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形状 >> 亡于外戚的西汉帝国,四次最著名的外戚干政
都说西汉是亡于外戚干政,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
西汉存在的时间,一共是二百一十年帝。在这两百多年间,无论是哪一个皇帝在位,外戚干政都如影随形,从汉初一直持续到西汉覆灭。即便是在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汉武帝时期,前期也有窦太后压着,弄得汉武帝再有雄才大略也无处施展。
在这贯穿整个西汉历史的外戚干政中,最著名的有四次,平均五十年就出现一次。
一、吕氏集团干政
这是西汉统治阶层面临的的一次内部危机。
吕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像与萧何合计弄死了韩信,吓坏了汉惠帝的“人彘”,毒杀赵王如意,废除并暗杀少帝等等。
在刘邦死了之后,根本就无人能够制得住她。因而得以临朝称制,无视刘邦的白马之盟,大肆分封吕姓诸侯,让吕禄、吕产分掌南北军,并且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
虽然不知道她有没有取刘氏而代之的想法,但吕氏诸人肯定是有的,而且吕后也很清楚。所以他在死前告诫吕禄说,“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
不过当时到底天下归汉,而且又有一帮汉初功臣在,吕氏集团才没能取而代之。在吕后死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汉初功臣和刘姓王集团就诛吕产、吕禄,将诸吕男女,无论少长全部斩杀。
二、窦太后干政
窦太后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中年之时双目失明,但却因此打开了心灵之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虽然干政,但本心是为了大汉江山的长治久安,而不是单单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虽然纵容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胡作非为,还因为过于宠爱这个小儿子而做了一些糊涂事,比如冤杀苍鹰郅都,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位清明的政治家,文景之治有她一份功劳。
与吕后相比,她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她是无为而治、黄老学说的真正忠实拥护者。
吕后实行无为而治,但仅限于国家层面,对于自己是完全不信这一套的,所以想杀的人一个没有落下,想玩的东西一个也没有放过。窦太后则不同,她支持在国家层面实行,更在个人生活上也十分推崇。
所以,就可以看到她在世时,后宫奉行节约,没有出什么乱子。
三、霍氏集团干政
汉武帝之后,西汉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如果没有遇到汉宣帝这样的一位贤明君主,大概西汉的生命就到此为止了。
因为原本在汉武帝手下安分守己的霍光,这时候已经是权倾朝野,废立皇帝都是在一念之间。
不过,还好霍光是个忠臣,权力在握但并没有谋朝篡位的想法。可他的家族不这样想,尤其是他的妻子,先是在霍光还在的时候,就指使自己的女儿毒死了汉宣帝的患难妻子许平君,然后在霍光死了之后,又想废掉汉宣帝,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
要不是汉宣帝够本事,估计西汉就没了。
四、王氏集团干政
汉宣帝之后,西汉彻底走上了下坡路,怎么都拉不回来,而皇帝更是一个不如一个。到了汉哀帝,外戚王莽终于一脚踢开了年幼的皇帝,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建立新朝。
但是,王莽能够成功,并不是运气好,没有遇到汉宣帝那样的皇帝,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因素。
这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他之前的几位王氏集团的人,已经为他铺好了路。
比如说他的伯父王凤、叔父王商,还有他的姑母王政君,都为他的取汉而代之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换句话来说,王莽的成功不是个人的成功,而是整个王氏集团的成功——成功地终结了西汉的生命。
这四次的外戚干政,第一次虽然威胁到刘姓的统治,但对于天下百姓而言,并没有带来什么危害,反而推动了经济的恢复;第二次则完全是有益于汉朝统治的巩固,以及经济的发展。但后两次,随着最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外戚干政就变得有害无益。
由此可见,与其说西汉亡于外戚干政,还不如说是亡于皇帝无道、亡于统治集团的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