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

古心读书丨解读海子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

发布时间:2022/7/12 17:32:53   
中科医院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读海子

海子陨落时只有24岁,是滑落天际的彗星,他是如此推重荷尔德林,无论从生命的状态还是从诗歌文本来考察,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高蹈的,英雄主义的,他们“高高在上”,是“王”。

他们的灵魂游荡在天地之间,他们是真正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如今我们谈“诗意地栖居”,多半轻飘飘,多半很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只把这当做一个招牌,一个幌子,而骨子里庸俗甚至市侩。

进一步思考的是,他们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人间”的,他们和哲学狂人尼采类似,都是挑战“上帝”的人,在诗歌的王国,他们就是王,就是上帝,以上帝视角俯视这个时间,他们势必只是孤独的苍鹰,这是积极的考量,也是作为后来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写诗,如何成为真正的诗人,是不是都必须如此?倘若都以悲剧结束,那么“人间世”到底有什么意义?

如果是把诗人与“人”隔离出来,那么,诗歌究竟是什么?这可能还得追溯荷马史诗以及我们的《诗经》这些伟大的“源头”,然而,追根溯源要警惕那种故步自封,要有一种勇气就是既要有“苍鹰”一样的姿态,可能也势必对于波德莱尔《恶之花》式的表达进行另外一种思索,就仿佛哲学从古典走进存在主义,失去了对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考察,失去了人间情的体验,一味地飞升,可能也是一种“歧路”……

审美力

我们常常会有一种现实世界的无力感,这就导致一种困境,每一个人都试着突围,这样的情况下就特别考验一个人的审美力,此刻的审美力不是“逃避”而是一种自我精神建设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仿佛一条鱼跃出水面,哪怕是短短的一瞬,就摆脱了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窄域。

虽然再次落入水面,而自己已经不再是从前的自己,正因为这一瞬间的海阔天空,即使更漫长的黑暗都会让自己有对于光明未来的期许,人类的生生不息也就源于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进入古代的文学绘画建筑等各种艺术存在,我们就可能有新的“发现”,也因为心灵的“在场”而有了新的出发的可能……

痛苦是一种能力

欲摆脱平庸的生活,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痛苦是一种能力,是摆脱了世俗计较之后的简单而后的清澈,这可能面临的是空,也可能是荒芜,此时的姿态可能是孤鹰或者孤鹤,甚至是蝙蝠,可心里还是要住着一个天堂鸟,唯如此,也最大程度地接近幸福……

诗人通过语言就可以构建一个“事实”

从《存在与时间》到《林中路》,我们看到海德格尔的精神“转型”,而这一转型不管是否与荷尔德林有关,但我们恰好可以藉此思考“诗与哲”的关系,甚至由此展开那些被称作“哲理小说”与“诗化小说”的文本也进行一次探究与思考,也许会对自己文学的进步有一个有力的推进。

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流派纷呈的背后永远都是思想的变化,所谓“潮流”,往往都是一种形式被“固化”后阻碍了新的意识形态的需要,也就是说,一次次“潮流”也就意味着一次次“蜕变”,唯有真正的蜕变,并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艺术形式为要,社会性“稳定”才又有一阵子。而事实上,一切皆如潮涌,永不止息,所以,变化无穷,艺无止境,不仅仅是对个体的唤醒,更是对于时空的审视之后才可能抵达的“清醒”。

既然说到变化,那就必须提到“裂隙”一词,老科恩有一句名句那就是“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客观来讲,裂痕或者裂隙在这里并无大碍,重要的,那“光”在哪里?那么,我们又不得不思考哲学上一个重要的词“场域”,一部作品往往就是一个“场域”,其是否真正可以抵达“澄明”之境也意味着海德格尔强调的荷尔德林的经典诗句“人,诗意地栖居”是否作为一个基础性判准。

如今的事实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大多把此种状态理解成了“诗和远方”,当下往往是现实的没有诗意的。而海德格尔的意思却非如此,他试图告诉我们一个诗人通过语言就可以构建一个“事实”,而这个事实才是真正的“存在”,那么,这其实提醒的是,我们眼见的也未必真。哲学意义上的“真”才是“存在本身”,依着这个思维来进入艺术作品,例如梵高的《向日葵》与《鞋子》等,我们对于“现实”的认识才是真正靠得住的。

至于说去“遮蔽”的问题,就诗歌写作来讲,这可能也是区分真诗人与假诗人的根本,尤其是那种所谓的口语诗表达,很多是就一种现象的存在以分行的形式罗列出来,并美其名曰事实的诗意,可从海德格尔的思考来说,事实也非事实,诗意也无从谈起,多半也就是一种“语言游戏”,如此,而已。

文学意义上的修行

唯有超越感官之美而进入思想之美,生命的基座才可能真正稳定下来。那些曾经被“遮蔽”的部分才可能呈现出来,那种不可言说的意蕴也才“水落石出”,即使我们强调模糊性不可确定性,但你必须承认,一种语言表达可能的抵达也是时时刻刻的,烈火是要的,慢火才能熬出更美味的汤,朴素与绚烂也不冲突,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切换自如才为上品。

对于大的作家来讲,修辞问题往往不是问题,如同那些武侠宗师,招数早已经化为无形。说到底,文学意义上的修行,终究是从宇宙从人间从自我的浑然天成,且也不说逸品与神品,能为精品,已然可喜,而这个世界上流行的,大多是成品甚至只是半成品……

审时度势

“守得住”,首要的是认知的高度,改变与不改变取决于你内在的觉醒程度,潜龙腾渊,你得知道渊深几何,鳞爪飞扬,你得知道天有多高,审时度势是必要的生活状态的调整,而对于海阔天空的追求唯永不止息,也才能够真正地坦然淡然超然……

雅斯贝尔斯哲学

我们谈“场域”也势必涉及到“边界”的问题,而这个边界是雅斯贝尔斯哲学的最重要的“点”,在这个“点”上的突围成就了他自己的哲学成就以及哲学人生。他曾经是海德格尔哲学意义上的“盟友”,是他们两个奠定了德国存在主义的基础,也对世界哲学有了开拓性的意义。

而纳粹是一个分野,也是“照妖镜”,尽管要一分为二地看,但显然,海德格尔的人格之分裂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就朋友来讲,海德格尔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想着与雅斯贝尔斯“求”和的,而作为朋友的基础早已经荡然无存(不仅仅是海德格尔对于身份是犹太人的雅斯贝尔斯的妻子的不礼貌)。

就哲学求索的状态来说,海德格尔是孤独的“鹰”,他以自己“力拔千钧的发问”和“力透纸背的分析”让他对于“存在”与“时间”有了伟大的引领意义上的突破,尤其是他的“沉沦”一说让我们对于个体的“际遇”产生强烈的反思,这让我们对于个体的精神状况有一种高屋建瓴的省察。

而雅斯贝尔斯强调“两人相遇,才有真理”,他更看重个体真切的生命经验,这和他的心脏病与肺气肿疾病有关,因为疾病,他对于死亡的思考也尤其深刻,这让他对于“边界性的境遇”的领悟也尤其前无古人。正是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边界”,并能够从“边界的境遇”里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从而对于生命的可能有一个客观的把握。

雅斯贝尔斯的思考也可以借过来思考我们的一个传“南墙”之说,这“南墙”你撞还是不撞,撞了之后你是回头还是不回头?生命的走向甚至意义也就决定了你是否有真正的“超越”性。也正因为有了超越性,我们去思考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那样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关于雅斯贝尔斯的“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思想的成就也特别值得关切,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自豪”里,看看,比较,再深入地思考,我们才会对于当下有着更客观的认识,从而使自己向着海德格尔说的“澄澈”靠近一步。

而对于普罗大众,最要记住的,可能还是他流传甚广的关于教育的名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者简介

沈世坤,网名古心静典,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闵行区作家协会理事,文学评论组组长,天涯社区民间语文版主。热爱美丽的汉语,以读书为至乐,希望在疲惫的人生能诗意栖居。出版作品有诗集《如果不曾相见》、《世界一幅水墨模样》、散文集《相逢不语》、《在文字里与你相逢》、随笔评论集《沉吟与微享》、《阅读无缰》。

住在书里

虽不能拯救彷徨

但能体会宁静而致远的力量

读书如蚂蚁搬家

唯有勤勉可以成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6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