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形状 >> 明朝时期绘画发展历程中国书画鉴赏与收
《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
◎谢先莹著
中国绘画发展历程
明时期
明时期
明代绘画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重要时期:早期,以宫廷画、浙派为主比较盛行,宫廷绘画多以山水、花鸟为主,山水画代表人物有李在、王谔、朱端等人,主要宗法南宋马远、夏圭,也兼学郭熙;花鸟画呈现多种面貌,代表画家有边景昭、孙隆、林良、吕纪等人(边景昭承袭南宋院体传统,妍丽典雅而又富有生机。孙隆从北宋徐崇嗣脱胎而出,专攻没骨法。林良以水墨写意花鸟著称,笔墨洗炼奔放,造型准确生动);人物画取材比较狭窄,以描绘帝王皇后的肖像和行乐生活、皇帝的文治武功、君王的礼贤下士为主,如商喜《明宣宗行乐图》、谢环《杏园雅集图》、倪端《聘庞图》、刘俊《雪夜访普图》等。
齐白石作品:荔枝蜻蜓,谢先莹提供图片中期,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一时人文荟萃,名家辈出,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最负盛名,画史称为“吴门四家”,开创了吴门派。
齐白石作品:草虫雁来红,谢先莹提供图片后期,山水画继吴门派而后起的代表画家是董其昌,强调摹古,注重笔墨,追求“士气”,所创立的松江派逐步取代了吴门派的统治地位。同时还出现了不少地区性的山水画派,如浙江钱塘蓝瑛创的武林派,安徽芜湖萧云从创的姑熟派,浙江嘉兴项元汴、项圣谟创的嘉兴派,江苏武进邹子麟、恽向创的武进派等,这些派别大多影响不大;人物画以陈老莲为代表的画派异军突起,一扫弊习,糅合了传统艺术和民间版画之长,在浙、吴两派之外,别树一帜,画风对后世影响较大;水墨写意花鸟画在徐渭的影响下,进一步完善了花鸟画的大写意画法,画史称为青藤画派,对清代的朱耷、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谢先莹著作《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插图芦雁图
明代林良
立轴绢本墨笔
纵.5厘米横69.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一泓清波,芦荻丛生,浮萍点点。一对大雁前后相随,展翅扑水掠飞,似将降于水面,形象栩栩如生。用笔婉转顿挫,放而不粗,风格沉着雄浑,体现了画家水墨写意花鸟画的特点与功力。
谢先莹著作《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插图残荷鹰鹭图
明代吕纪
立轴绢本设色
纵厘米横.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学林良画风,用笔较为纵逸,与作者工笔重彩作品有所区别。一只苍鹰,掠过长空,从高处俯冲下来,锐利的目光早就紧盯住一只在水塘边觅食的鹭鸶。直到危险迫近,鹭鸶才发现,仓皇窜入荷叶芦苇丛中,张嘴尖声鸣叫,扑腾双翅,企图躲过苍鹰的袭击。鹭鸶的腾窜又惊动了原栖息在水面的两只野鸭和鹊鹉,它们惊恐地注视着从天而降的苍鹰。作者在画幅下半部,用错落纷披的笔法,写芦苇、残荷、莲蓬,增添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突出了悲剧效果。
谢先莹著作《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插图松石萱花图
明代陈淳
立轴纸本设色
纵.4厘米横67.3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画中松树一株,湖石一丛,萱花一茎,三者结合,浓淡相宜。松树乔立,枝虬针疏;萱花掩映,光华竞发;墨色淡雅,风格疏爽,是画家淡墨欹毫、疏斜历乱之表现技法的典型作品。
谢先莹著作《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插图墨葡萄图
明代徐渭
立轴纸本墨笔
纵.7厘米横6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以水墨画葡萄一枝,串串果实挂满枝头,鲜嫩欲滴,晶莹透彻,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表现手法独出心裁,水墨酣畅。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但无处不神似,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卉的风格,也是明代写意花卉高水平的杰作。画上自题七绝一首,前两句“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说明此画作于其晚年;后两句“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则流露了作者不得志的心情。
谢先莹著作《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插图竹石萱草图
明代陈洪绶
立轴绢本设色
纵.3厘米横48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采用不同的画法绘出湖石、萱草及秀竹。画家以枯笔勾石,加横皴竖苔,笔法写意凝重。萱草用双钩填色法绘写,设色妍丽,勾线细致精确。秀竹则纯以白描手法写出,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刻画入微,尽显挺拔之姿。三种画法相辅相成,天衣无缝,可见画家深厚的功力。
谢先莹著作《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插图灵谷春云图
明代戴进
长卷绢本设色
纵31.6厘米横.2厘米
(德)柏林东亚美术馆藏
全卷绘画层峦叠嶂,千岩竞秀,苍松屹立,山间白云,清泉飞瀑,草庐柴扉。画家运用青绿法,勾线填色,略施皴擦点染,更为落落大方,潇洒自如。用色浓妍而又沉稳,特别是山间白云以淡彩晕染,点线交织的树木在云中隐约可见,更显葱郁华滋,山色空漾,为明代早期极为成功的青绿山水画作品。
谢先莹著作《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插图谢先莹著作《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插图长江万里图(局部)
明代吴伟
长卷绢本墨笔
纵27.8厘米横.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吴伟传世水墨写意山水画中仅见的长卷巨制,描绘了万里长江沿途的壮丽云山、幽谷山村、城乡屋宇、江上风帆等。长卷构图起伏多变,意境浩荡而含蓄,江山壮美而显生机。用笔简逸苍劲,横涂竖抹,峰壑毕露,枯湿浓淡,一气呵成,痛快淋漓。集中反映了画家以气势取胜的艺术特色。
东篱赏菊图
明代唐寅
立轴纸本设色
纵厘米横62.6厘米
上海博物院藏
此图写赏菊悠然之情景。图中远山近石峻峭,一劲松高大虬曲,溪水泛波,仆童忙碌,两高士坐于石上赏菊言谈,乐在其中。此图山石勾皴,劲健峭利,坚凝厚实,挺劲而又秀雅。
山水图
明代文徵明
扇面纸本设色
纵16.1厘米横46.7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远山隐约,连绵起伏;悬崖巨壁,苍松古树,洲渚汀际,杂树成林,茂密葱郁。房屋掩于树间,一老者凝神窗外,涧泉蜿蜒,下泻入溪。格调高雅,稳重而文静,虽有“元四家”及董、米根底,却自具风貌。
人物故事图(之一)
明代仇英
册页绢本设色
纵41.1厘米横33.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册共十页,所绘人物、仕女,多属传统题材。每幅撷取典型情节,缜密巧思,形象表达题意。画面工笔重彩,在绚丽中呈现出精细、粗劲、灿烂、清雅等变化。《南华秋水》,是根据《庄子·秋水篇》意境,用形象的表现手法来阐明抽象的哲理。
高逸图
明代董其昌
立轴纸本水墨
纵89.4厘米横5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的是一河两岸,近处平坡数块、杂树三组,远处低丘矮山重叠。画法近于倪云林的面貌,山石皴法,折带、披麻兼用,而以侧笔为主。杂树画法和云林法有异,用柔浑的笔墨写出枝干,然后皴染点叶。全图给人依而不繁、旷而不空之感。
白云红树图
明代蓝瑛
立轴绢本青绿设色
纵.4厘米横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蓝瑛青绿山水画中的杰作。图中山峰白云缭绕,树木争奇斗妍,溪水明净,雅士幽赏。作者师法董其昌,仿张僧繇没骨法,画白云红树,远山近石,鲜艳夺目,颇为别致。
牡丹仕女图
明代唐寅
立轴纸本设色
纵.9厘米横57.8厘米
上海博物院藏
图绘高髻簪花女子,右手持纨扇,左手擎一枝牡丹,露出无限眷惜之意。仕女形象娟秀端丽,眉目和发髻勾勒精细,晕染匀整,具北宋李公麟圆细流利之笔;衣纹线条遒劲畅利,又吸取南宋李唐及元人刚健方折的笔法,具有刚柔相济、工写并用的特点,创明代仕女画的新典型。
三教图
明代丁云鹏
立轴纸本设色
纵.6厘米横5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明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两株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打扮的孔子相对。三人用笔略有差别,以高古游丝描及铁线描绘衣纹,质感不同。人物形象古拙,色彩明丽,为一幅上品之作。
对镜仕女图
明代陈洪绶
立轴绢本设色
纵.5厘米横43.5厘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此图画了一位恬静、娟秀的仕女,两手托镜自照,神态悠闲。上衣短而下裙长,袖口窄,下角圆,反映了明代仕女流行的衣着特点。画面树石相伴,泉水隐现,人景切合。用笔细劲流畅,设色清新淡雅。人物描绘略有夸张,工整细致,而环境却简括疏朗,从而形成人和自然之间的节奏变化,在艺术处理上别具匠心。
编著者简介
本书编著者谢先莹与二月河
谢先莹,字仲璜,号不敏,又号云宬,男,年3月出生,河南省内乡县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学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鉴藏理论家、书画家。主要著作有《浅谈中国书画鉴藏》、《中国书画鉴赏与收藏》、《中国书画鉴藏必备》、《中国书画鉴藏与市场》、《读懂大师——中国历代书画家的传奇故事》、《书画星河——中国书画点将录》等。
更多系列章节请百度搜索关键词:“谢先莹著”“谢先莹鉴赏”“谢先莹收藏”等查找。
编辑:曹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