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习性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看完心都戳痛了,
就像苍鹭所说:“再好的心理咨询,都出于就诊者的自愿。治愈的过程,都是为了让你自己找到答案。”
这本书要拯救的,是披着成年人的外衣,内心却迷茫无助,不愿长大的人。
在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讲述了一只蛤蟆去看病的故事。它患了抑郁症,在朋友的帮助下去接受心理咨询。
在接受咨询的过程中,蛤蟆好多次差点哭出来,“讨论了这么久,结果就是发现自己大半辈子很愚蠢?”
原来的蛤蟆先生,乐观向上,衣着时髦鲜艳、光彩亮丽,风趣幽默,现在却开心不起来。什么事都不想做,甚至连起床都懒得起了。
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以及造成它抑郁的情绪究竟从何而来。
蛤蟆的童年经历,也就是许多人的童年经历。作者借助于一只蛤蟆的口吻,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一个人,长大之后其人格、性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并且独立、自信、充满希望的生活。
河鼠、鼹鼠在一堆旧衣服下面发现蛤蟆的时候,它无精打采,凄凄惨惨。它们想帮助生病的蛤蟆走出困境。
在苍鹭的办公室里,苍鹭并没有直接问,而是等待蛤蟆自己说,他希望能和蛤蟆共同合作完成咨询。
蛤蟆认识到有些事情只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那就是自己要快点长大快点成熟起来。
在蛤蟆的第二次咨询中,苍鹭让蛤蟆将自己的感受用1-10表现出来,最低为1,表示感觉非常糟糕,最高为10,表示非常愉悦,中间为5,表示尚可。
蛤蟆在1-2之间做了记号。
苍鹭很直接地问蛤蟆是否有过自S的念头,而蛤蟆的回答是:“是的,我有过。”
蛤蟆边哭边说了一段特别糟糕的日子。比如:父亲的指责让它无地自容。他习惯依赖于父母,哪怕成年后,他仍然会保留这种依赖的情绪,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接二连三的受到外力的指责,最后连蛤蟆自己都觉得自己是有错的。
苍鹭引导蛤蟆,告诉它要成长为一个成年的蛤蟆,告别过去那个儿童期。儿童释放愤怒的情绪里主要有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和厌烦等情绪。这在蛤蟆身上也有体现。
为此,苍鹭在最后一次问诊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
在蛤蟆与苍鹭的最后一次面谈中,蛤蟆终于能够轻松愉快地面对苍鹭,他也明白一直以来苍鹭在引导他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蛤蟆从原来悲伤抑郁的情绪中走出来,将自己每日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重新回归到他所热爱的生活中,成为一只被大家喜欢的,积极乐观,幽默风趣的蛤蟆先生。
我记得,看到苍鹰给蛤蟆讲:孩子还是baby时所需的食物和情感都取决于父母,父母心情好爱孩子时,孩子会用爱回报父母,但是父母有负面情绪时,无助弱小的孩子手足无措只有恐惧,他们会衍生出来一套应付父母情绪的能力。”
蛤蟆:“如果是我,我会造一艘飞船立马逃离。”
苍鹰:“逃不掉,他们只能适应父母的心血来潮。”
那一刻,我想到了我的童年,理解父母的坏情绪都是生活所迫;也想到了我作为父母,是否也把坏情绪这样传递给了孩子呢?我弱小无助的孩子在我这里到底承受了什么?
苍鹭与蛤蟆就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缺一不可。苍鹭给了蛤蟆亲切的指导与鼓励,母亲的理解与倾听。
蛤蟆儿童时期留下的心理阴影得以治愈。鼹鼠,河鼠等朋友给了蛤蟆关爱与陪伴。獾就如同它的父亲和祖父,威严厉害让蛤蟆恐惧,也更容易生气。
蛤蟆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不要永远在原地等待救赎,而是要学会自我救赎。先救赎自己的内心,不要放弃自己,更不要放弃这个世界,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境绝望,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困境,并且马上为之行动。
“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
荣格说过:“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带伤。无论愿不愿意,你都无路可退。
难怪有读者说:读完这本书,心都被戳烂了。但在戳心的痛苦之后,你才会破茧成蝶的重生。
我觉得这本书太强大了,特别是其中的三种状态,儿童,成人,父母。苍鹭是个很好的引导者,带领着蛤蟆去找寻所有事情发生的根源。
然后再给予正确的处理,更重要的是蛤蟆也是一个很好的主动思考者,它愿意改变自己现状。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