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种类 >> 非遗之美有趣鹤舞虎舞猴舞鹰舞
我国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独具代表性的歌舞。在这些舞蹈中,有很多创作灵感是来源于对动物的模仿。他们通过对动物生活习性细致入微的观察,提炼和创造出一系列优美的舞姿,进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艺术。这些舞蹈有很多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很好保护和传承。
下面小编就带您盘点一下那些取材于动物的少数民族舞蹈——
塔吉克族:鹰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塔吉克族视鹰为大自然的强者,是天地间的英雄,对鹰有着特殊的感情。人们也都称赞塔吉克族为“鹰之族”。塔吉克族把鹰的动态甚至鹰的习性,编成舞蹈表达独特的感情。
鹰舞的主角是男子。舞蹈中,男子的舞姿矫健,情感激越,表演中双臂伸展,忽上忽下,似苍鹰盘旋;双肩颤动,时而旋转,如苍鹰起落。女子跳鹰舞则用柔和平稳的舞姿。她们微颤的双肩、传神的双眼、灵气的眉毛、动情的嘴唇,以及优美的形体,一姿一态借鹰之灵传递丰富的内心情感。
鹰舞的主要形式有“恰甫苏孜”“买力斯”“拉泼依”等。
“恰甫苏孜”在塔吉克语中意为快速、熟练,它既指节奏,又是即兴表演并带有竞技性的舞蹈形式,代表了塔吉克族舞蹈特有的风格。其表演以双人对舞为主,形式活泼。
“买力斯”,意为“特定节拍”,是以民乐伴奏或民歌伴唱为主的自娱性舞蹈,也常用来表演传统的故事性民歌,它以原地连续旋转为特色,妇女尤其喜欢。
“拉泼依”是家庭内只用一个热瓦甫伴奏的特定舞蹈形式,有时也在室外进行,其伴奏多用“恰甫苏孜”的曲调,伴奏者还可以边演奏边舞,舞蹈动作自由、轻快。
朝鲜族:鹤舞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鹤舞历史悠久,是朝鲜族独有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朝鲜族自古以飞鸟为民族图腾,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他们把“鹤”视为在天界与仙界相依的飞鸟,故称作“仙鹤”。据说朝鲜族男子在一身素白衣裤外另罩一件黑色背心的传统服饰,是来源于对“仙鹤”白羽黑翅的仿照。
鹤舞
鹤舞主要通过模拟鹤的悠闲动作,如搭颈、啄鱼和摆臂等,特征为朴素、柔和、舒展,形象地表现了朝鲜族人民崇敬仙鹤的精神信仰和对善与美的强烈追求。
瑶族:猴鼓舞
贵州省·荔波县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族猴鼓舞,瑶语称“玖格朗”。相传贵州荔波县瑶族先民从广西迁徙荔波时,途遇危难被一群山中神猴解危救难,并一路保护。后来瑶族同胞为纪念先祖的迁徙之苦和神猴的护送之功,模仿着先祖爬山涉水的情景及神猴攀爬跳跃的神态起舞,进而形成了猴鼓舞。
猴鼓舞人数多寡不限,有铜鼓、皮鼓、小锣等乐器以及金箍棒、芭蕉扇等辅助道具。舞时,众人围成一个大圈,皮鼓立于圈中,另一侧悬吊着数面铜鼓。舞姿以扣胸屈膝蹲颤,来回跳动击鼓,伴以模仿猴子的攀爬、跳跃、采摘等各种姿态、神情为基本特点。舞姿粗狂质朴,却不失灵动巧妙,随着浑厚洪亮的鼓声复沓、跳跃,节奏韵律感极强。
彝族:老虎笙
云南省·双柏县
年被列入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老虎笙”又叫“虎舞”,是彝族民间一种自娱性很强的舞蹈,既古朴又原始,是彝族虎图腾的“活史料”。彝族先民认为,虎尸分解创造了万物,形成了独特的彝族虎宇宙观。崇虎、敬虎,视虎为其祖先,自称为“虎族”。
老虎笙舞蹈动作包括反映老虎习性特点、摹拟农事劳作、驱邪消灾、祈福迎祥等活动,反映了彝族先民的崇虎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发展观,反映了彝族人粗犷、豪放、勤劳的性格,承载着彝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
彝族每年的正月初八到十五,都要举行历时八天的“虎节”。虎节期间,“祭虎”“接虎”“跳虎”、“送虎”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举行祭祀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来象征自己的祖先,正月初八“接虎祖”,正月十五“送虎祖”。期间,跳老虎笙、祭虎祖、祈福消灾,合族同乐。
藏族:螭鼓舞
青海省·循化县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螭鼓舞流传在青海循化地区,以集体舞形式,表现请神、敬神、送神、降魔等,反映了当地藏族的宗教信仰、劳动和生活情趣及审美观念。
“螭”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嘴大,能吞海。表演“螭鼓舞”就是对水龙的祭祀。目前,流传下来的13套动作完整规范,以雄健粗狂的跳跃击鼓动作,以及模仿的雄鹰、骏马、海螺、太极等形象,都以请神、降魔等祭祀内容为主。
螭鼓舞对服饰要求很高,舞蹈者须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手执绘有吉祥彩绘图案的羊皮鼓,脚系响铃,边鼓边舞,起舞时铃声和鼓点合拍,发出铿锵清脆的声音,气势宏大,震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