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习性 >> 你想熬鹰,却用力过猛把鹰给熬死了
如今,家长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真是不知所措,其实,我们当年也一样,对于孩子如何教育,心里没有底。不过,我们那时教育孩子,似乎没有当今这么多理念。
现在不行了,一会儿虎妈猫爸,一会儿“熬鹰”教育,一会儿挫折教育,一会儿穷养,一会儿富养。真把人弄得晕头转向。
这不,现在听说又一种新的育儿理念流行了,这就是熬鹰教育。
所谓的熬鹰教育是什么呢?不懂啊,我真的不懂,鹰不是在天上飞吗?无论是雄鹰还是雌鹰,无论老鹰还是雏鹰,离开天空,它们和母鸡差不多。
可是,熬鹰就不懂了。
好在现在不懂就百度,也很方便了。
原来,熬鹰是老北京话,也做熬大鹰,是训练猎鹰的方式之一。意思就是不让猎鹰睡觉,熬着它,使它困乏。主要跟当时人喜欢玩鹰有关。
原来如此,这是一种训练方式,训练谁,训练猎鹰啊,训练目的,就是让它累得不行了,然后就可以让人随便玩。
那还是鹰吗?
它再凶猛,再飞得高,但还是人手里的玩物,帮人抓猎物而已。
它不敢跟草原上的雄鹰比。
不过,熬鹰又如何用到育儿上呢?不可能让孩子天天不睡觉,不吃饭吧,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绝大多数舍不得啊。
不能饿着孩子,冻着孩子,怎么办,挫折教育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条略了,家长愿意,孩子的爷爷奶奶不愿意)饿其体肤(更不行,那不是虐童吗?)空乏其身。(深受贫困之苦,这不,穷养儿)行拂乱其所为也。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最后这句才是关键啊,这就是熬鹰,就是给孩子制造挫折,如何制造,那就是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孩子,干扰孩子。
可能所有读者读到这里都要骂我,说我冤枉他们了,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好啊,谁不愿意他上进啊,谁干扰他啊。
就是家长自己啊。孩子小时候否定孩子的爱好,否定孩子的朋友,替孩子做主张。一句话,就是为你好。
而家长制造的挫折是打击,贬低。孩子任何进步,任何努力看不到,用放大镜找孩子的缺点,实在找不到缺点了,就一句,你还差得远,别骄傲。
家长们就像玩打地鼠的游戏一样,拿着大锤,看着孩子有冒头的,就一棒子打下去。
于是,他们给孩子送了一件宝贵的礼物“冒充者综合征”。它令孩子自卑,难以快乐,即使成年后通过努力获得成就,内心仍充满焦虑恐慌。
总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好的东西。
即使他们成功了,也并不认可自己具备外界所认为的“成功”:有人认为是招生委员会犯了错误,自己才被录取;有人认为考试成绩好,只是运气;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被高估了,自己并不胜任现在的工作。
尤其是女孩子,她们在外界的高度认可和自我贬低之间徘徊,焦虑痛苦。
她们坚持认为自己是卑微的,并且常常被“万一被别人发现我名不副实,是个骗子”的恐惧所折磨。
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她们比一般人更努力工作,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多地迎合权威。
你是否经常对孩子说:“才考好一次尾巴就翘上天了?我告诉你,你这么骄傲,注定是会失败的。”
“XX家女儿不是也说成绩很好?小小年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我一看就是不行的,你看,最后连个中专也没考上吧?你是不是要学她呀?“。
即使孩子手里拿着的满分卷子、进门时的欢喜雀跃,但家长的大锤马上打过来,他不缩头都不行,顿时让你觉得自己是那么羞耻。
当然,如果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你孩子考了人生中的最低分,那天对我而言,真是灭顶之灾!
“我说什么来着?失败了吧?……”父母唱双簧似的,你一言我一语,孩子只是默默地哭,什么话也听不进去。
可是,你们没有想过,孩子拿到卷子的那一刻,他的脑袋“轰”地一声,整个人不停地颤抖,脑海里全是父母昔日那些“预言”,他心里不断有个声音在说:“你完了!这才是你真实的水平,之前全是侥幸,现在被揭穿了,老师对你失望透顶,同学都会笑你……”
整节课,他都惶恐不安,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他觉得昔日和颜悦色的老师看我的目光变得凌厉。
当亲戚问你孩子的成绩,你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的脑子笨得很,全靠死读书。越到高年级就会越跟不上,成绩就会掉下来的,没啥指望。”
你觉得在应酬亲戚,或者因为亲戚的孩子成绩差,你怕刺激他们敏感的神经,可是,你就不怕刺激孩子的敏感神经吗?
最终,孩子没有自信心,也没有上进心了,等孩子长大了,他(她)果然成了你眼中没有出息的人了。
你想熬鹰,结果把鹰煮熟煮烂了,成了一锅乱七八糟的汤。
熬鹰,是从肉体到心灵对鹰的彻底戕害,一个高傲、自由的灵魂,经过一番徒劳的挣扎后,最终会因悲愤、饥渴、疲劳、恐惧而无奈屈服,成为猎人逐兔叨雀的驯服工具。
熬鹰是个漫长的过程,猎人要让鹰感到挫败,猎人会在鹰的周围布上绳网,在这个“牢笼”外猎手会升起篝火吃起东西,而苍鹰只能瞪起两只血红的眼,想要挣扎却始终找不到食物。
日复一日,让本来翱翔天际的苍鹰,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草原上威风八面的捕食者,而是沦为了“阶下囚”这个事实。
挫折教育是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而不是制造挫折。
而孟子的话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让人居安思危,但不是杞人忧天和神经过敏,更不是对孩子无情的打击。
任何育儿理论拿过来都要看一看,适合不适合。既不要无端地放飞天性,更不要压制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