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种类 >>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20多位诗人,100
提起咱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学的成就,唐诗是当之无愧的翘楚。不过,一说到古代文学,很多人就心里发怵,感到可望不可即。那么,有没有一种简单易读的唐诗学习著作呢?还真有,它就是戴建业的《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从初唐的上官体、初唐四杰,讲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人,再到中唐的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韩愈,最后到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深入解析20多位诗人的多首经典诗作,让人大呼过瘾。
戴建业是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古代文学学术带头人。他讲课视频在网上获得数亿次播放,机智、幽默、亲切的讲课风格获得好评无数,荣升网友心中的“国民教授”,还被《人民日报》评论:戴建业“红”得有理。
他的代表作《戴老师魔性诗词课》畅销30多万册。现在,他的新作《戴老师高能唐诗课》上市,使千万粉丝得偿所愿。
01孟浩然为什么如此“佛性”?
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家境富裕,饱读诗名,名扬天下。40岁时,为了求取功名,他志得意满地赴京赶考。
从《望洞庭湖赠张承相》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孟浩然的求仕之心: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京城名士认为孟浩然考进士如探囊取物,都争着跟他结交。在一次聚会联句中,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惊艳四座,一夜之间传遍京城。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孟浩然落榜了!那些之前与他迎来送往的“朋友”,擅长拜高踩低,慢慢疏远了他。
看尽人情冷暖的孟浩然,忍不住跑去好友王维那儿吐槽。两人聊得正嗨时,有宦官通报“圣上驾到”,孟浩然一时躲避不及,钻到桌子底下。
唐玄宗听到了桌子下面的异响。王维不敢隐瞒,只好说孟浩然在此,因为怕触怒龙颜而回避。
玄宗素闻孟浩然的大名,让他当场作首诗。
孟浩然吟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其中有一句:“不才明主弃”意思是说:我自己没有才华,被英明的皇帝抛弃了。
没想到,玄宗听到时,生气地说,你又没来找我,怎么说我把你抛弃了呢?自己不上进赖在我身上!
据说,因为皇帝的不高兴,孟浩然一生没有当官。
孟浩然入仕无望,干脆“佛性”了起来。从他的《春晓》中可见一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你看,这小日子过得真清闲:不知不觉地睡到自然醒,醒来也无事可做——一个大男人,居然关心昨夜的花吹落了几朵。
孟浩然接受了“无官一身轻”的生活,赏花、饮酒、交友,惬意得很。
日常生活中的诗意,被孟浩然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他的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遇事不抱怨,接受自己的境遇,平淡中也能孕育出雅致。
02“诗圣”杜甫的蜕变史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调张籍》中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他们两个如日中天,是盛唐气象的代表。李白诗风豪放飘逸,杜甫诗风浓郁顿挫。不过,曾经的杜甫也有放纵轻狂的一面。我们且看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四句: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说自己年少时就是国家大典的贵宾,还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几个人敢像杜甫这样自夸呢?
当然,杜甫有自信的底气,由他的名作《望岳》中的两句可见一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读来使人热血沸腾,豪气干云。
年轻时的杜甫有着英雄主义的激情,讨厌平庸。他有一首咏画诗《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苍鹰啊,你什么时候搏击长空,把平庸的凡鸟灭掉,把他们的毛血洒满无边的荒野。
年轻的他血气方刚,充满激情,向往强悍,蔑视平凡。不过,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超越自我。
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过程,饱受战乱之苦,颠沛流离。我们来看看《春望》中的六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为什么杜甫的作品能成为时代的“诗史”?因为他总是将个人的苦乐与国家的兴衰连接到一起。如果说《春望》是家国的大悲,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家国的大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年春,当时持续了七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国家迎来了久违的安定,诗人一家也不用再逃难了。他们喜极而泣,归心似箭,马上收拾行李,准备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饱经风霜和苦难后,杜甫变得宽厚仁爱,对平凡的怜悯成了他创作的使命。从怜悯老妇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到同情孤雁的“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再到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超越了自我,蜕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诗圣”。
在《戴老师高能唐诗课》中,戴建业带你走进20多位诗人的故事,赏析多首经典名诗,以史为镜,以诗铭心。因篇幅所限,不能尽举,感兴趣的同学,不妨入手一册,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