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

莫静坡大笔纵横写春秋

发布时间:2022/9/29 0:36:24   

莫静坡,绍兴人,年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退休前任职武进画院,曾参与筹建常州市文联的国画组,58年任全国勤工俭学展览会江苏馆美术总设计,87年进军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之后又在北京,南京,台湾,日本等地举办个展,各大媒体均有报道。

莫静坡:大笔纵横写春秋

莫静坡最擅长走兽、猛禽等大型动物的大写意国画创作。他笔下的骏马,矫健俊美,或长啸,或飞奔,呼之欲出,直入眼帘,最受人们的喜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多次入选国家各级会展、获奖并在京沪宁出版发表。年,所作的《长征图卷》开启了江苏画院以传统笔墨描绘工农兵题材的先例。大量作品入选中外机构展出和收藏,曾在全国四届工笔画展、巴黎华人作品展以及国务院紫光阁等高端画展中亮相。

少时耕砚铸画魂

今年85岁高龄的莫静坡,谈及绘画启蒙,脑海中闪现出幼时与父母的回忆。“我生于苏州,父母是江浙沪一带有名的堆花手工艺人。堆花,就是在蜡烛上做出蜡质的雕塑。小时候,耳濡目染的是母亲以《神童诗》《千家诗》改编的催眠曲,是花烛上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等繁复精美的花样。”尚未记事,小静坡就爱摆弄画谱、剪纸,摩挲雕塑的模型。后来,他走上艺术创作道路也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结果。

“稍懂事一些,父亲会带我去书店购买《百兽图谱》《梅兰竹菊画谱》,而母亲则是我的启蒙老师,常把我的习作贴在墙上,以资鼓励。”莫静坡说,这就是他对于中国画最初的懵懂情结。小时候,他爱在毛边纸上写字画画,问母亲要零花钱,也不为别的,只是买纸画画。

十几岁时,莫静坡考入江南名校正则艺专,学习西画和雕塑。莫静坡回忆说,当时时兴的是苏联教学模式,学校里只教西洋画。但受成长环境影响,“莫静坡作西画也有中国味。”这是著名花鸟画家、时任艺专西画老师的赵良翰先生对莫静坡画作的评价,这也是成长环境带给他的自然影响。

年,莫静坡进入武进县焦溪中学任美术教师,自此,武进成为他的第二故乡。闲暇时,他也常常回苏州探亲、游学。在苏州,他结识了隐居在此的吕凤子先生。凤老是民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奠基人,国内很多美术大家如刘海粟、徐悲鸿、李可染等都出自其门下,莫静坡的母校正则艺专也是吕凤子一手创办的。此后,接近三年的时光,每逢周末,莫静坡就带上大捆习作,骑着一辆旧脚踏车,从常州赶到苏州,向凤老学画。“吃过午饭就走,沿着简陋的乡村公路,一路紧赶,晚上六七点便也到了。”莫静坡回忆说。算上返程,每月都要骑上多里路。

“先生是带我真正踏入中国画大门的引路人。”在莫静坡的记忆中,凤老讲话不多,对他的画作提出意见时,也只是用手指出,并不多言。而正是这个寡言的老师,把“变异与传统”的辩证关系教予了他,并使其认识到书法笔墨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莫静坡不负先生所望,他师从先生,但其风格、笔墨却与老师迥然不同,真正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横飞墨雨写苍鹰

上世纪60年代初,美术界兴起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莫静坡构思创作了一幅画:红军战士以国民党钢盔当锅在野炊,钢盔上画了个国民党军队的帽徽。不料,此画被诬陷为国民党反动派招魂,配合蒋介石反攻大陆。后莫静坡又遭劫难,一度被发配外乡。75岁时,其住宅“凤雨园”遭强拆……正应了那句“传奇人生是颠簸”。莫静坡的一生是坎坷的,一度被逼放弃画画;莫静坡的一生也是传奇的。正是这些人生经历和对艺术的痴迷执着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莫静坡的创作素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其铮铮傲骨也融入了他的画作之中。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陈维崧的这首《醉落魄·咏鹰》,意境悠远,包含着作者忧国忧民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文革”浩劫之后,莫静坡偶然读到这首词,引发了他心中的强烈共鸣。不久,他的《大宇真清》横空出世,这幅画震惊了江苏花鸟画界。画面上一只翱翔的巨大金雕占据了全图的主要位置,画面下方,是烟雾缭绕中的崇山峻岭。时任江苏画院院长的宋文治先生对这幅画赞不绝口,赞其为花鸟画的突破性作品。

其实,无论是搏击长空的苍鹰、骏骨雄风的奔马、引吭高歌的雄鸡,还是真善美集于一身的《山鬼图》、魂归于斯的《梁溪月》,莫静坡的画作都有一种摄人魂魄的魅力。有人说,他是把动物当人来画的,准确地讲,他的画是人格魅力的张扬,是凤凰涅槃式的浴火重生。

“作画不是靠手眼去摆弄笔墨,而是用心用情去抚摸、去激荡画面,是由心灵的火花淬成的。”“吾家作画,一振雄放为快,雄放之气固从胸中迸出。”艺术,就是莫静坡的生命和灵魂。

血烙丹青书国恨

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莫静坡精心创作了巨型通景国画组图《天堂烙血图》,再现了当年日军侵略苏州的血腥一幕,呼吁我辈勿忘国耻,共襄太平。

创作《天堂烙血图》的初衷,源于一张年的日本画。那张日本画,描绘的是广岛长崎两地的无辜百姓为其军国主义殉葬。正是这张画,把莫静坡重新拉入了童年的苦难回忆中。

提起《天堂烙血图》这幅巨作,莫静坡几度哽咽,他说,“我无意继续仇恨,只是脑海里无法磨灭历史,我决意要把它复原地画出来。”

对于一位80多岁的耄耋老人,这样的创作过程是痛苦的,高2米、长70米的巨作,经常要在梯子上上下左右移动,这需要耗费巨大的体力,为了一个构思常常寢食难安。在僻静的画室里,每天十几个小时潜心画作,白天晚上都在画,有时睡熟了,梦里再现那段历史,莫静坡会忽然爬起来,趁记忆还在,打开灯,拿起笔,开始画……

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他多次往返苏州核实考证第一手资料。在创作时,莫静坡尽量克制情绪,他既要考虑如何让观众体会画里的真实,又要最大限度地彰扬中国画本质的视觉审美。为此,莫静坡选用了强烈的红黑白三色为基调,以此来表现惨烈、血腥、死亡与抗争。在“鬼子进城”及“血染天堂”章节里,莫静坡使用层次丰富的中国红作为叙事的主色调,记录年11月19日,日本兵进入苏州屠杀中华儿女的屈辱历史。虽没有刻意去渲染屠城的惨状,却已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不止一位见过《天堂烙血图》的观者说:“震撼,它让我心灵颤动!”

这部史诗巨作经过全国巡展,轰动了中国美术界,更被《中国书画报》评为年度中国书画年度作品。中央电视台也对展览作了专题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5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