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习性 >> 真正成熟的人,早已学会不争这四样,活得淡
这世间的很多纷扰,都源于一个“争”字。
有时,越争论,争得失,争名夺利,反而越陷入泥淖。
相反,当你换一种方式处事,问题反而会迎刃而解。
真正成熟的人,早已学会不争这四样,活得自在安宁。
1
不争得失,活得不累。
人这一生,本就活在失去与得到之间。得与失本就是一种常态。
得到与失去往往会相互转化。
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得到与失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祸福相依的转换。
太在意得失的人,容易患得患失。
当你把得失看淡了,才会有“无事一身轻”的轻松感。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才能真正活得不累。
《道德经》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与人相处,难免有争执,执着于讲道理,争对错,不见得能缓和矛盾。不争,反而能缓和矛盾。
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和隔壁的邻居吴家素来是好朋友。两家的院落之间,有条不宽不窄的巷子,平日供两家人出入使用。
有一日,吴家要扩建新房,想占用这条巷子。刚巧张英出门在外,张家人便死活不同意。毕竟,这是两家共用的地方,凭什么让给吴家?双方争执不下,昔日的好朋友,差点儿闹翻了。
张英得知这件事后,特意修了一封信,从千里之外寄过来。信里只有一首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完信,恍然大悟。
他们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而吴家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从此,便有了享誉桐城的“六尺巷”,留下了千古的佳话。
你让对方三尺,对方才会让你三尺,让他三尺又何妨?
一个人若是太锱铢必较,会失去很多东西。把心放宽一点,得失少争一点,你会发现,一切豁然开朗。
人生,是一边得到,一边失去的过程。
既然如此,又何必在意一时得失。
《庄子·田子方》中有个小故事,肩吾问孙叔敖:“你三次出任令尹却不显露出荣耀。后来,三次被罢官也没有表现出忧愁的神色,总是这么欢畅自适。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孙叔敖回答:“我觉得官职爵禄的到来不必去推却,它们的离去也不可以去阻止。这些得与失都不是出于我的自身,也就没有忧愁的神色。”
如果执着于得失,因得而欣喜若狂,因失而懊悔不已,最终反而沉迷其中,无法感知幸福的生活。
得失无常,纵然费尽心思得到的蝇头小利,最终的结果也不一定是好的。而暂时失去的东西,最终却带来福报也未可知。
“不与人争利益之短长,只与己争品性之长短。”这句话是曾国藩在教育弟弟不要与邻居争宅地时家信里写到的。
把得到的都看做命运的眷顾,失去的都以平常心态等闲视之。失去不一定是坏事,而得到也不一定是好事。想通了这些,又何必在一点蝇头小利的得失中斤斤计较、忧心忡忡?
唯有保持从容的心态,不争得失,才能过好这一生。
2
不争名利,少很多烦恼。
古话说:“欲为大树,莫与草争,欲为苍鹰,莫与鸟争。”
不争不抢,懂得宽容;不怒不愠,一切随心,聪明的人,懂得不争的哲理,因为不争就是最大的争,这是人生的高境界。
著名画家齐白石,就是这么一个人。
齐白石先生有一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这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齐白石先生的画饱受争议,有人认可他的画作,赞不绝口,认为他是百年难得一遇的艺术家。
也有人或出于偏见,或出于嫉妒,去骂他、言语攻击他,甚至泼脏水,妄自议论他的画作、为人。
而无论哪种,齐白石先生都只是报之一笑,并不往心里去。
不生气、不懊恼,不争,坚持做自己的事,这便是齐白石的从容。
《我们仨》中的钱钟书杨绛夫妇,不计较名利,惟愿清净度日,潜心读书。
20世纪80年代,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被导演黄蜀芹编成电视剧,其中的金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家喻户晓,引起了一股“围城热”。
钱钟书也因《围城》的热播,一下子变成了名人。
许多人慕名从远地而来,只为一睹钱钟书的风采。
但钱钟书不愿被他人打扰,杨绛只好守住门,谢绝来访的客人。
不管怎么挡客,随着时间的推移,关心钱钟书夫妇的人越来越多,仰慕他们的来访者络绎不绝,特别是“钱迷”们,严重搅扰了他们的生活,杨绛只好一次次出面挡驾。
钱钟书经常对来信和登门的读者表示歉意,诚恳的奉劝他们别研究什么《围城》;或者客气推说“无可奉告”,或者干脆不讲情理的拒绝。
一次,一位英国女士在电话里求见,钱钟书毫不客气的说:“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钱钟书这样回话,可见其内心对名利是多么淡泊。
二人都不愿卷入名利场,钱钟书还曾力辞清华文学所顾问,社科院副院长等职。
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荣获西班牙国王颁发的大奖,西班牙第一任驻华大使电话邀请杨绛出访,她谢绝了;第二任大使送来正式的书面邀请,杨绛也正式以书面谢绝了;第三任大使通过中国社科院领导马洪去请,杨绛感到实在推不掉了,才勉强答应下来。
钱钟书杨绛夫妇看似不近人情的细节,其实是他们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一种人生境界的表现。
他们不愿他人打扰自己清净度日,因为钱杨夫妇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排除外界的干扰,潜心读书,专心做学问。
杨绛说她喜欢英国诗人兰德在《生与死》里写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杨绛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种与世无争的淡泊。
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多数人都想着出人头地,可杨绛不这样,她读书写作,翻译治学,只是因为兴之所至,并没有一丝的争名逐利之心,活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所有的快乐,都与名利无关;而所有的不快乐,都与名利有关。
若要生活过得好,少争名利少烦恼。
3
不争对错,关系更和谐。
古语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无论和谁相处,最忌讳的就是遇事爱争对错。
争对了理,只会伤了对方的心。
不争对错,才能和睦相处,彼此舒服,关系更和谐。
世上之事,似乎总要分出对错。
然而有些时候,对错恰恰不能争,那就是与亲人、爱人、友人相处之时。
比起对错,感情更为重要。
物质上泾渭分明的划线,道理上非对即错的争辩,都不是亲密关系中的必需品。
爱你的人更在乎的,是你是否也同样在乎他们。
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都会把好的情绪和态度留给身边的人。
有一次,苏格拉底与学生在讨论问题,妻子因为一些琐事对苏格拉底大骂,骂完还觉得不解气,干脆提着一桶水往老公头上倒。
学生们吓得面面相觑,场面十分尴尬。
这时候的苏格拉底竟然笑着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要跟着下雨的。”
一句话瞬间划解尴尬,他对老婆的宽容大度也一直传为佳话。
热播综艺《我最爱的女人们》在第一集播出时,对外声称夫妇恩爱的张伦硕与钟丽缇,就惹来了对二人感情的质疑。
因为洗澡帘子没拉的小事,张伦硕在节目中与钟丽缇大声争吵责怪她。
第二天事情平息之后,他又旧话重提,摆着手指与妻子算:是我太过冲动,但确实是你做得不对,你怎么可以不拉帘子呢?
这并非偶尔的事。这对夫妻一次在外吵架时,张晋蔡少芬恰好在场,赶去劝架。张晋不自觉说到:怎么又吵起来了。
张伦硕夫妇的生活状态,与张晋夫妇互相包容扶持、夫妻和睦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事无巨细争对错的夫妻,一不留神就会怒火烧心。吵架,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常态。
与亲密的人相处,如果非要把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一一算出对错黑白来,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人与人间的感情,就会因此被不断消磨。
古语云:“用心计较般般错”。人心只长一颗,把整颗心都用在争对错上,又如何分得出去爱的空隙?时日一长,自然是争吵频生,夫妻离心,家人失和。
包容父母,关爱子女,亲善姐妹兄弟,携手丈夫妻子共度风雨,这才是与亲密之人的正确相处。
包容是相互的。在任何一段亲密关系中,这道理都共通。
梁启超说过,“幸福的家庭从来不争对错。
感情之事,以心换心。用冷冰冰的道理能换来的,只能是同样冷冰冰的回应。
对错,无需与你爱的人争个分明。爱人,为人所爱,就应当互相包容体谅才能走得长远。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互相体谅对方的错处与缺陷,才能维护感情长久。
4
不争输赢,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过生活,多的是鸡毛蒜皮的琐事,若每一件事都要争个输赢,不仅伤感情,还会让人身心俱疲。
喜欢争输赢的人,在争的过程中,便已经输了,赢了理,输了心。
很多时候,你越争,越是得不到;越争,越容易失去。
不争的人,才更容易被生活厚待。
不争输赢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智慧。
卡耐基曾说过一句话:“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不争辩,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人极好的修养。
庄子曾言:“大辩不辩,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辩,对待有些人,唯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方法。”
争论并没有真正的赢家,在浪费时间、消耗感情的同时,只会让彼此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
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圈子,导致了每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受时间、空间、教育的影响,每个人的思想层次都不同。
层次不同,注定无法沟通,当两个人的认知水平相差太多,注定沟通无果,这时候,和他们争辩实则就是一种无益的消耗。
那些根本不在同一频道的人,凡事若想争个明白,其实不过是在自寻烦恼罢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面对胡搅蛮缠的人,不论你怎么争辩,都如同对牛弹琴。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争辩一旦陷入情绪化,就会失去理智,甚至漏不择言,到后面就渐渐演变成人身和人格的攻击。
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方法,你可能得到比你期望的更多。
王尔德说过,“和别人谈论他不了解的东西是徒劳的”。
不是所有人都处于同一层次,当你在生活中遭受到不被理解时,先不要急着去争个输赢。因为一旦你开始和他们争论,你便输了。
由于他们的认知阶层只能到那儿,你再怎么争辩,也无法消除你们之间的认知差距,反而只会白白地浪费掉你的耐心和时间。
与其作无谓的争辩,何不尽可能对别人谦让一些。
常与同好争长短,不与傻瓜论短长。
跟傻瓜争论,往往是费时又费力,最后赔上了自己的好心情。古话常说,道理是越辩越明的,殊不知,层次不同的人,是无法沟通的。
一日,孔子的学生正在门前扫落叶,突然来了一个人,问他说:“你是不是孔子的弟子?”
孔子的学生点头称是。那人又说:“既然你是孔子的学生,应该也很博学。我且问你一个问题,一年有几个季节?”
孔子的学生脱口而出:“当然是四季。”
那人却摇头说:“不,一年只有三季。”
结果,两个人为着一年有几季的问题争辩了半天。
这时,孔子过来了。
那人也问孔子:“一年有几季?”
孔子竟肯定地回答:“先生您说得对,一年有三季。”
于是,那人便满意地扬长而去。
孔子的学生很不解。
一年明明有四季,老师为什么谎称三季呢?
孔子笑着说:“你没看到那个人通体的绿色吗?他是蚱蜢变的人。蚱蜢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没经历过四季。你和他争辩四季的问题,不是浪费时间吗?”
生活中,有些人的认知与你并不在一个层次,如果一味地去争输赢,不仅说服不了他,还消耗了自己。
你要清楚,和什么样的人争辩,就注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不争辩,做好自己,用事实证明问题。
认知不在一个层次,说再多也无益。懂你的人,你不说他们自然懂你并支持你;不懂你的人,争辩会生出更大的嫌隙甚至是灾难。
当你和别人争辩时,你的世界的中心在他处。
不与他人争辩时,你才是你的世界的中心。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是一种难得的生活智慧。
世界这么大,什么人都有,不是所有的人都讲道理,都值得你花费精力去争辩,我们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退让不是软弱,而是一种豁达。
不跟糊涂人讲道理,对烂人烂事能做到忍让而不争辩之人,才是有格局的人。
人生中的很多烦恼,皆来自于一个“争”字。
人生苦短,静而不争,才是人生大智慧。
所谓不争,针对的是一时的对错、输赢、得失。不争,不止成就别人,亦能成全自己。与其事事争个面红耳赤,不如以一颗不争之心,舒舒服服过生活。
真正成熟的人,早已学会了不争对错,不争名利,不争输赢,不争得失,活得淡定从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