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习性 >> 非凡十年城市面孔长岛篇长岛生态海岛入画
水母网10月15日讯(YMG全媒体记者苗春雷通讯员聂英杰摄影报道)彩虹慢道绵延蜿蜒、环岛岸线滩白水清、碧海清澈鸥鸟云集……深秋时节,来到长岛,仿佛置身于壮美的山海画卷之中。
十年来,长岛努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成为山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尤其是年7月,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的建立,掀开了长岛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如今,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海洋生态基本形成,生态魅力初步彰显。
首要任务:
生态保护修复累计拆除岸线育保苗场86万平方米
“水清了,山绿了,小时候的感觉又回来了。”9月14日,看着村里的变化,南长山街道孙家村村民肖树全感慨地说。
长岛以良好自然风光闻名,但随着上世纪末海水养殖技术的大突破,海参育保苗成为当地炙手可热的行业。以孙家村为例,行业最盛时,全村95%的村民都在搞海参育保苗。
海岸线上,养殖大棚吞噬了山坡、礁石。养殖污水大量直排入海,“海底森林”逐年稀疏,大片山体裸露,岸滩死气沉沉。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岛人终于认识到,持续发展是主题,生态保护是根本。十年间,长岛扎实构建全域生态保护机制,把生态系统作为有机生命体,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首要任务,“山水林海城”统筹谋划、整体施策、一体推进,在保护中发展成为最鲜明的底色。
——加减并举“治岸”。建立海岸带分类分段精细化管控机制,还原保护岸线自然状态和自然景观。年以来,累计拆除岸线育保苗场86万平方米,整治修复岸线89公里,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由38%提升到87.7%。
——修复增绿“治山”。稳妥有序拆除全部80台风机,全面完成风机基座5万平方米生态恢复治理,昔日“风机路”变成了靓丽海景线;完成所有10个有居民岛31万平方米破损山体治理,完成植树造林和退化林改造多亩,绿化面积由年45万平方米增加到目前69万平方米、增长50%以上。
——控源减排“治城”。实施岛外车辆“禁进”、岛内车辆“控牌”,最大程度减少污染源;实施工业退岛,禁止一般性加工项目进岛落户,禁止新上工业项目,推动工业全控停、零增量、消存量,人均GDP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
——进退有序“治海”。腾退近海养殖1.8万亩,增殖放流恋礁型鱼苗余万尾。年海水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相比年降低51.3%,90%以上近岸海水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如今的长岛,多年未见的大叶藻等藻类在海岸丛生,白江豚、鲸鱼等珍稀海洋生物频频出现,斑海豹数量增多,北海狮、黑天鹅首次出现,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出现恢复,东方白鹳、黄嘴白鹭、苍鹰等迁徙鸟类数量明显多于往年,据统计,长岛境内发现的鸟类已占全国鸟类种类的24.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初步绘就。
担负着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闯出新路的神圣使命,长岛将目光投向更远方:持续放大生态优势,以走在先、开新局的姿态加速奔向国际零碳岛。
今年1月,长岛启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项目团队形成的《长岛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报告》和《长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摸清了长岛生态家底,用清晰的数字为长岛的“碧海青山”贴上了价值标签,为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奠定了工作基础。
锚定国际零碳岛建设,长岛将坚定不移创建国家公园,更加系统、更为科学、更高标准地抓好生态保护;心无旁骛发展蓝碳经济,开展以扇贝、牡蛎、海带养殖为主的渔业碳汇,探索构建海洋碳汇核算标准;科学有序加快车辆、船舶电气化改造,探索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发电试验,争取及早实现绿电供应,逐步实现长岛全域电气化。
产业转型:高效+生态
下水投用深远海大型智能网箱11座
长岛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在全域生态修复的同时,长岛扎实构建生态产业发展机制,实施产业整体提档升级计划,推动产业逐步向高效、生态方向转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深秋时节,乘船来到南隍城海域,碧波荡漾处,巍然矗立着一座座“海上城堡”——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平台和深海智能网箱。
年,“长渔1号”“国鲍1号”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平台落户南隍城海域;
年,经海、经海、经海先后在南隍城海域交付;
年,经海、经海、经海投用,标志着“百箱计划”阶段性目标达成。
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网箱在南隍城海域争相绽放,一座座“蓝色粮仓”跃然海上,填补了我国在30米左右水深养殖水域的空白,也见证着海洋牧场建设从近海走向深远海的“长岛速度”。
年,为加快推动现代渔业由近岸养殖向深远海拓展、传统模式向现代转型、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升级,长岛正式启动海洋牧场建设,明确将海洋牧场作为生态渔业新的增长点来培植。
年5月,第一座海上多功能平台下水,正式拉开长岛海洋牧场装备化、智能化发展序幕;
年5月,全国首座坐底式深海智能网箱“长鲸一号”的投入使用,标志着长岛海洋牧场建设正式走向深海,养殖产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
深远海养殖装备的到来,让这片曾经无法利用的深蓝之地变成了“海上粮仓”。近年来,长岛下水投用深远海大型智能网箱11座、多功能平台5座。累计投放各类人工鱼礁超过余万空方,增殖放流超过余万尾。依托海洋牧场建设,长岛逐步探索出“海工+牧场”联动模式、“大渔带小渔”共惠模式、“近远海接力养殖”模式、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摸索出一个全省乃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牧场建设“长岛模式”。
“我们将半成品鱼卖给经海公司,由经海公司接力养殖。对渔民来说,养殖周期缩短1年,渔户效益反增1倍,大大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效益。”南隍城乡南隍城村党支部书记李盛平说。
生态游是长岛最具开发潜力的产业。长岛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产业潜力,整合“海、岸、山、岛”元素,精心打造海上环游、海岸休闲、渔家风情、夜间经济等旅游组团,获批全国首个海上3A景区。投入运行南北长山环岛慢行旅游服务系统,建成运营“梦寻仙山”夜游项目、渔俗文化一条街,成功举办海岛音乐节、全国海钓邀请赛、环岛马拉松等节庆赛事。启动“渔家乐·民宿”提升三年行动,打造户高端民宿示范户和5处民宿聚落。长岛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进岛游客“过夜游”比例由45%提高到72.6%。
独特的海岛文化,是长岛的一大亮点。长岛挖掘“百千万亿”资源,培植“文化岛”。传承海岛传统文化,深入发掘“百年渔俗、千年妈祖、万年史前、亿年地质”文化内涵,打造“神秘史前岛·如画大黑山”“妈祖圣地·圆梦庙岛”等海岛特色文化品牌,建成文化展馆15处、主题文化广场12处、大型文化标志10处,研发文创产品70余种,实现深度旅游逆势增长、文化产品从无到有、文化旅游深入人心的重大突破。
生态惠民:低碳高品质生活
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垃圾分类
连日来,长岛垃圾分类综合处置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运输车辆不停穿梭,工人们忙着进行混凝土浇筑,工程正按计划开足马力,加紧推进。
为满足长岛生活垃圾处理全体系、全链条、零排放和就地化处理要求,长岛综试区工委管委将长岛垃圾分类综合处置基地纳入今年重点工程项目序列,预计年底前主体完工。基地建成后,将充分整合长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末端处置资源,解决南北长山岛、西三岛生活垃圾处置问题,将有效提升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夯实创建国家公园的生态基础。
生态改善提升的最终目的是利民惠民。长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影响海岛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工作抓起,全面推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群众充分享受低碳高品质生活。
长岛在解决群众身边环保问题上“动真格”。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置,年外运垃圾减少1/5。营运客船全部配备污水收集舱,年减少污水直排吨。城市公交和旅游公交全面完成电动替代,实现居民免费乘公交,年减少使用燃油吨,减排二氧化碳0吨、二氧化硫5吨、氮氧化物4.3吨。实施集中供暖煤改电,关停城区所有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每年可减少燃煤使用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5吨、颗粒物5.5吨、氮氧化物19.8吨。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补欠账”。长岛打造综合交通网络,新建长岛港16个千吨级泊位,客运能力由万人次提升到万人次,蓬长航线船舶更新率达到76%,年停航天数由70多天下降到10余天。建立跨海引水、海水淡化、雨水积蓄等多重用水保障网络,改造更新自来水管道80多公里,有效节约了宝贵的淡水资源;实施南长山岛至庙岛跨海供水工程,新建8处、改造10处海水淡化站,过去只能定时、定量供水的北部岛屿实现24小时供水,10个有居民岛实现海水淡化站全覆盖、净化水村村通。
受海域辽阔、岛屿分散、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长岛成了茫茫大海中的“孤岛天堑”。“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一艘客船常避风,一辆客车常跑空”,曾是长岛的真实写照。随着基础设施短板的持续补强,海岛群众也越来越感受到身边的变化。
“现在真方便,想进岛出岛,抬腿就走。”提起十年来长岛基础设施的变化,南长山街道荻沟村村民袁承胜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