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习性 >> 古人常说的横画直落笔,竖画横落笔,这
书法是传统文的珠宝,源远流长,积累的书法名言也特别多。将这些东西看一看,有时会对我们写好书法起到不少帮助。举例来说,很多的为之烦恼的“逆锋”问题,在古人那里有着很好的见解。如清人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横画直落笔,竖画横落笔。“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字面意思来看,它指的是写横画时落笔要先写一个小竖(“直”),写竖画要先写一个小横。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主要是为了积累“笔势”!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游泳时脚往后蹬,人才能往前游。所以,写书法也是这样,以一个相反的笔画开始,能给下一个笔画蓄势。书法上把这种从反面开始的起笔法叫做“逆入”,或称“逆笔”“逆锋”“逆势”等。(“逆入”强调入纸方向,“逆笔”强调笔法变化,“逆锋”强调笔锋变化,“逆势”强调笔势变化)
笔锋逆入,要求起笔时笔锋先急速逆行,做到“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然后迅速转回行笔。起笔逆入取势,根据笔画前进方向做反方向落笔,能使笔画刚劲有力,内含筋骨,含蓄饱满,,显得方整。古人把这种发笔时迅速逆入的动作,比喻为苍鹰捕兔时急速盘旋而下。(李斯《用笔法》:“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如鹰之望,鹏之逝”)清代刘熙载称:“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机括如此,著相便非。”
但是,逆入时一要落笔快,二要纸面上呈现的逆笔不太明显,否则会坏笔锋及笔画形状,影响下一步运笔。为此,一可将这种“逆入”的大部分动作化为“空中逆”,即空中“逆笔”取势,以免“逆锋”时笔锋破坏不好恢复;二可将“逆锋”与“转锋”相结合,及时将“逆锋”的笔形转过来,取其势为下一步运笔发力。
为此,就要学会正确的执笔法,尤其是做好空中运笔。空中运笔写直线,可以向各个方向练习,并确保中锋行笔。这要求全身配合,保持端正的站姿,正身,沉肩、坠肘,腕和五指放松,运笔的范围要尽可能扩大,以保障用笔顺畅,笔毫在纸面运动时出现刚劲的笔画。书法用笔逆势起笔,点画无论粗细都会精劲丰实,古人说落笔好像惊蛇入草,就是形容落笔时动作敏捷、精确和一种凌空而落的动态。
唐代的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墨迹相传,其发笔就是笔笔逆入,各具变化,尽显唐人用笔的天机。细看《大字阴符经》每一个字的起笔都从不同方向逆入的,凌空起步,意在笔先的。
其实《临池管见》已经对这种笔法的使用要点做了很好的总结:“横画直落笔,竖画横落笔。执笔落纸,如人之立地,脚跟既定,伸腰舒背,骨力自然强健,少以转动,四面皆应。不善用笔者,非坐卧纸上,即蹲伏纸上,欲除此弊,无它缪巧,只如思翁所谓,落笔时先提的笔起耳。所谓落笔先提的起笔者,总不外凌空起步,意在笔先,一到着纸便如兔起鹘落,令人不可思议,笔机到则笔势劲,笔锋出,岁倒随起,自无僵卧之弊矣。”
“逆锋”之外,“裹锋”“搭锋”“折锋”也是书法用笔的常技法。
“裹锋”指取圆势用笔,绞锋入纸(逆入),将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行笔过程中,或将毫铺开(“铺毫”),或继续旋绞运行(此时笔管随需自然转动)。裹锋可以将笔锋裹束在一起,它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捻动笔杆裹锋;一种是以腕转笔锋。“裹锋”意在“擒”势,由于瞬间积聚了巨大的力,纵笔时不弱不薄,无散缓之弊,写出的点画具有沉凝、浑劲之美。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与吴熙载书》说:“河南(褚遂良)始于履险之处裹锋取致,下至徐、颜益事用逆,用逆而笔驶,则裹锋侧入,姿韵生动。又始闻以肥瘦浓枯,震耀心目。后世能者,多宗二家,东坡尤为上座。坡老书多烂漫,时时敛锋以凝散缓之气,裹锋之尚,自此而盛。”《曹全碑》、《石门铭》等多用裹锋。
“搭锋”指一字第一点画起笔的笔锋,承上一字最后一笔的笔锋。运用“搭锋”,上下两个字之间,上字的最后一笔和下字的第一笔之间会显得笔断意连、态势自然、气韵贯通。
“折锋”是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指笔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折叠带方,以别于转笔。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南宋姜夔在《续书谱》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
总之,笔法不同,字的风格也不同,有的锋芒毕露,有的蓄势待发,各有各的美。书写时要灵活对待,注意笔画间的呼应,不必太过刻意,免失雕琢。如果如履薄冰的“摹”古帖,把每个笔画割裂开来,破坏了字的流畅性,那只是“画”字而不是“写”字。入纸点在笔画之内,就是藏锋,入纸点在点画之外,就是露锋。藏露、露锋等笔锋,是顺手而为、自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描画的。懂得了书写动作,说藏锋、露锋才有确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