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天敌 >> 村庄古意深跟随诗人于坚脚步感悟建水文
于坚的《建水记》对贝贡村格外青睐,他写道:“为了抵达这个地点,我们从昆明出发,在高速公路奔驰了一整个上午,又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还多次迷路。建水县的李伟在提起这个地方的时候,表情像古董贩子般兴奋,望着秋天深处。我们来核实一个传说,一路上看不出任何将要出现奇迹的迹象,令人麻木的山、树林、玉米地或烟叶地……当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的时候,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出现了,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不是神庙,是一群高低错落的四合院,建在山坡上,以当地的土黄色岩石、黄土砌起的地基和围墙裸露着,漆黑的斗拱飞檐在后面朝着青山翠谷,龙飞凤舞的门头上鎏金斑斑驳驳,就像被落日照耀着。附近的村子干巴巴的,一些由劣质水泥和玻璃混杂急就而成的灰色盒子,与这群四合院的飞扬灵动、森严伟岸有着天渊之别。就像一只刚刚被射中的苍鹰,它有点塌了,但确实像个传奇。即使已经衰败,蔓草丛生,梁木歪斜,雕花门不知去向,野物入住,依然看得出它非同凡响,美轮美奂,是古典四合院中的杰作。”
贝贡村(卢维前摄)
贝贡村从里到外都透着中原文化的因子。14世纪的明朝,中原文化随着大批移民的到来而长驱直入。建水颇负盛名的陶品,是在吸取中原先进技术上的创新。文庙、指林寺、东林寺、清真寺、天王寺等,无不汲取了中原建筑的精华。明洪武年间,野生滑竹首先被中原人用来手工造纸。建水十七孔桥竟与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同名,并于乾隆年间同时建成。而朱家花园甚至有“滇南大观园”之称,这一切都是中原文化熏陶的结果。
贝贡村(卢维前摄)
贝贡村不过是建水县众多古村落的一个,比较知名还有团山村。这个地处西庄大坝拐弯处的建水团山村,据说建村已有余年了。其张姓始祖贸易入滇,是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北人南下”政策的一部分。那天,临时居于临安城西门外蓝头坡的张祖,一时兴起游览了西庄坝,偌大的坝子树影幢幢,稻香成片,更见团山“形势耸拔,众山环拱,甲于全滇”,于是,带着一家老小在这里住下了。子孙繁衍,村庄繁荣,竟成就了一出滇南“楼兰古国”的神话。
贝贡村(卢维前摄)
团山村的民居中,张家花园是最具代表性的。似乎那时的人,建房子都是循了园林的式样的。朱家花园是这样,张家花园也莫不如此。其间布置有戏台,有水池,有石狮,有飞檐。而更多的是梁坊、廊檐、门窗之上的雕刻,而且是高度镂空的透雕。
张家花园(图片来自人文红河)
水池似是天然的,戏台上的两根石柱也似是天然的。即如柱下8个栩栩如生的小狮子也像是活物。门墙上的丹青、雕刻,也被风雨剥成了淡淡的痕迹。那墙上的砖,也多半不是原色了。这大概就是园林的最高境界“屋宇苍古”了。
张家花园有一副对联:“家无别物唐诗晋字汉文章,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并把苏东坡、李白等人的诗词写在门板上,墙壁上,足见其风雅。经建水文物专家考证,那墙壁的字画也非是建筑工匠信笔而就的,而是清末民初滇南知名的书画家王永清、吕彬、武士麟的真迹墨宝。王永清,字定一,号老农,清岁贡生,篆、隶、真、草、石刻无一不精。著有《印谱》二卷。吕彬,字幼田,清庠生,工小楷,应童子试时,被誉为“字压八属。”这些知名人士的字、画聚于张家花园一隅,足见此处当时是如何的引人注目了。
团山村(图片来自古城建水)
团山砖雕也同样别具一格。砖雕在中国使用的历史并不久,但一经使用,便被人们所称道。沿着团山窄窄的青石板路,沿街无处不是古朴的砖雕艺术。房脊、基座、照壁、门楣、墙壁等,随处可见梅兰竹菊、福寿禄、合和二仙、八宝博古、祥云瑞气之类的砖雕。所雕之物生动奇特,装饰性极强,令人赏心悦目。嘉兴的烟雨楼,其妙只在“烟雨”二字,依记者看这团山村的妙,妙在砖雕。且往往同一砖雕作品,日光的照射角度不同,其形状竟判若两物,尤其是异趣横生了。
团山村(图片来自古城建水)
“百忍”是团山村张家的家训,这一家训使团山代代人才辈出。关于这一点,望一望高悬于门上的“武魁”“将军第”“皇恩旌表”“金萱永萌”等古苍的匾额就知道了。张和是蔡锷手下的一员大将,其声威名威被一辈又一辈的后人崇敬。张汉庭是团山村走出的又一个人物。年冬,时任平安乡乡长的张汉庭,参加了建水反蒋统一战线组织“九人团”,与中共党员刘宝煊握着手走向光明。张汉庭的团山民居成了滇南党组织向游击队输送武器弹药的秘密转运站。年1月30日,由张汉庭任副团长的暂编团,在城北石子坡,打响了建水解放后消灭残匪的第一枪。
可与团山村比肩的还有新房村。距建水城米的新房村,地处平坝,山清水秀。村前,泸江河潺潺流过。后来,个碧石铁路修通,极富南方特色的火车从这里轰鸣而驶。村后,是耸立的山峦,林木葱郁。泸江河上,是闻名遐迩的乡会桥。之所以闻名,在于这里是中共建水县委领导武装起义的革命旧址,建水解放的第一枪就是在这里打响的。
乡会桥车站(图片来自红河州博物馆)
新房村的建村史已有近年,而最兴旺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期。那时的新房村人就已经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了,他们坐上小火车,到个旧开发锡矿,到昆明、香港经商和打工,挣了钱后,回到家乡,建盖富丽堂皇的居所。一时之间,建新房者众多,村子也因而被称为“新房村”。
新房村现存建于清代中晚期、民国初期的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且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32座,寺庙3座,古桥1座,米轨火车站1个,老井6眼,宗祠1座。凡传统民居,皆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跑马转角楼”的组合体,具有浓郁的建水地方民居特点,多为一进、二进、三进,木雕、石雕、砖雕及彩绘书画随处可见,而且意蕴丰厚,物谜充溢。
乡会桥(图片来自红河州博物馆)
令人称奇的在于大门雕刻艺术,在新房村诸多传统民居之中,记者尚未发现图案类同者,文官武将,皆有特色。大清光绪皇帝的“瀛台泣血”在这诸多雕花大门上也可找到。民间艺术家们将“草龙”图案雕刻于雕花大门的檐枋之上,即是对此的一种暗喻。人心在民间,民间艺术家对慈禧专制的大胆直言,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民居格扇门(图片来自红河州博物馆)
这里确是难得觅见的艺术博物馆,梁檩枋拱、门窗隔板、雀替栏楣、槛墙花砖、石缸柱础、束腰石雕,无不是呈现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图案之多,花样之繁,雕刻之精,色彩之美,令人眼花缭乱。在新房村号,后院倒厅的一堂三层镂空的格扇门,简直就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木雕艺术精品。
据民居专家观察,新房村的民居中,广泛使用木板做房间的隔板,而隔板则成了画家们纵横的所在,清末民初的当地画家,云集于此,挥豪泼墨,直抒胸臆,留下了一幅幅绝美画作。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动或静,或云或花,皆引人入胜。据建水县有关部门统计,新房村的传统民居中,现有书法作品幅,绘画作品幅,称其为书画艺术长廊也不为过。
传统民居雕花屏门(图片来自红河州博物馆)
黄氏宗祠是新房村诸多老房子的代表,重建于清光绪十八年(),这座百年老屋,占地约平方米,是新房村规格严谨、层次丰富、装饰精美的传统木结构民居。
黄氏宗祠(图片来自红河州博物馆)
所有这些,都令诗人于坚感叹,面对贝贡村,他这样说道:“那些身怀绝技的无名工匠,跋山涉水,步行穿越荒蛮高原,来到深山老林中叮叮当当,开山、采石、伐林、锯木、上梁、凿石、雕梁画栋……就规模和做工来说,如果没有宗教般的激情,这个工程是不可能完成的。可以想象它落成之际,仙宇神阁、飞檐斗拱、天井回廊……是如何辉煌地照亮了黑暗的群山。”
记者:路人
责编:普薇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红河日报(hhrb_hh)!
爆料、广告—
原标题:《村庄古意深~“跟随诗人于坚脚步感悟建水文化厚重”系列随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