这倒还可以理解,有时候连游隼都会紧追着不放,试图窃取鹗脚下的鱼。当然更少不了大鸦科前来闹事。

被鸬鹚盯上了,图源见水印

由于只吃鱼,鹗的一生都在水边度过,各种各样的水环境,不拘是淡水、咸水湖,还是海水,只要有鱼就可以。

繁殖

多数地区的鹗在春夏繁殖,一般为一夫一妻制。

繁殖期,鹗在各种在内陆湖、沼泽、河流、水库和海边筑巢。它们的巢非常宏伟,直径可达2米,主要由树枝搭建而成。多数巢建在大树上,不过也会建在悬崖上、电线杆上、建筑物上或海边礁石上。由于筑巢不易,条件好的巢会被重复利用,使用时间最长的可能超过了年。

瑞典海景房,图源见水印

鹗都是模范丈夫,从配对时起,雄性便开始为雌性提供食物。而雄性的捕食技能直接关系到繁殖的成败。它们每巢产1-4枚卵,多为3枚。雌雄共同孵化34-43天后,雏鸟破壳;育雏期间雌性负责喂食,雄性负责捕鱼。大约50天左右幼鸟离巢,但还需成鸟喂养30-60天才能独立。

全家愕然,图源见水印

尽管鹗的捕鱼本领没的说,但繁殖成功率并不高,平均每巢只能成活1.5只幼鸟。繁殖失败的原因太多了,如碰上鱼少的年份,每巢可能只有老大能幸存;更糟糕的是,鹗除了擅长捕鱼以外基本是个废物,遇到强悍的对手只能认栽。在北美洲,一旦被白头海雕、金雕、美洲雕鸮盯上,鹗基本就繁殖失败;脸皮厚的浣熊也常趁着夜色爬到树上偷吃鸟蛋和幼鸟;遇到发疯的苍鹰,一窝幼鸟也得全军覆没。在欧亚大陆,鹗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如在日本,鹗的分布受白尾海雕的影响非常大。

白头海雕来袭,亲鸟在身后追赶,无济于事

鹗的寿命很长,可以超过25年,但60%-70%的鹗活不到繁殖年龄。即便是成年鹗,天敌也非常多。

鹗一般3-4岁开始繁殖,但在巢址稀缺的地方,鹗被迫到5-7岁才有机会开始繁殖。因此,提供人工巢架有利于鹗的繁殖,还能在上面安装监控设备来全程直播,了解更多繁殖细节。感兴趣的可以去YouTube等网站搜索观看各种各样的鸟类繁殖视频。

顺便一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雎鸠,应该不是鹗。因为鹗在巢区以外很少鸣叫,而且叫声也不像“关关”。诗经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有说法是在今天的陕西,也有说在安徽。无论如何,这些地区是没有鹗繁殖的。至于雎鸠究竟是什么,恐怕没人能说得清。

迁徙

候鸟的迁徙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称颂,究竟是源于勇气还是因为承诺,都不重要。

对鹗来说,冬天意味着结冰和饥饿,所以它们不得不向南迁徙。

繁殖于欧亚大陆的鹗主要迁徙至非洲和东南亚越冬,繁殖于北美的鹗则要迁徙至中南美洲。

研究表明,鹗的迁徙比较随性。迁徙路线似乎没什么规律,覆盖面非常广。迁徙途中,不同个体的停歇点和停歇时间有很大差异,但每个个体的迁徙路线和停歇点却比较专一。

欧洲鹗迁徙路线。abc分别为不同个体。红色为春季、蓝色为秋季,灰色线为其它个体。

不同个体的迁徙速度也有很大差异,如美洲的鹗,平均每天前进km-km。但也有令人惊叹的壮举,如9只幼鸟从出生地出发后,一刻不停地飞了两千多公里直接抵达位于加勒比海的越冬地,用时50小时左右。更神奇的是,即使海面没有任何地标、还遭遇了风暴,它们的飞行轨迹仍然是笔直的。

欧亚大陆的鹗也毫不逊色,有的个体在迁徙时会飞过著名高山如比利牛斯山、跨过大海如地中海,而且还是在晚上跨海。

此外,还在远离大陆的格陵兰岛、冰岛、塞舌尔群岛、亚速尔群岛等地发现过鹗的踪迹,说明这个物种具备长距离跨海飞行的能力。这也是它们能在全球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鹗的全球分布,图源见水印

在迁徙季,鹗会经过中国多数地区,并且会在合适的环境中停留,如各种湖泊和水库。因此,只需在迁徙季多去湿地转转,就有很大几率见到鹗,还有机会观察鹗的捕食。此外,东南沿海也有鹗越冬。

我拍的鹗炸鱼,北京沙河水库

不过中国有没有鹗繁殖呢?一些图鉴中寥寥几笔写到,在中国北方有繁殖或在中国某些地区为夏候鸟。但我没找到可靠的资料。如果大家有了解,欢迎留言~

又土又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7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