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

136南宋院体工笔花鸟画

发布时间:2023/10/16 11:31:47   
北京医院治疗湿疹 http://liangssw.com/bozhu/13835.html
北宋的“靖康难”,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成了金人的俘虏。时代骤变,一度使南宋院体花鸟画的表现内容产生了急转弯,莺歌燕舞被鹰鹞(yào)猛禽追捕野雉燕雀的“捉勒”题材所取代。南宋李迪枫鹰雉鸡图北京故宫李迪李迪的《枫鹰雉鸡图》(上图)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该图以紧跟时代脉搏的构思,创造性的画法,气势恢弘的画幅,以及物象处理既有力度又见精妙的表现震摄人心。古老粗壮的大树上,苍鹰紧盯着仓皇逃窜的野雉,目光凶狠,神情逼人。其翘尾俯胸引颈转首的动态,力量凝聚在头、爪间,气势一触即发。而野雉,仓皇踉跄,裂胆惊叫,一副魂不附体的模样。在构图上,此图采用紧绷的对角线形式,由左上角的鹰瞄准右下角的雉形成箭射式连线。在雉鸡上方的右上侧,黑沉沉的老枫巨石呈倒三角形下压之势,一起施加给野雉巨大的心理压力。南宋李迪枫鹰雉鸡图局部其实,何止花鸟画,此乃当时南宋人壮怀激烈的心态。如岳飞的“怒发冲冠”(《满江红》句),张孝祥的“忠愤气填膺”(《六州歌头》句),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破阵子》句),亦如山水画家们把山画得像投枪似匕首一般。这是历史骤变后南宋人同仇敌忾的心理使然。李迪,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图绘宝鉴》云“宣和莅职画院,授成忠郎;绍兴间复职画院副使,赐金带,历事孝、光朝”。南宋佚名芦雁图轴北京故宫像李迪《枫鹰雉鸡图》那样题材的作品,南宋很有一些。巨制佚名作《芦雁图》轴(上图)即为一例。该图表现积雪未消的空旷环境中,一鹰猛烈搏击芦雁的情景。南宋李迪雪树寒禽图上海博物馆李迪另有一类静境作品,如《雪树寒禽图》轴(上图)。旷野、寒树、初雪以及静伫的鸟。境界孤高清逸,感觉寒气袭人,并且体现出:“目尽青天怀今古,万里江山是何处?”的愁意。南宋李迪鸡雏待饲图北京故宫李迪的《鸡雏待饲图》(上图)是小幅册页。由于背景不着一物,使物象鲜明而特别深具纯粹的造型语言:一高一低的姿势、一伸一缩的头颈以及一致的朝向。画法以丝毛为特点,并有几处颇见作者功力:一是两雏前实后虚的空间处理,二是喙、眼的精妙刻画,三是足趾的新嫩感。南宋李迪猎犬图北京故宫像这类自然平和之作,在李迪的作品中能见到不少,如故宫博物院藏《猎犬图》(上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翎毛花卉图》《狸奴小影图》《禽浴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红白芙蓉图》二图(下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狸奴蜻蜓图》,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树禽急湍图》(下图)、《竹梅鸳鸯图》等。南宋李迪红白芙蓉图日本东京博物馆南宋李迪宿禽激湍图克里兰夫美术馆南渡画家李安忠等也能画“工捉勒”,这也反映了南宋“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的时代心态。南宋李安忠野菊秋鹑图台北故宫不过,李安忠最具水平的是画鹌鹑。如《野菊秋鹑图》即为代表。此图之妙,一是构思:仰望天空的鹌鹑和俯身觅食的鹌鹑,与野菊、荆棘缠绕的斜坡,烘托岀“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的气氛。二是画法:如隶书般劲韧之笔写出荆棘枝条,秃笔点写小藤蔓,“草草”的双勾填色,工染与放写相结合,一种山野的生动意态油然而生。南宋李安忠鹌鹑图林椿林椿(chūn),生卒年不详,钱塘人(今浙江杭州),画院待诏。《图絵宝鉴》说林椿“师赵昌,傅色轻淡,深得造化之妙”,喜欢趁风雨之时走访“临安名园”,细审花鸟在风雨中的姿态。故所画花鸟善于体现自然之态。南宋林椿梅竹寒禽图上海博物馆林椿最精彩的作品最为《梅竹寒禽图》(上图)。此图品相清绝,沁人心肺。其清绝,在于勾线染色的笔致遗留清新。简洁扼要的构图里,老梅枝梢临照近处,两朵放梅,几点花苞。而旁出的一枝秀竹相伴,则含蓄了主题。画秀竹和老梅,浓墨细笔,力点断续,气脉相连,金错银钩,铁骨含蓄,致清冽感脱出。格外精彩的,是白梅的染色。沿着花形边线所染的白粉圈,白得寒骨,透明如冰片。这种染花瓣的方法跟以住很不相同。可以说,是全图的画龙点睛。与之相配的蜡嘴鸟,孤寂凄凉,理羽自怜。其雪意寒禽,来自“踏雪探孤芳”、“不觉冰轮动”的诗意。全图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寒风里猛吸一口清新空气而身心俱醒一般。南宋林椿果熟来禽图北京故宫《果熟来禽图》(上图)是许多林椿署名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该图表现凌空折枝上小鸟昂首翘尾的欢跃情势。构图简洁,主题鲜明,自然之态生动。除小鸟外,不多的树叶、三四个果子,正面的、侧面的、背面的,巧妙地布置在叶前枝后,老叶、新叶、正叶、侧叶、虫蚀叶等,尽展生动之形。其最巧妙处,是透过虫蚀叶之洞,增加了含蓄的空间感。值得一提的是,此图叶片设色技巧有与前代不同,叶边、叶尖洗却一些颜色,留出一些轻松,从而使画面舒缓了节奏,产生出秋叶的意态之美。南宋林椿枇杷山鸟图北京故宫现存署名为林椿的作品还有不少,如故宫博物院藏《枇杷山鸟图》册页(上图)、《葡萄草虫图》纨扇(下图),重庆博物馆藏《丁香飞蜂图》册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十全报喜图》轴、《花鸟图》轴、《秋晴丛菊图》纨扇、《写生海棠图》纨扇、《橙黄橘绿图》纨扇,德国柏林东亚美术馆藏《草虫图》卷(传),瑞典斯德哥尔摩东亚美术馆藏《蝴蝶图》卷(传)等。南宋林椿葡萄草虫图北京故宫马远、马麟在南宋院体花鸟画中,马远、马麟父子,是两个风格特殊的画家。他们精于山水人物,同时亦精于花鸟。所画山水,以斧劈之硬,造方棱折角,构图上更是以“马一角”著称,并将这些气质特点融合进花鸟画,既开辟了花鸟画折枝构图的新视觉,同时也在山水花鸟两种题材的结合部展现出新的意境。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原籍山西,后居杭州。画院待诏。其曾祖马贲是北宋名家,祖父马兴祖,是南宋初随朝画手,花鸟画家,书画鉴赏家;父马世荣是画院待诏;兄马逵,子马麟(画院祗候)都是画院画家;故有“一门五代皆画手”之称。祖上及叔伯兄弟都是宫廷画家的家学基础,积淀了马远绘画的理性气质。“马一角”便是理性气质的具体表现。当然形成“马一角”风格的,除了马家的积淀外,还有南宋初李唐以来的层层积淀。“马一角“构图样式表明:只有绘画深入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独到的构图语言。南宋马远倚云仙杏图台北故宫马远这种山水风格转换到了花鸟画,折枝也尚“方棱折角”。例如代表作《倚云仙杏图》页(上图)。图中画一折枝杏花,棱角方硬地折转于画中,体现了他的枝式造型特点。这特点为其儿子马麟所发挥,著名作品是《层叠冰绡图》轴(下图),为南宋中期之后时代性的代表作品。南宋马麟层叠冰绡图北京故宫全图只画了两枝盛开的梅花,占据画面位置很少。梅枝分别压向底线和收紧在边线的处理,加强了冷绡奇倔和清雅脱俗之感,特别具有马家绘画的理性。方棱折角的马家出枝对表现“冰绡”之意尤为适合,折而脆,硬而寒。冰意所至,复瓣的梅花亦由“薄冰”叠成,如林椿《梅竹寒禽图》所染“冰意”梅花那样,特别注意用粉染表现透明感和体现冰的意念。为加强寒意,花托、花蕊施以淡淡石绿;梅枝细梗,浓墨细线勾勒,。梅花的分布颇具匠心。从细节到整体,得尽疏枝冷艳的清逸奇姿。画面上“层叠冰绡”的题字者为杨皇后,当时马家父子是画院中最为皇家所宠的画家,作品题字多为宁宗皇帝或宁宗皇后杨氏所书。南宋马远梅石溪凫图北京故宫马远另一幅代表作《梅石溪凫图》页(上图),是在他理性气质的山水画特长中绽开的小景花鸟画。花鸟画将花鸟置于更为广阔幽深的自然环境中去表现的意识,一直伴随着人们。虽非主流,却似涓涓支流般偶尔推陈出新,如北宋初的惠崇、北宋末的赵士雷等。他们或在整树全株对比中画细小鸟禽,或在山水环境里细细描写鸟禽生活。这类作品,都称为小景花鸟。马远的祖上,这方面就颇有灵气,堪为北宋水墨小景花鸟之最。传统的气脉与祖上的血脉融汇在马远身上,只见《梅石溪凫图》斧劈刚劲的石崖山涧水面,“瘦硬如屈铁”的一株老树凌空伸展,清幽静谧角落里春梅点点,一群游鸭,扑腾闻香而来。这样的构图,兼具宏观与微观两种美感。南宋马远梅竹山雉图台北故宫马远以马远以山水结合花鸟的其他作品还见《梅竹山雉图》(纨扇)(上图),其他这类作品有佚名的《松涧山禽图》(下图)、《寒鸦图》卷(下图,有人认为是李成之作。)、《乌柏文禽图》(下图)、《霜柯竹涧图》(下图)等。南宋佚名松涧山禽图北京故宫南宋佚名寒鸦图辽宁省博物馆南宋佚名乌桕文禽图北京故宫南宋佚名霜柯竹涧图北京故宫糅合了折枝花卉与山水小景而别创一格者,是马麟的《暗香疏影图》页(下图)。一枝清逸的梅花,横贯画面,枝上花朵三四,花蕾六七;竹叶八九而略挡梅枝。画面底线部分是水,水里有竹梅倒影,傍出水面露一黑石。全图浓淡虚实相映而格外清灵。此图最巧思的地方是水中倒影的处理,依据画面韵律之需,既根据形成倒影的物象,又根据内心的意象,表现出此图清、轻、韵的艺术特点。山水画意识结合进花鸟画,语言如此精纯,在南宋花鸟画中堪称佼佼者。南宋马麟暗香疏影图台北故宫值得一说的是,倒影,古代表现得极少,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有画山水倒影之说:“下为涧,物景皆倒作。”但不见作品,到宋代马麟这幅作品才真正看到。其他画家南宋花鸟画之丰富,画家之多,值得珍视。特别是有不少佚名作品堪称杰作。而另一些裂变了“宣和体”的的迹象,也应当予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9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