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天敌 >> 鸟儿翱翔留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安青
记者杨露露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天是观鸟的好季节。
“好多年没在城市见过候鸟迁徙的景象了,我们城市的生态越来越好。”这几日,不少市民在不经意间抬头发现,城市上空候鸟迁徙,并将画面记录下来上传至视频平台上,引发了网友的一波回忆杀。
鸟类的迁徙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多了一道自然风景。不少市民发现,我们居住的城市里,斑鸠等鸟儿越来越多,甚至有的鸟儿在市民家的窗台上筑巢安家,构成了一幅鸟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美妙图景。
采访中,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调研员杨雪晨表示,碧水蓝天、鸟语花香、安居乐业,描绘出幸福蚌埠的生动图景,直观反映了这些年生态建设的成效,在这其中,数量持续增加的鸟类成为最灵动的存在。
鸟类种类和数量均呈上升趋势
圆鼓鼓的身形、长长的尾巴、黄色的嘴,一只只萌动可爱……这是素有“鸟中熊猫”的震旦鸦雀,一个小型而色暗的食虫性雀鸟。
就是这样珍稀的鸟类品种,在我市也有活动轨迹。年,震旦鸦雀在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里被鸟类爱好者发现。
来自辽宁本溪的陈永胜是三汊河湿地公园震旦鸦雀这一珍稀鸟类的发现者。为了拍鸟,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年,陈永胜第一次到位于淮上区的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没成想,就是这次偶然的决定,陈永胜就再也没有离开。
如今,在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陈永胜不仅常年和鸟呆在一起,还多了一个新身份,成为了一名鸟类监测员。陈永胜告诉记者,年5月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现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省Ⅰ级6种、省Ⅱ级12种,湿地鸟类从最初的种增加到种。斑嘴鸭种群数量增至只,珍稀鸟类——震旦鸦雀种群已繁殖近千只。
几只苍鹭静静地站在大河湾的沼泽地里。记者张建平摄
这个数字很快又被刷新,截至去年底,陈永胜和他的同事们已发现鸟类多达种。湿地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来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的一份几年前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市现有湿地有鸟类种,分为繁殖鸟类和非繁殖鸟类,有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等,以雀形目鸟类种数最多,其次依次为鹈形目、鸻形目、雁形目、鹤形目。其中,属国家I级保护的有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大鸨等;国家II级保护的普通鸬鹚、白琵鹭、苍鹰、游隼、红隼、鹊鹞、白腹鹞、白尾鹞、小天鹅、鸳鸯、灰鹤、小鸦鹃、草鸮、斑头鸺鹞等。
根据近年来对蚌埠主要鸟类栖息地监测结果显示,我市野生鸟类数量逐年增加、种类明显增多,仅三汊河湿地公园有统计监测到的鸟类品种就达种。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了。”杨雪晨以玩笑话总结,数字背后正是近些年以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体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吸引越来越多候鸟经我市迁徙、停歇。
群鸟翔鸣是对城市生态文明的礼赞
“鸟类是城市人最容易见到的野生动物之一,它们嬉戏、打闹、鸣叫,妙趣横生。”市民陈先生家的摄像头就记录了一段和小鸟共处的时光。
去年11月,一对珠颈斑鸠在陈先生家里阳台上安了家,并产下了蛋。很快,小斑鸠探出头来,这期间,斑鸠每天飞来飞去觅食喂食,给家庭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十几天后,一只红隼的到来打破了宁静。只见一只黄色的爪子迅速抓住一只雏鸟,继而转身飞走。“从视频看,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超过2秒,一副食物链中的王者姿态。”陈先生回忆感慨。
在城市里见到红隼,这是陈先生意想不到的。常年观鸟的鸟类专家表示,隼类食谱比较丰富,小型哺乳动物、鸟和昆虫都可作为盘中餐。
在鸟的世界里,隼类无疑是捕食圈的佼佼者,超群的视觉能力可谓功不可没。现在,居于城市中的红隼,有些也“入乡随俗”,过上了住高楼、抓斑鸠的生活。
采访中,蚌埠市观鸟协会会长、多年从事鸟类拍摄的本报记者张建平介绍,红隼在蚌埠地区为留鸟,市区可见,常常在郊外疏林、田野上空盘旋。红隼是我们在城市中较常见的小型猛禽,只是人们往往留意不到它的存在。“红隼很善于空中悬停,在捕猎时,它常用这种方法将身体停在空中,低头搜索地面的猎物,有时它迎风而停,甚至不需要扇动翅膀,只要稍微调整翅膀和尾巴的姿态保持平衡,就能凭借气流提供的升力,将身体定在空中,会随着风力大小有所起伏。因此在欧洲,红隼也被称为‘风摇曳’,这个名字真是太恰当不过了。”张建平补充。
去年,张建平利用业余时间,将职业和爱好充分结合,以记者的视角将多年的拍摄成果结集成册,出版了《蚌埠常见鸟类》一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种蚌埠市常见鸟类,进一步充实了我市地情资料。
据了解,我市常见的非雀形目鸟类有环颈雉、珠颈斑鸠、山斑鸠、翠鸟、斑鱼狗、戴胜、星头啄木鸟、红隼、苍鹰等,雀形目常见鸟类有麻雀、白头鹎、灰喜鹊、喜鹊、灰椋鸟、丝光椋鸟、八哥、家燕、金腰燕、金翅雀、黑尾蜡嘴雀等,还有白鹭、牛背鹭、池鹭、夜鹭、黄斑苇鳽等水禽。
“蚌埠地处淮河流域,先民是东夷之一的淮夷,自古就有敬鸟爱鸟的风俗。”采访中,张建平告诉记者,气候、食物、土壤、地形四个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命运和文明走向。鸟图腾崇拜,是中国图腾文化中的重要一支,这其中凤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存在,凤凰就出自东方夷族,这一文化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书中的图片拍摄跨度长达十五六年,但大部分鸟类是近几年拍到的,这得益于我市城乡绿化面积增加、河湖水体的治理、生态环境的改善。”张建平表示,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行林长制、河长制,在全国文明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等创建中,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规划建设了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巩山樵子涧森林公园、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等适宜鸟类生存的区域,较好地保护了鸟类栖息地。同时,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爱鸟护鸟意识的增强,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鸟类栖息提供了良好条件。市区鸟类种群数量明显上升,许多以前未曾见过的野鸟也频频光顾居民小区,一度远离城市、远离人类的野鸟又渐渐向我们靠近。
“群鸟翔鸣,是对城市文明的礼赞。”张建平说。
让更多鸟儿飞进寻常百姓家
阳春三月,正是草木生发的美好季节。在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新一年的“爱鸟周”活动已经在紧张筹备中。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湿地管理科)副科长赵哲平介绍,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确定每年4月举行一次“爱鸟周”活动,拉近人与鸟的距离。这些年,我市结合湿地保护工作,每年在三汊河举行“爱鸟周”系列宣传活动,已成为鸟类保护宣传的重要平台和生态文化节庆的响亮品牌。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一个地方鸟儿种类越多,说明自然环境越好,近几年我市重视环境保护、湿地修复等工作,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在蚌埠的湿地安家。”赵哲平说。
蚌埠湿地地处淮河流域中心,是沿淮亚热带向暖温过渡地区较为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境内湿地集中连片面积大、自然性高、物种丰富,以大面积芦苇沼泽和湖泊湿地为代表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保存完好,是淮河流域内陆自然湿地的典型代表。特别是三汊河湿地拥有淮河流域最完整的原生芦苇型生物群落和次生湿生型草甸生境,属我国典型的平原沼泽型草本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植物资源丰富,为鸟类南北迁徒的重要通道。
这几年,淮上区结合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引鸟入林”,建设鸟类栖息地,为市民打造一个接触自然、欣赏湿地、休闲放松的绝佳胜地。通过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建设,设立安防监控平台,有效制止非法渔猎、放牧、毁湿开荒、违章搭建等行为。采取栽种植物、完善护岸绿化等方式,保育湿地公顷,修建隔离沟和隔离林带11.5公里,恢复植被35公顷,吸引白鹭、斑嘴鸭等珍稀鸟类栖息。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湿地正成为南来北往候鸟们的温馨家园。我市三县均有成片湿地分布,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固镇两淮湿地自然保护区、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沱湖自然保护区。
“这几年,我市结合机构改革,调整优化相应机构和职能,持续巩固提升湿地保护治理成效,逐步建立起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宣教、科研、监测体系,有重点、分步实施一批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筑牢了淮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杨雪晨表示,去年,蚌埠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正式挂牌成立,作为省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主要负责皖北邻近地区救治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市编办出台文件,将原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承担的全市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检测等公益职责划入市林业管理站,相应增加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名,进一步充实了野生动植物保护队伍的力量。
人类的文明,不仅存在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还有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和遵守。采访中,杨雪晨表示,“我们敬畏的,不仅是鸟类的生存的家园,更是人类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