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习性 >> 既是贪官又是忠烈一位明末兵部尚书的正反人
从人性角度来看,每个人大约都是善恶的共同体。
《红楼梦》第二回,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道出了“正邪两赋”论,世上除了大仁大恶两类外,还存在秉正邪两气而生的“怪人”。这类人大抵是“聪明灵秀在万万人之上,又乖僻邪谬在万万人之下”。他们是正亦邪,是忠亦奸,充满矛盾;他们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能做极善之事,也能行极恶之举;他们奔着内心所求而去,或为名,或为利,或为仁,或为义……他们在世人眼中显得“可爱”而“完整”,也许正邪同存才是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人们最真实的底色。
金华,古称婺州。“小邹鲁”的美誉丰满了崇文的风骨,尚武的血液亦如婺江奔腾不息。将军路是金华的一条老街,路旁公园内树立着一座将军像,细看原是明末兵部尚书朱大典。缘何要立大典?据说,是听取了金华知名学者“濂溪堂主”的建议——“大典生于金华、长于金华,最后于一声巨响化忠魂于金华,实在壮烈。”在世人口中,朱大典既是“严嵩再世”的贪官巨蠹,也是“表海崇勋”的后辈楷模。一颗贪心、一片丹心,一个亦正亦邪的“壮士”从泛黄的史册中走来……
能臣之路
朱大典,公元年生于金华长山乡,年幼时生活困顿,《明史》记载“家室贫贱”。出身寒门,丝毫不妨碍这位从乡村里走出的孩子,勇敢地站上历史舞台。
公元年中进士,授章丘知县;
公元年简拔为福建右参政;
公元年任山东巡抚;
公元年擢升兵部尚书;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县团级干部到省部级干部,朱大典在官场上可谓如鱼得水,不可否认他本人确有真才实学,正如史书中的三个字——“饶有才”。
“才”堪何用?平叛乱,灭反贼。
崇祯年间的明朝风雨飘摇,遍地狼烟。崇祯五年(公元年)孔有德在山东兴起叛乱,包括山东巡抚徐从治在内的数名明朝大员丢了性命,贼兵席卷齐鲁、直逼京畿。朝廷派来接替徐从治的,正是文官出身的朱大典。
“受命于危难之际”,历史给了朱大典展示才华的机遇。一番运筹调度,明军大败叛兵主力,杀贼将陈有时,既而乘胜围攻登州,斩贼帅李九成,几乎全歼叛军,孔有德仓皇逃离海上。此时的“长山朱大典”,颇有些“常山赵子龙”的风采。此役大获全胜,实属明末少有。值得说道的是,吴三桂、刘良佐等后来“反明扶清”的名将均在其麾下。
明末的农民军如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崇祯八年(公元年),“韭菜”长到了凤阳。凤阳埋葬着老朱家的先祖,是朱元璋和明朝的龙兴之地。张献忠率军破凤阳、毁皇陵、焚楼殿。这还得了?!崇祯素服痛哭,立即处死漕运总督杨一鹏,并下诏“大典总督漕运兼巡抚庐、凤、淮、扬四郡,移镇凤阳。”漕运是明朝国家财政的命脉,也是连接京城和江南之间唯一的交通运输线,而庐、凤、淮、扬四郡经济富庶,更是明朝赋税钱粮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值此动荡之际,朱大典移镇此处,足见其在朝廷中的分量和崇祯心中的地位。
都说“国难思良将”,扮演“救火队员”的朱大典也对得起朝廷的信任,他率军四方援救,多次立功,擢升为兵部左侍郎。可以说,这段时间里,朱大典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颇有些“男儿何不带吴钩”的意气风发,他为这个飘摇动荡的帝国注入了一剂肾上腺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坐镇凤阳、平定流贼的这段日子里,与朱大典并肩作战,拱卫帝国命脉的,正是时任安庆巡抚的史可法。那时的他们,谁会想到多年后二人殊途同归的命运呢?
贪腐之谜
史书记载朱大典“饶有才”确乎不假,但有趣的是这三个字之后的内容——“性奇贪,多行暴虐”,好一个“奇”字!而同时期的明朝学者张岱也可为“人证”。在淮扬时,张岱就亲眼所见朱大典的贪横,其中四个字最为传神——“乳虎苍鹰”。无独有偶,清人邵廷采在《东南纪事》中也有过细致的记载,朱大典督师凤阳时,公开向自己的幕僚下属伸手索贿,以至于员工们囊空如洗,而他却“富且敌国”。更有甚者,传闻朱大典在剿贼时还收过农民军的“买路钱”。刨去夸大的成分,朱大典大抵是逃不过悠悠众人的“一片骂声”,至少在当时是这样,名声之臭不输阮大铖之辈,时人称之为“严嵩再世”。
需要说明的是,明末一众官吏贪污受贿成风,基本是公开的秘密,这似乎是当时的官场文化。谁能想到,在内有闯贼、外有清兵的困境中,连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饷银竟也会被长官克扣。反观朝堂,官员授官索价之高令人咋舌,并且谢绝还价,监察御史两、给事中两、翰林两……如果这些白花花的银子能够变成热腾腾的米饭、金灿灿的稻穗和乌油油的大炮,也许……
当然,正史中并没有留下朱大典贪污手段和具体数字的详细记录,我们只能从“富且敌国”和“严嵩再世”中浮想联翩。但是,值得思考的是,贪如“乳虎苍鹰”的朱大典,竟能在日后独守金华时散尽家财用以招募乡勇、巩固城防,而战败后宁死不降、举家殉国,实在令人肃然起敬。自古极少有贪墨成性之人是硬骨头的,而他的所作所为不像我们认知中常见的,追求纸醉金迷、逢迎奴颜婢膝的“标准”贪官。或者说,这位“特别”的贪官有底线、有原则,在他心中尚有比金钱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朱大典因为廉政问题被御史弹劾而革职等待起诉。“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当时看来,朱大典的仕途似乎到此终止了。然而北方的铁蹄席卷南下,改变了万千百姓的命运,也改变了朱大典的人生。
东南之柱
公元年,气数已尽的明朝终于“挂”了,“挂”在了紫禁城外景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和其他明朝的遗老遗少们一样,朱大典眼下要做一道选择题,“伸头一刀”——要么剃发,要么砍头。他的老下属吴三桂、刘良佐选择了前者,他和老战友史可法选择了后者。
北京沦陷之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朱大典复位兵部左侍郎,后进兵部尚书,总督江上军务,抵御清军入侵。不久之后,就传来了扬州城破,老战友史可法身陨社稷的消息。鲁王朱以海监国后,朱大典为文华殿大学士,建行台督师,辖金华、兰溪、汤溪、浦江四县。然而福王无福、鲁王跑路,唐王朱聿键又在福建扯起大旗,授予朱大典东阁大学士的头衔。小朝廷政权的“日新月异”,却预示着时局的江河日下。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勇士。随着杭州被清军攻破,公元年战火烧到了朱大典的家乡,金华。镇守金华的朱大典毁家纾难,将多年贪墨的家产悉数散尽,用以招募乡兵、购置武器、修筑城防,率部坚守城池,清兵围攻近三个月而未得。弹丸之地的小城,成了清军在江南难以逾越的屏障。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阮大铖,明末戏曲名家。抛开为人的品行和为官的操守,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风靡戏曲舞台的《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皆出自此人。大典与大铖颇有缘分,俩人是同年的进士,同是南明兵部尚书衔,又同是爱财之人,唯一的不同,是气节。在福王被擒后,阮大铖来到金华投奔朱大典,朱大典热情的邀请他一同守城,并带着这位“知己”巡防城务,就像三国时周瑜带着蒋干大宴“群英会”一般。只不过,周瑜说的是假话,而朱大典说的是真话——“西门新筑,土未坚。”我想,日后的朱大典定会为这句话懊悔不已。
由于阮大铖为官时劣迹斑斑,金华的士绅和义兵不容他,他们张贴檄文,声讨阮大铖的丑行与罪状,宣布他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大典只得送别大铖。阮大铖干脆扔掉了爱国的大旗,转身迈进清营,此次随清兵围城时又送来招降书,反过来帮助朱大典“解放思想”。他认为,贪心之人必定如他一样,能用金钱收买。但总有一些东西,金钱买不了,比如气节。朱大典怒了,裂书并杀招抚使。贝勒博洛怒了,调来了红衣大炮。阮大铖怒了,“西门新筑,土未坚”。
站在金华八咏城楼上的朱大典,遥想昔日的同僚或战死或投降,这个朝代确乎是结束了。而对于自己的归宿,早在做完“伸头一刀”的选择时,他就想好了结局——“就在生命开始的地方,结束吧!”
城外,清军大营。
阮大铖手指西门,“往这儿轰!”
壮士之举
巨响,城破。
满清士兵潮水似的涌入金华城,发泄着围城三个月的郁闷。朱大典率领麾下将士做最后抵抗,直至死伤殆尽。
人生的最后时刻到来了……
大典曰:“汝等速走!吾将有事。”
从人皆愿同死。
一曰:“吾世受国恩,惟一死得随明公,幸矣!”
一曰:“吾意已定,愿与将军同日死耳!”
大典曰:“吾等同心,何复不足?”
朱大典与家人、幕僚一众,环坐于金华八咏楼的火药库旁。在此之前,他的大孙子朱钰在突围求援途中被杀,长媳章氏在前一日,拜别家人自缢殉难,妻妾何氏率众儿媳也在城破时,手牵着年幼的儿孙投井自尽了,可谓满门忠烈。
朱大典从袖中抽出火绳,在点燃的刹那间,可以想见他那张血迹未干的脸上,满是从容和泰然,他将用粉身碎骨给自己曾热爱过、奋斗过,也曾蛀咬过的大明江山一个最后的交代。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许他会想起“移镇凤阳”的风光,会想起老战友史可法的殉节,会想起不远处的那个叫长山的地方……
巨响,身死。
身后之事
八咏楼那巨大的爆炸声和腾起的蘑菇云,震撼了不止一个人的心灵,吸引了不止一个人的目光。曾经说他“乳虎苍鹰”的张岱,也感动于朱大典最后的身影,“破家从忠,继之以死,未尝不叹息其为人也”。哪怕是对手清朝人,也不得不感慨,“盖浙东死事之烈,未有如大典者”。有壮烈如斯,还能有何言哉?
三日之后,金华城死一般寂静,史书记载,屠戮五万。李渔悲诗泣曰:“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硝烟会散去,但是这片土地不会忘记“壮士”。相传,家乡人曾悄悄在他当年栖身过的伏龙庙里为他塑像纪念,以表达乡民对朱大典的敬慕和怀念。
朱大典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最终赢得了清廷政府的尊重。康熙年间,朱大典以及共同为保卫金华而殉难的将士们得以入祀乡贤祠和忠烈祠。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乾隆四十二年(公元年),清廷赐谥朱大典为“烈愍公”,并在金华通济桥北的双溪驿前,建造了一座高10米的青石牌坊,横额上勒刻“表海崇勋”四个大字。
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手指西门的阮大铖,不久之后病死于仙霞关。相比大典的“严嵩再世”,大铖的结局更为讽刺,清廷编写《明史》时,将这位“功臣”和严嵩一道,列入了《奸臣传》,并且排在最后一位。
历史有一支刻下壮举的铁笔,却没有一块擦去污点的橡皮。从“严嵩再世”的万万人之下,到“表海崇勋”的万万人之上,朱大典走完了他亦正亦邪的一生,这样有苦有甜、有淡有咸的人生,确乎显得真实而确切。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的真实。
历史翻过了明末泛黄的那一页,而人间一股英雄气,仍在驰骋纵横。
文:朱劲涛
参考文献:
①《光绪金华县志》。
②清·邵廷采《东南纪事》。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
④清·黄宗羲《南明史料》。
⑤清·计六奇《明季南略》。
⑥顾诚《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