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种类 >> 呼伦贝尔研学旅行与儿童教育目标的相关性
任何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贝成才,长大以后有出息,最好是超过自己,成为家长期待的模样。不过,很多孩子非但未能发展成父母期望的样子,甚至长成了自己不愿看到的模样。当家长感到教育无力的时候,他们最容易做的就是不停地责备自己。怨自己没把孩子送到好学校,怪自己因工作而没能陪伴孩子,后悔没重视孩子的课外辅导等。家长找出的原因,哪个听起来都好像很有道理。
纵观儿童的成长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优秀的孩子都是相似的,而平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同。那么,优秀的儿童常常都有哪些特征呢?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历,我发现那些受到老师们赞美、家长羡慕的孩子往往具备某些共同特征:第一、见多识广。如果一个儿童的见识多知识广,那么,一定是家长经常带着他们旅游的结果。这样的儿童了解很多学校课堂以外的知识和道理,他们对事情的理解常比眼界狭窄的孩子要强。第二、了解一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儿童在旅游,尤其在研学旅行中,他们会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感受研学旅行目的地的地理环境与自己家乡的差异,亲身体验一个地区的风土习俗。历史知识不只是精神遗产,而且是儿童的教科书,它能让人看到人类的昨天,能引起儿童们的兴趣和思考。第三、会沟通善合作。儿童解决研学旅行中的问题时,沟通与合作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戴尔·卡耐基说:如果你要让别人喜欢你,如果你想让他人对你产生兴趣,你必备的技能就是善于沟通。彼得·德鲁克也曾说: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说、对谁说、怎样说,只有这样才能与人处好关系、做好工作。在互联网社会里,不管空间距离有多远,若能相互合作,距离就能缩短;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不管空间距离有多近,若彼此排斥,合作则难达成。
用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来观察,促成儿童优秀的因素比较复杂,不过,旅游一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更具体地讲,研学旅行使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受到家长自身工作的羁绊,甚至还因为家长缺乏对儿童发展的长远谋划,很多孩子只能被限制在家里、学校这样狭小单调的成长空间里。孩子几乎如同一只被驯养的小动物,其活动空间就是栅栏之内。儿童日常的活动就是学习、吃饭、完成学校和家长的任务。整个童年时光,重复着以住宅为半径的单调往返。
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与其给孩子一个世界,不如让孩子选择世界。孩子如同一棵生长着的树,需要阳光雨露、空气水分、自然环境所形成的生态体系。教育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儿童应进入社会环境中,才能获得社会性发展。包括儿童自身的发展、社会规范对儿童的影响、儿童与社会关系的互动。”
多年的实践让我发现,研学旅行团队一踏上呼伦贝尔高原,儿童们就兴奋、好奇。让人能自由奔跑的草原,对山脉森林的了解;参与民俗体验活动,无不开阔儿童的视野、丰富孩子的地理历史知识。活动使孩子建立与大自然、与本地居民及团队的沟通能力。
活动使蒙台梭利的教学教育方法得到运用。比如,教育渗入环境因素。该地区连接东北、毗邻俄罗斯和蒙古国,面积为25万平方千米,其中森林面积为12万千米,于年森林采伐已经全面停止。随着退牧还草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8万平方千米的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正在加快好转。森林、草原、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手工劳动,正适合开展蒙台梭利倡导的教育方法,即在自然中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自然的草原上,孩子们必须亲自挤牛奶、捡牛粪、点火、熬牛奶,一顿饭才能做好。
蒙台梭利强调:教具有系统性孩子的秩序感才可能有效建立。草原上的牧民、牧草、牛羊驼马、蒙古包、溪流、牛粪、天上的苍鹰、地上的鼹鼠彼此依靠,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系统。草原真实的生活中,每一样工具、每一项劳动、每个现象都可作为本真的教具。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能直接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内在联系。在生态保护背景下,呼伦贝尔的游牧生活仍然延续着传统,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中的实际生活练习,就是融入教育目的的研学旅行。真实、自然、没有装饰的环境里,儿童活动无忌,家长教育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