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习性 >> 怀念陈复礼先生一位令人景慕的摄影家新华
我景慕的摄影家——怀念陈复礼先生
文/杨健
一位大师走了。
一颗灿星陨落了。
年9月11日21时30分,著名摄影家陈复礼与世长辞,享年岁。
陈复礼年在长江三峡
我与陈复礼先生相识不久,谋面不多,但他的名字和一幅幅优美生动、如诗如画的摄影作品已30余载念兹在兹,久久萦绕于心。
一
第一次听到陈复礼的大名是上世纪的年。
那年,我大学毕业进入新华社江西分社当摄影记者。一天,分社摄影采访室主任游云谷走进办公室对我说:“香港的摄影家陈复礼来了,我陪他出去转几天。”说完,收拾好摄影器材背上就走。
游云谷是中国著名摄影家、新华社高级记者,陈复礼何许人也,让游老师这般重视、亲自作陪?我初出茅庐,寡见鲜闻,一时有些好奇。
过了几天,游老师回来了,走过我办公桌时,随手递过一本杂志说:“这是香港新出版的《中国旅游》,里面刊登了陈复礼的一些摄影作品,你好好学学。”
我马上接过杂志打开,一幅幅画面清新的风光图片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令人赏心悦目。
一周后,游老师给我派了个任务:“鹰潭市宣布对龙虎山进行旅游开发,你去拍一组图片吧。”我答应一声,下午乘大巴来到鹰潭住下。次日上午,我登上了龙虎山。
龙虎山景区有99峰、24岩、景。这里奇峰竞秀,怪石突兀;清溪蜿蜒,瀑布斜飛;悬棺崖葬,蔚为奇观。我花了近三小时,在不同地点、不同角度拍了上百张图片。当我兴冲冲回到南昌把10多张选出的图片摆在游老师面前时,他一张张看得仔细,看完拉过一把椅子让我在身边坐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拍好一组新闻图片并不容易,既要注重新闻性,也要讲究艺术性。”
游老师以陈复礼的作品为例说,你看了那本期刊吧,陈复礼拍风光有两个特点:第一注重构图,通过对景物范围取舍、远近拉伸、视角俯仰的综合选择来表现美;第二讲究影调和色调的运用,他喜欢将物体的色彩加以简化,繁中求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以表达物体的精神和性格。那幅《莫辜负三春杨柳》,便是在极度简约的构图和凝炼的色调中,借大好春光来寄托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祝愿。游老师又详细讲解了构图的技巧和用光的方法。
我若有所悟,马上对游老师说:“我再去一次龙虎山重新拍过吧。”
二上龙虎山,我待了三天,每天起早贪黑,守日出追落日,重拍了数百张图片,从中选了十多张发稿,终于完成了任务。
没想到,我的摄影记者生涯十分短暂,次年,因工作需要我被安排去做文字记者。此时新华社社长是著名记者穆青,他一再主张记者应走复合型成才道路,既写文字,也兼摄影。这期间,我在采写文字新闻的同时,也拍了一些新闻图片,陈复礼的作品常常成为我的艺术借鉴和指引。
大约是年5月,已退出领导岗位的穆青来江西摄影采风。从井冈山到婺源,我陪了他10天。我们上井冈山笔架山拍十里杜鹃林,在昌井公路沿线拍农村风光。在婺源住下的当晚,穆老十分感慨地说:“婺源是中国最美的农村!”说完,转头问一位同事:“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同事摇摇头说不清楚。穆老笑着说了三个字:“陈复礼”。
在场的一位婺源干部主动说起了这段来历。年春,陈复礼来婺源摄影,不久专门办了一个婺源摄影作品展,前言中写进了这句赞语。没想到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原本默默无闻的婺源名噪一时,游客趋之若鹜,很快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穆老说:“不仅仅是一句话,还有一张图片”。
我插话说:“您说的是陈复礼获国际摄影金奖的图片《天上人间》吧!”那幅作品我见过,取景非常美,远眺峰峦雄伟、云雾缭绕,近观梯田如链、溪流逶迤,加之花黄树绿、粉墙黛瓦,恍若天上人间、世外桃源。
穆老点点头:“这就是摄影的魅力,发现美、捕捉美、传递美!”
陈复礼摄影作品《天上人间》
我们在婺源住了三天,陈复礼去过的一些景点都去拍了,虽然错过了油菜花开的最佳时机,但穆老十分兴奋,每每汽车开几步就叫停。离开婺源时他感慨地对我说:“陈复礼所言非虚,婺源真是移步即景啊!”
二
再次听到陈复礼的名字是年9月。
我于世纪之交的年交流到新华社广东分社工作,后又调到地方工作。一天,我从电台听到报道,张家界市政府在长沙举行“改革开放30周年与张家界走向世界”新闻发布会,首度评选出对张家界旅游发展居功至伟的7位“功臣”,陈复礼是其中之一。报道说,年4月,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香港中华摄影学会名誉会长的陈复礼,带了一批香港摄影家首次来到张家界摄影,回去后举办的“张家界摄影展”轰动香港。此后,陈复礼又多次来张家界摄影,大批作品在香港和国外发表,为张家界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这条消息触发了我再去张家界摄影的念头。年我和几位同事曾去过张家界。但那次行色匆匆,浮光掠影,收获不大,为此一直耿耿于怀。
当年10月,我和几个朋友利用国庆长假去了张家界。此时的张家界已声名远播,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世界地质公园”等。
我们先后去了天门山、天子山、黄石寨、金鞭溪、黄龙洞等景区摄影。
当我们来到黄石寨,面对那巍峨屹立的著名景点“定山神针”,陪同的当地朋友提起了年陈复礼在此拍了一幅有名的作品《山鹰图》。我听人说起过这幅作品的神奇创作过程。那天,陈复礼等香港摄影家来到这里,被眼前一座耸天石峰所震撼,陈复礼说:“假如有只老鹰在空中回旋,这风景就活了。”话音刚落,一只苍鹰盘旋而来,朝岩峰顶端飞去,陈复礼激动不已,连呼:“天意!天意!”,赶紧举起相机连珠炮似的拍起来。这幅名为《山鹰图》的作品,不久参加伦敦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作品展览并获金奖,“张家界”的名字第一次在欧洲传开。
我在张家界住了四天,拍了一批风光图片。回粤后,我请新华社广东分社的老摄影记者陈学思来办公室看我刚洗出的图片,并请他指导。喝茶聊天时,我们谈到了陈复礼。
没想到陈学思对陈复礼的创作经历和摄影成就非常熟悉,十分钦佩,他用带着浓重海南家乡音的普通话告诉我:“不仅是婺源、张家界,陈复礼对九寨沟、梵净山、周庄等地的推广开发也功劳极大,可谓是推介先锋、开拓元勋。”
“陈复礼的风光摄影巧妙地加入国画、书法、篆刻、诗歌等,从而使作品别具一格,洋溢着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趣味。”说起陈复礼的艺术造诣,学思滔滔不绝,“这段时期形成了他的画意摄影风格,在国内开了画意摄影先河。”
我知道学思摄影之余喜欢绘画,对画意摄影也有尝试,便好奇地问:“你认为陈复礼的哪幅作品最能代表他画意摄影风格?”
学思想了想说:“我认为《千里共婵娟》最有特色”。这幅作品很有名,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幅画面:对称的构图上,月光缓缓流动,水面和苇草寂静无声,让人沉浸于一种天人合一、超然物外的情景里。作品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极佳境界。
陈复礼摄影作品《千里共婵娟》
他又说:“还有一幅作品也印象深刻,是去年《人民画报》发表的封面照片《搏斗》。据说这幅作品是两底合成的,大海和渔船是一底,天空的白云又是一底。它通过渔民与巨浪搏斗的情景,表现了不惧困难、不怕挫折,齐心协力、奋勇拼搏的精神。”学思果然有所研究。
陈复礼摄影作品《搏斗》
我也告诉学思,曾经在《摄影世界》杂志看过陈复礼的一幅作品《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幅作品构图简洁,虽然只截取一段小屋檐,但却透过檐下的寥寥红叶,展现了与春光斗艳的绚丽秋色,彰显出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观之和谐舒畅,品之耐人寻味。
陈复礼摄影作品《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们又兴致勃勃地谈起陈复礼以中国古典诗词名句题名的一些作品,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昨夜江边春水生》《深巷明朝卖杏花》《大地微微暖风吹》《家家扶得醉人归》《云深不知处》《感时花溅泪》《山色有无中》《吹皱一池春水》《四十年来家国》等等,叹其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那天我和学思聊了很久陈复礼的画意摄影,都深深感到,陈复礼深谙中国画的奥妙,将云水节奏、山石布局、色调层次、空间虚实巧妙运用到摄影中,使作品韵律优美、动感十足、寓意深长,既予人诗情画意的艺术熏陶,又带给人意境开阔、引人入胜的美学哲思。
年8月,当我听到陈学思在贵州摄影采风意外车祸去世的消息时,震惊惋惜之余,不禁又想起那场关于陈复礼画意摄影的谈话……
三
“香港有位摄影家仰慕已久,一定要去看看他!”年5月我有幸来到香港工作,到港不久便对同事说。
那天,同事带我来到陈复礼先生在铜锣湾兰芳道的家。
乘一台泛着陈旧金属光泽的铁栅栏老式电梯上楼,像穿过一条悠长而又神秘的时光隧道去探访一段遥远的历史。
陈老已是97岁高龄,他着一件深黑色矮领上衣端坐在轮椅上,面容清癯,双手干瘦。虽听力有些障碍,表达有点困难,但他精神矍铄,思维清楚,双目有神。我紧紧握住他的手向他问好,高兴地说起他的老家广东潮州,说起他熟悉的婺源、周庄、井冈山、张家界,说起他影响广泛的摄影作品。他很吃惊我对他作品的了解,频频点头,脸上泛着光采,一再感谢对他的关心。
陈老家人送我一本刚出版的紫荆杂志“摄影大师陈复礼”专刊,我立即兴致盎然地翻阅起来。突然,我看到刊内有一幅著名画家刘海粟的题字十分醒目:“复礼摄影,六法留真,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我想,这短短16个字,不正是摄影大师一生艺术生涯的最好诠释吗!
陈复礼的摄影生涯可以说是不断追求突破、追求变化、追求创新的历程。他最初迷上暗房技术,搞起了集锦摄影,利用各种机会摄取不同素材,泡在暗房冲洗、合成、剪裁、放大,随心所欲地“东拼西凑”出新的作品去参加沙龙比赛;年代后期,他逐步走向生活,开始了写实摄影,《血汗》《喜雨》《渔家乐》等一批作品生动表达了他对劳苦百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