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

苏杭游记五峰仙馆与西楼

发布时间:2023/1/16 17:52:38   

此馆为园内最大的厅堂,五开间,九架屋,硬山造。由于梁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为徐氏“后乐堂”,刘氏扩建为“传经堂”。盛氏因得文征明停云馆藏石,更名“五峰仙馆”。

高大宽敞的大厅,装修精美、陈设古雅,有“江南第一厅堂”美誉。前厅内梁柱均为楠木,又有楠木厅之称。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有庐山五老峰的写意神韵,取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的诗意,将大厅命名为五峰仙馆。厅中扁额上的“五峰仙馆”四个字,是园主盛康请金石名家吴大题。

五峰仙馆西,刘氏时曾名西爽,今俗称西楼。建筑为单檐歇山造,和曲溪楼相通,用于举行重大宴饮,以及婚丧寿喜的活动的场所。古时讲究男女授受不清,因此,于大厅中后部以一排屏门、纱隔和飞罩隔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南面,宽敞明亮,座椅严格按规制摆放,是主人宴请男宾之处。北面则相对局促,专为女眷而辟。正中银杏木屏上,刻有光绪年间马锡藩所书的《兰亭序》全文。二十四扇纱隔下方的群板上,刻有花篮、葫芦、竹笛等“暗八仙”图案。纱隔的上半部装裱着张辛稼先生的绢本花鸟画。

大厅北侧一角,有一块圆形大理石座屏,直径达1.4米,全国罕见。石面纹理色彩构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画。尤为另人称奇的是,石面左上方有一天然“朦胧月”,给人以“雨后静观山”的意境。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画,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仅有15毫米,是从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这个江南苏州的。这块大理石和太湖石精品冠云峰,以及冠云楼中的鱼化石被称为“留园三宝”。

除大理石座屏外,大厅东、西墙上,还挂有四幅庄重典雅的理石画挂屏。深褐色的石屏板上,各嵌上下一圆一方两块大理石。石纹宛如一幅幅天然山水画,上圆下方的布置,又表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含义。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在五峰仙馆后院西北方向,今为一排花墙。刘氏时即有,盛氏时称此名。名字皆偶出处,“佳晴”,宋范成大诗“佳晴有新课”。“喜雨”,春秋谷梁传,“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快雪”,王羲之帖“快雪时睛”。都是指对农田有利之意。指四时景物,不论晴雨都好。

汲古得修绠、静中观与揖峰轩

唐韩愈诗:“汲古得修绠。”《说苑》:“管仲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绠,井索也。修绠,即长索。意思是,钻研古人学说,必须有恒心,下功夫找到一根线索,才能学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须用长绳一样。这里从前是书房。盛氏时称汲古得修绠。建筑在五峰仙馆西,硬山卷棚造。

与五峰仙馆东窗隔开一个小天井,有一砖洞门,门额上有“静中观”三个字,是清初学者朱熹题写。意思是说,此门内的景物易静观。在这里,除建筑和焦叶、青竹、牡丹等植物配置外,充满视野的都是太湖石,所以也被称为石林小院。在五峰仙馆和是林小院之间之留一小方天井,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造成更多的层次感,让人在竹影摇摆间产生出“庭院深深几许”的美感。

静中观亭,取唐刘禹锡诗“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之意。语意超尘出世,建筑为亭。由于二面借廊,只有一角,颇为罕见。此名刘氏时就有。

石林小院北部,是一座北朝南的峰轩。因轩前庭院中多太湖石缝,以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诗句“前庐山,一峰独秀”来命名。于此,我体会到了旧园主对奇峰异石的钟爱。不管是阳刚十足的黄石,还是线条柔和的湖石,其质朴而坚硬的品质,在他的眼中,被赋予了人文的精神。因此我想,在构筑文人山水园,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时,石就是文人抒发情志的绝好对象,成为造园不可或缺的第一素材。

往前行,便是揖峰轩。出自宋朱熹《游百丈山记》“前揖庐山,一峰独秀”。园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称其轩为揖峰轩。建筑为硬山造,外观二间半,实质只有一间半,刘氏时就有此名,沿用此今。

峰轩环境幽雅,是吟诗作画,操琴对弈的佳处。峰轩北墙上有三扇窗。窗外有一堵粉墙为了弥补粉墙在视觉上产生的空白,减少墙与窗之间狭小空间所产生的压抑感,在粉墙前,用洗炼的手法将数枝青竹和湖石点缀其间,从而使三扇窗变成了三幅立体的写意画。

奇林小院中,奇峰异石散落有致,一条曲廊在蜿蜒中将小院四周隔成了六个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小院。即造成了院外有院,景中有景的景深层次,又可收到以小见大的审美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被曲廊隔成的各小院中,或点缀石峰,配以苍翠的焦叶,或植以修竹,配置清秀的石笋,都形成了一幅幅构图精巧、立意生动的立体对景画。石林小院正中央立着一块湖石晚翠峰,是旧园主心爱之物,其上部形状如苍鹰展翅俯冲,峰下有一湖石,形状像猎犬头部,正迎视着上方的苍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鹰头犬”画面。

透过晚翠峰南面的空窗,可见窗外有一湖石屹立在其中。乍一看,宛如晚翠峰的镜中背影,妙趣横生。在苏州古典园林的造景中,有时为了遮挡尽处,或丰富园景,经常运用镜子、空窗和门洞来造成一些虚景与实景的对应,使人置身其中能产生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生动美感。

中间有小屋一间,名“洞天一碧”。因三面置有空窗,亦可称亭。因在石林小院内,有如洞天福地中的一块碧玉,故名。刘氏时此建筑就有,盛氏时称“洞天一碧”,解放后曾称“石林小屋”,今已恢复原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8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