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形状 >> 明代画家传浙派及江夏派张路,豪放纵逸,开
#明代画家传#
01张路与明代画坛的浙派江夏派渊源
浙派是指以戴进为代表的活跃于江浙一带的一个画派,画风上与宫廷山水画派一样,主要取法南宋院体,兼学郭熙,画风刚强躁动。其主要成员还有吴伟、张路、蒋嵩、汪肇等人。
戴进、吴伟等也曾一度服务于宫廷。在继承传统和艺术追求上,浙派与当时的院派(亦称院体),同受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影响,但不同的是,浙派画家在继承的同时,更注意个人笔墨技法与画风的变化。浙派作品中虽然也显露出师承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南宋院体画家的痕迹,但构图、笔墨等表现形式均有个人风格。
明张路《听琴图》德国柏林东亚美术馆他们的笔墨更为粗简放纵、洒脱爽劲、酣畅淋漓,富有较强的节奏感。所绘物象,结构严谨,描绘准确。
同是浙派画家,其风格亦各有不同,如戴进之劲爽精微,于淋漓畅快中显出秀逸之致;而吴伟则以豪迈简括,纵逸洒脱为特征;至于张路、蒋嵩、汪肇等或爽健,或恣肆,各有区别。
作为绘画流派,浙派在明代前期与院派同为画坛主流,追随者甚众,影响颇大。因浙派中的吴伟是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故画史亦称他及其追随者为江夏派。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浙派画家由于一味追求恣肆、狂放,流于草率,逐渐失去画坛主流地位,而被新兴的吴门派所取代。
所以江夏派可以称为浙派的分支,而张路因为先学戴进,后又学吴伟,所以可以认为其既是浙派又是江夏派。
02浙派健将名家张路人物简介
张路(-,一作—),明代著名“浙派”画家字天驰,号平山,大梁(今河南省开封)人。“以庠生游太学”,未入仕途,游情于绘画创作。绘人物,师法吴伟,笔势狂放而草率。山水学戴进“狂态”,用笔豪放纵逸,水墨酣畅淋漓,与朱端、蒋嵩、汪肇等同为“浙派”名家。少年聪慧,见吴道子、戴进所画人物,临摹肖其神,以画成名,是明代追随戴进、吴伟的重要浙派画家,在人物上师法吴伟,但秀逸不足,狂放过之,山水上有戴进的风致。传世画作有《山雨欲来图》、《山水人物图》、《溪山泛艇图》、《吹萧女仙图》、《苍鹰攫兔图》等。
明张路苍鹰逐兔图南京博物院藏03张路绘画特点及艺术成就
景致简略,笔墨遒劲,风格豪放,行笔劲峻顿挫,力可扛鼎,然少秀逸和蕴藉之致;为浙派健将,亦开后来学者粗率之风。亦工鸟兽、花卉。早年画学戴进,临摹能肖其神,画法工细。至南京后,又宗法吴伟,变为粗笔写意。他善画人物,多绘神仙、士子、渔夫,形象质朴,神态清朗,具高昂向上的气质。
明张路石岸泊舟未知来源他具有典型风貌的水墨写意作品较多,人物多用顿折的重墨线条勾勒,山石以粗犷的笔触作大斧劈皴,运笔迅捷,水墨淋漓,具有豪放动荡的气势。亦能画写意花鸟。明朝詹景风盛赞他“足当名家”。张路的绘画艺术很受世人赞誉,在当时(弘治年间),朱谋垔在《画史会要》中说:“(张路)人物似吴小仙而有韵,亦有戴文进风致。一时缙绅咸加推重,得其真迹,如拱璧焉”,即在当时,缙绅们对其画作非常推崇和重视,得到其,非常珍重。他的画名仅亚于吴伟。
戴进(公元-),字文进,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早年宣德间(公元-)被荐进入宫廷,官直仁殿待诏,因遭妒忌放归故里,后以卖画为生。当时,在宫廷内外特别是江浙地区影响极大,成为明代前期画坛主流、形成独具特色的画风,画史称作“浙派”,他即是这个流派的创始人。(详细见:明画家传:浙派开山鼻祖戴进,一代圣手写天下美景)
吴伟(-),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好饮酒,宪宗时待诏仁智殿,一日被诏正醉,命作松泉图,跪时打翻墨汁,即信手涂抹成形,宪宗叹曰:“真仙笔也!”孝宗命画称旨,授锦衣百户,赐印章曰“画状元”。画人物出自吴道子,纵笔不甚经意,而奇逸潇洒动人,白描尤佳;山水树石俱作斧劈皴,画法与戴进相似,是戴进之后的“浙派”名将,追随者众,形成兴盛一时浙派山水中的“江夏派”。传其画法的有张路、蒋嵩、宋臣、汪肇、郑文林等,吴伟逝后,江夏派由另一主将张路支撑局面,当时追随者甚多,后因吴门画派凭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而崛起并最终取代了院体、浙派的主导地位,他们的名字亦被掩没。
明张路设色琴鹤焚香图轴未知来源中国绘画上的门派崛起往往是因为师法古人并能吸引同一时代的所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各大画派实际都能找到其它画派的痕迹的或者技法、手法,中国绘画能在明代形成繁荣的现象,虽然其它原因也是非常重要,但是海内百川、兼收并长才是是最主要的原因。吴门和浙派都是这样崛起的。经济原因也有一定的作用,到了明末经济开始没落,董其昌的“绘画言论“能占据主要地位实际就是点了经济急剧衰败便宜。吴门画派时江南正是最为富庶时期,民间富商和百姓的艺术需求很大,而且有很多作品很接地气,很有生活气息,浙派也是如此。而到了董其昌时期,绘画已经成为了文人孤芳自赏的时代,绘画仅是上流社会的交流的作品了,越发的不接地气,脱离民间,看不起百姓,高高在上,自然就形成了董氏的理论也让当时的文人们奉为至上理论,说到底还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所谓‘假傲骨’导致这样的结果。从此中国绘画真正没落了,缺乏学习借鉴、高高在上、脱离百姓,历史证明在任何行业领域都是致命的,败落是必然的!晚明的没落往往就是这种文人大臣们脱离百姓导致的后果。
04张路作品赏析
张路作品有些来源不清楚,我上面文章中已经穿插上传并注意来源不详。
因为其作品并不多,拍卖行作品和民间收藏作品也进行讲述。
0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绢本,设色,纵厘米,横厘米。
此图为张路水墨山水画代表作之一,写山雨欲来前狂风大作,乌云满天的情景。此画作图在笔墨形成上亦有独到之处,充分运用绢不易晕化的特性,多用湿笔和浓墨,恰到好处。山石画法近似马、夏及戴进的带水斧劈法,但又有所不同。画树则多以短笔横向画出,自然生动。全幅笔墨健拔淋漓,气势壮阔。
明张路山雨欲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0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设色,纵29.8厘米,横52厘米。
此画一老者骑驴而行。老者稳坐驴而行。老者稳坐驴背,悠然自得,任驴子快步嘶叫,耐人回味。人物衣纹线条简练而又潇洒流畅;小驴用墨笔直接以没骨之法写出,造型准确,神态生动。画虽简逸却更见功力。
明张路骑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03、北京故宫博物院
绢本,墨笔,纵.5厘米,横88.7厘米。
图绘高士独坐兀崖之上,停琴仰望,似随着山谷中的天籁之音而逸思飞扬。琴音虽断,而遗韵飘荡,令人回味无穷。本幅采用“L”形构图,构思巧妙,裁剪精当,多用大笔侧锋,墨水充沛,简洁酣畅。人物衣纹用笔奔放豪爽,线条方折顿挫,富于疾迟浓淡的变化,是比较典型的“浙派”画法。画面在明快爽朗中蕴含幽远之思,意境悠然恬淡。
明张路停琴高士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04、北京故宫博物院
绢本,墨笔,纵.3厘米,横91.8厘米。
署款:“平山。”钤“张路”印。
图绘水际岸边,一妙龄少女坐于苍松下,正专注地吹箫自娱。悠扬的箫声与澎湃的涛声组成抑扬顿挫、刚柔相济的乐章。少女身旁所置的硕大无比的仙桃点明了此为仙人、仙境,为画面增添了几许虚幻的情调。图中少女与顾恺之笔下的洛神或莫高窟唐代壁画中仙女的形象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她面庞饱满,高鼻大眼,形象朴实无华,缺少仙女们瘦骨清像的容貌和高逸脱俗的神态;身材墩实丰满,缺少仙胎道骨的轻盈体态;身着宽大的粗服布衣,缺少飘飘欲飞的衣带。她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宛如乡村女子,昭示出的是人间女性的自然美。图中人物的画法用粗细不同的笔墨分别表现。面部以中锋细笔勾勒,线条工细流畅。衣纹用笔则奔放豪爽,线条方折顿挫,富于、疾迟、浓淡的变化。从张路洒脱快捷的运笔中可见,他在承袭唐代吴道子,宋代梁楷等人疏体狂放的写意传统的基础上,追仿同时代人吴伟的画风,笔墨愈加狂放不羁,正如明姜绍书《无声诗史》所记:张路“画法吴小仙,虽草草而就,笔绝遒劲,然秀逸处远逊小仙。”明徐沁《明画录》亦记张路:“传伟法作人物,虽少秀逸,然颇遒劲可观。弘治间名亚于伟。”将张路此幅人物画代表作与吴伟的《武陵春图》作一比较,的确能发现张路挥洒娴熟的笔墨中缺少吴伟清雅秀逸的书卷气。
明张路吹箫女仙图轴故宫博物博物院05、北京故宫博物院
扇页,金笺,墨笔,纵18厘米,横50.4厘米。
扇页有自题:“平山。”钤“张路”朱文印。
图绘二人登山观瀑的情景。画中的山石杂木以饱含水分的润墨表现,用笔奔放豪爽,线条方折顿挫,富于缓疾、浓淡的变化,显然受到宋元时期粗笔水墨一派及吴伟等人水墨写意画风的影响。此作是张路在山水题材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小而精之作。
明张路观瀑图扇页北京故宫博物院06、明张路老子骑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设色.5x55.3cm
明张路老子骑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路《老子骑牛图》不写背景,老子坐于青牛背上,手持《道德经》卷,正抬眼注视着一只飞蝠。在表现手法上,张路受吴伟的影响很大,笔势狂放而草率,但笔墨变得愈加雄奇,人物结构准确而又稳妥,基本合乎人体比例。人物的面部刻画得非常传神,衣纹的穿插也灵活巧妙,整个人物给人一气画成之感,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致。顾恺之曰:“传神写照,在阿睹中。”阿睹指的就是眼睛,人物画眼神最不好画,眼神不对,反映不出人物的心灵、情态,这幅画就失败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路《老子骑牛图》相比,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幅张路《老子骑牛图》中的老子眼神安详,而故宫藏老子图人物眼神则略显呆滞无神。因此有人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张路《老子骑牛图》才是真正的张路真迹。据考,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年。刘向《列仙传》:“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列仙传》)老子乘青牛出关说的影响很大。在后人心目中,老子是一位大耳下垂、须发皆白,但精神爽朗,神态安详,乘青牛而隐逸的老者。历朝历代许多著名的画家留下了以这段故事为题材的作品,画家们的《老子出关图》上那位老成持重、飘逸达观的得道老者也多是这副形象,如宋晁辅之《老子骑牛图》、明陈洪绶《老子骑牛图》、清任伯年《老子骑牛图》等等。老子为何乘青牛,而不乘黄牛、黑牛、白牛或其它什么颜色的牛?我们还是顺着神仙家的思路去解读。这或许是古代神仙家或占星家的五星占有关。在太阳系中,绕日公转的较大的行星,除地球外,尚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古人将五星分别看作是五行的精灵或五帝之子。五帝即青学、白帝、赤帝、黑帝、黄帝。“天有五帝,五星为之使。”(《唐开元占经》卷十八引《春秋纬》)“五星者,天之五佐。”(《史记天官书》)“五星者,五行之精也,五帝之子,天之使者,行于列舍,以司无道之国。”(《唐开元占经》卷十八引《荆州占》)“列舍”指二十八星宿。五星还被用来分别象征五方、五帝、五事等神灵和事物。其中,木星(亦称岁星)是东方青帝的使者。“青”,主春,木德,代表了东方。老子自周入秦,向西而行,来自东方,后世人称“东方圣人”,用青色正可取其象征东方之意。拍卖行及其它渠道作品
07、拍卖成交价74.75万元
款识:平山。
此图写山中石壁之下二老者对弈,一老者旁观。空山静寂,心无旁骛,悠然自得,画境十分安宁。而画笔却很粗犷,挟水挟墨,骤若风雨,一气呵成,可见张路驾驭笔墨的能力已经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拍卖成交价74.7508、成交价万元
《月下畅饮图》,即是张路传世诸多画作中的一幅精品与巨制。该画纵公分,横98公分。约合28.6平方市尺。水墨淡彩。绢本。立轴画中近处坡上,一块巨石突出溪岸,有如石崖,下停两小艇,艇中各有一童子:一个炉前温酒,一个似乎是疲乏了,伏在船舷上鼾然而睡。巨石上面较为平坦,其上有三长者坐:一人背水,两人靠山与之对,中有杯盘酒食。一边开怀畅饮,一边论古谈今,说者挥手,听者侧耳。其中一人坦腹箕踞,半仰面、倾一耳、睁双目,但觉微醺恍惚,或听二人争辩,或看溪上雁行。后面坡道上来一童,手捧食盒……此是画的中心部位,也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中景山丘交错,溪流弯环,石际杂树丛生,水面平静如练。远景群峰耸峙,天空如洗,一轮皓月高悬于两山之间。嵯峨高岭,层叠而下。或易衡山诗而咏之曰:“明月当空数峰间,清流输与醉翁闲。就中消受无人会,满耳溪流满眼山。”总观全图,幅面开阔,气势宏伟,情景逼真。藏之者尝谓:“一峰陡然矗立,上拄天庭。远山如侍,皓月当空。水明似镜,崖树倒映。泊者静,饮者动……
成交价万元09、成交价80.5万元
张路为“江夏派”健将,行笔劲峻顿挫,天真率意,比之吴伟更为狂放。此画构图一如传统布局,但山石多以水墨涂之,远山以淡墨简笔表现巨石的质感,与中景的浓墨山峦、楼阁形成了鲜明对比,使画面的前后空间感非常强烈,再以粗笔重墨写枝桠横出的老树,增加画面的灵活感。在树石的掩映中,有渔舟正靠岸停泊,而对于船体的表现,先以重墨勾勒外形,紧接着再以水笔晕开,间以水纹来表现船体的动感,并且刻画出渔人对语以及收网的情景。王仲武题诗所评此画极为形象:“平山笔墨此神奇,涂抹纵横任所之。山川河流乘舟人,云杯玉屏有雄姿。”此作在许多拍卖公司多次买进卖出,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林泉归舟图”、“崇山云起”、“泛舟访友”等。本文资料综合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