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生活环境 >> 文景之治最后十年,太子之争再起波澜,汉景
上文说通过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与胶东王刘彻的母亲王娡的共同努力再加上栽赃陷害,终于,在公元前年,汉景帝废黜太子刘荣,改立王娡为皇后,立六岁的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
接着罢免原来的丞相,任命太尉周亚夫出任丞相,同时废除太尉这一官职。
在“文景之治”进入最后十年倒计时的时候,汉景帝开始提前调整领导班子,为给将来太子刘彻登基以后创造很好的辅助条件。
现在虽然刘彻已经被立为太子,但是他的母亲王娡还是惴惴不安、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唯恐稍有不慎就重蹈前太子刘荣的覆辙。
谁都知道,权力是个好东西。特别还是可以掌控未来一切的太子之位,那更是那些有希望得到之人觊觎已久的香饽饽,让他们垂涎欲滴、蠢蠢欲动、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王娡知道,现在对儿子威胁最大的就是前太子刘荣以及儿子的皇叔梁王刘武这两个人。
刘荣其实并没有犯下什么大的错误,只是被她和长公主给设计的。只要他还在,那太子之位就不能完全确保到手,“圣心难测”,谁知道哪天汉景帝抽个什么风,就可以把他给找回来、将儿子换掉呢?
还有就是自己的小叔子梁王刘武,这家伙现在越来越张狂,在梁国不断地招兵买马、吸引各种人才,连土匪、强盗、杀人犯、通缉犯他都敢收留。自己一年有大半年待在京城、皇宫里,上下打点关系,这还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吗?还不就是冲着儿子的储君之位来的?
想到这些,王娡就心慌意乱、纠结犯难,但是,她又不敢跟汉景帝当面说。倒是长公主刘嫖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她有些疑神疑鬼、小题大做,劝她耐心等待,不要主动犯大错误就行,一切都有她保驾护航、万无一失。
“文景之治”就是太平盛世,太平盛世就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无事可记。
时间一眨眼就到了公元前年。
这年三月,被贬为临江王的前太子刘荣因为修建宫室而侵占了爷爷太宗汉文帝庙前空地上的围墙被人举报而犯了罪。汉景帝很生气,就命令把他带到中尉府接受审问。
此时的中尉就是因为作风严厉酷苛、照章办事、秉承“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六亲不认被京城皇室宗亲和王侯将相都闻风丧胆、侧目而视、人送绰号“苍鹰”的郅都。你想,前太子刘荣凡落到就喜欢跟达官贵族较劲、对着干的郅都手里,能有什么好?
果然,在郅都这里,刘荣说破大天也没有用,除了认罪伏法就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有没有严刑拷打咱不知道,反正当刘荣想要写字用的刀笔(古代在竹简上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因此把有关公文案卷的事叫作刀笔),要写信向景帝谢罪时,中尉郅都或者是怕他想不开、趁机寻短见,或者是怕他写信控告自己,于是禁止手下官吏给他提供刀笔。
有一天魏其侯窦婴来探监,刘荣就把想要给父亲汉景帝写信的想法告诉了他。他就派人把刀笔送给了刘荣。可谁也没想到的是,刘荣在写完了向景帝谢罪的信之后,就真的用刀笔自杀了。
消息传到宫内,窦太后听说后雷霆大怒!这才多大点事啊?居然就把她的大孙子给逼死了!她要为她大孙子报仇雪恨,后来就找个罪名,把郅都杀死了。
王娡听到这个消息,表面上陪着婆婆窦太后一起哭天抹泪、痛哭流涕,可心里却乐开了花:刘荣死了,这下总算消停了。剩下的几个皇子是没有机会和可能跟儿子刘彻争夺太子之位了。自己的一番辛苦总算没有白费,儿子太子之位终于坐稳了。
事后看,王娡还是有些笑早了。
她忘了权力是个好东西、树欲静而风不止,虽然前太子刘荣自杀而自动退出对他来说几乎没有可能的争夺太子之心。但是,他毕竟还是有一些影响力和利用的价值的。现在“人走茶凉”,空余出来的位置怎么可能被闲置呢?这不,梁王刘武马上就坐了上来。
上一次(公元前年)汉景帝和他的小弟弟梁王刘荣一起喝酒时,酒后失言,说等百年之后,就把皇位传给他。梁王当时没敢当真,但他们的喜欢老幺刘武、嫌弃老大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听了以后还真的是心花怒放,她还真的就希望老幺能过一把皇帝的瘾。
好在当时被娘家人魏其侯窦婴给阻止了,再加上“七国之乱”爆发,这事儿就暂时翻篇了。
“七国之乱”一结束,汉景帝就马上立刘荣为太子,就是想要堵住窦太后和梁王的嘴。
没想到现在前太子刘荣刚死,他们的心眼又活过来了。而且,现在梁王又有了平定吴、楚叛乱的大功,被他赐予天子使用的族旗,有成千上万的车辆马匹做随从,进进出出都要清道戒严,简直就跟二皇帝一样。
前不久,窦太后又提出想让梁王成为帝位继承人,在一次宴饮的时候对汉景帝说:你出入乘坐大驾和安车,要让梁王在你身旁。
汉景帝这次可没喝多、非常清醒,就跪坐在席上,回答说好,等回去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来跟母亲汇报。
等酒宴一结束,汉景帝马上召集大臣商量此事的应对之策。大臣袁盎等人说:不可以。过去宋宣公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因此产生了祸乱,祸乱持续了五代人。如果皇上您顾虑亲情、小处不忍心,那必然会祸乱国家、伤害大义,所以《春秋》里是赞成坚守大义为原则的,这次决不能退缩、忍让,否则,有可能引发天下大乱。
汉景帝就把大臣们的意见报告给母亲窦太后,窦太后也终于想明白了,治理国家和管理家庭不是一码事,于是就再也不提让梁王继承帝位的事了。
老话说:按下葫芦浮起瓢。
这边汉景帝刚把母亲窦太后的工作做通,那边梁王又按捺不住直接提要求:希望汉景帝能批准让梁国的士兵进京修筑一条甬道,这样可以随时随地去见母亲窦太后。
这哪成啊?这么无法无天岂不是把国都长安快变成你们梁国的都城了吗?不成!坚决不同意!袁盎等一些大臣坚决反对并提出要对梁王严加管束。
没想到这次拒绝居然彻底激怒了梁王刘武。他跟他的手下羊胜、公孙诡商量对策,没想到他们商量的结果,居然是在天子脚下、京城之内、对这些反对他的朝廷大臣搞暗杀!
于是,当时参与讨论并严词拒绝梁王提议的以袁盎为首的十几位大臣,居然在一夜之间都被暗杀了!
当汉景帝早朝时看着下面稀稀拉拉的大臣,发现站在跟前的是那些赞同梁王提议或者保持沉默的大臣,没来(永别)的是坚决反对的大臣时,一下子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他勃然大怒,下令就算是搜遍四九城、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抓住这些胆大妄为、藐视王法的亡命之徒。
汉景帝明着是要维持京城秩序、为袁盎等人报仇;暗地里也是想抓住机会好好敲打一下母亲窦太后、收拾一下这个有些胆大妄为、不知天高地厚的弟弟梁王,让他永远死了这条争夺太子之位的野心。
他同时有些庆幸、也有些后怕!好在皇宫防守严密,否则,要是梁王一不做二不休把自己的太子刘彻还有十几个儿子都干掉,那皇位就不用争也是他皇太弟梁王的了。
所以,在汉景帝下令彻查到底,大臣们穷追猛打、全国性大搜捕之后,梁王迫于无奈,才交出了凶手,但他知道,哥哥汉景帝是不会再原谅他了。
这下梁王彻底慌了神了:没想到这次自己呈一时之怒,受手底下两个草包蛊惑,居然一次性在京师重地刺杀十几位朝廷重臣,简直是罪无可赦!现在还提什么争夺太子之位啊?能保住自己这颗脑袋就是万幸了。
于是梁王派出他手底下最能说会道的说客邹阳,去长安直接找到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对他说:您的妹妹现在得到皇上的宠幸,在后宫没人能比得上。不过你的行为有有许多不遵循规矩的地方,我们手里有一些证据对你很不利。现在如果袁盎被杀一事追究到底,梁王肯定会被依法处死,但是他的母亲窦太后心里的怒火无处发泄,肯定会向你们这些新贵们找机会下手、出气,我私下为你担忧。
王信有些慌张,问该怎么办?
邹阳这才图穷匕见摊出底牌:我们梁王这次认栽了。如果你能进宫劝劝你姐姐,让她对皇上以亲情好言相劝、不再追究梁王的事。那窦太后一定会深深感谢你们的大德,你的妹妹就可以同时受到太后和皇上的宠幸,这就会使你们家的恩宠就像万里长城一样牢固。而且,梁王现在已经后悔了,他表示退出争夺太子之位,只想在梁国面壁思过、老老实实度过一生。只要你和你姐出面摆平这件事,那咱们所有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王信就进宫跟他姐姐王娡说了,对王娡来说,只要能保住刘彻太子之位,她才不在乎梁王的死活呢?既然梁王已经认输出局,这个人情、面子她还是愿意给的。
于是,这件轰动京城的刺杀事件,就这样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没有下文了。
公元前年,因为当初汉景帝执意要废黜前太子刘荣,周亚夫坚决反对;因为“七国之乱”时周亚夫对梁王“见死不救”、作壁上观,所以,梁王一有机会就给他上眼药、告刁状;周亚夫还坚持高祖刘邦指定的规矩“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搞得汉景帝下不了台;后来匈奴王王徐卢等六人归降朝廷,景帝很高兴,也想借此机会向匈奴宣示一下自己的优待政策,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匈奴人能源源不断地继续归降,但还是受到周亚夫的反对。这次,汉景帝坚持己见,坚持把徐卢等人全封为列侯。周亚夫因此就自称有病,请求免职。九月,忍无可忍的汉景帝于是就罢免了周亚夫的丞相之位。
不过这个父亲汉文帝留给他的擎天保驾之臣不知道还能不能完成“三朝元老”的使命,能不能确保安全辅佐太子刘彻,汉景帝现在心里还没有底,已经知道身体欠安、来日无多的他决心再最后试探一次。
公元前年,景帝在宫中,专门召见周亚夫,到了午饭时间安排君臣共进午餐。周亚夫走到他的座位上,发现桌子上居然只放了一大块肉,还没切开,更可气的是,居然没摆上筷子。
他也不想想这是什么地方?他是跟谁一起吃午餐?怎么可能会出现如此大的疏漏呢?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周亚夫可没想这么多,他腾地一下就火了,回过头命令主管宴席的官员赶紧取筷子。景帝看着周亚夫,皮笑肉不笑地问他:这么一大块肉,让你一个人独享,难道还不能满足你的心意?你还想再要点什么呢?
周亚夫感到莫名其妙,又不知道汉景帝话里有话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就只能是摘下帽子向汉景帝谢罪。
汉景帝摆摆手让他起来。周亚夫就马上就快步头也不回地退了出去,汉景帝冷冷地看着他走出去。自言自语地说道:这个愤愤不平、一点就炸的人,怎么能做幼年君主的臣子(此鞅鞅,非少主臣也)呢?
很多历史爱好者都知道,从秦国战神白起以“鞅鞅”之名被迫自杀开始,历史上只要君主对臣子说出“鞅鞅”二字者,都只有死路一条。
果然,很快,周亚夫的儿子从工官那里买了专给皇室制造的可用于殉葬的五百件铠甲盾牌,这本来就是违反法律要悄悄进行的低调事。可是,这个从不缺钱的官二代的儿子不知道抽了什么风,居然敢虐待这些搬运东西的雇工,还敢不给他们工钱。
于是这些雇工就上书朝廷,检举揭发周亚夫的儿子,事情理所当然牵连到周亚夫。景帝见到了检举信,就下令将此案交给廷尉并要求他们要严肃审理。
负责此事的官员不敢怠慢,就拿着揭发信逐条审问周亚夫,可是周亚夫态度傲慢、拒不回答。审讯官员无计可施,只好拿着空白的审讯记录向汉景帝汇报。
汉景帝一看,火冒三丈:呦呵!死不改悔!想顽抗到底是不是?你以为你什么都不说我就拿你没办法了?我根本就不需要你的什么狗屁供词一样可以杀你!
于是他把空白供词扔给廷尉:办法你们想,反正是他不死,就是你们死!
这下廷尉总算知道皇上的意思了,那就放开手脚干呗。
当周亚夫否认自己购买这些殉葬用的铠甲是用来造反时,廷尉终于说出了可以和后世南宋奸臣秦桧陷害岳飞的“莫须有”相提并论的结论:你即使不在地上造反,死了以后也要在地下造反!
这下周亚夫彻底明白了:他虽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受到如此迫害的根本原因,但是他知道了这都是背后汉景帝的主意,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性格刚烈、耿直的周亚夫,就以绝食五天、吐血而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汉景帝排除了周亚夫这颗桀骜不驯、威力强大的隐形炸弹后,下面的日子就是在一派和平、安宁的时间轨道上,一步一步走向“文景之治”的终点。
公元前年正月十七日,皇太子刘彻已经成年,举行了冠礼。十天以后,汉景帝在未央宫驾崩。太子刘彻登上了大汉王朝的皇位,年仅十六岁。
从这一天开始,中国历史就揭开了新的篇章,让无数国人顶礼膜拜、赞叹不已的雄才大略、功越百王、开疆拓土、豪迈雄浑,并称秦皇汉武的“千古一帝”汉武帝刘彻的时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