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

清明时节,怎么能少清明雨上

发布时间:2025/1/21 16:31:58   
“雨打湿了眼眶,年年倚井盼归堂,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今天清明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没有回家。上午10:00,为在疫情中逝去的同胞致哀,清明追思,家国永念。向英雄致敬,愿逝者安息。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下午想去浮山走走,但是封山了,只好沿着银川西路走走逛逛,欣赏从铁栅栏伸出一抹殷红的桃花。手机中播放的,当然是许嵩的《清明雨上》。这首歌是年嵩哥的第一张专辑《自定义》里面的曲目,问世已经十一年了。字里行间,凄清婉转,很有宋人长短句的遗风。调子哀而不伤,如山泉之流水潺潺,很容易就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往事不堪回首,往事亦值得留恋。记忆中的痛苦与欢乐,深深地烙在某个节点上,历久弥新。每经一次思索,便多一分记忆,如煮肉之老汤,越久越浓香。以前每逢清明节,很少不回家。我是一个思想很保守的人,很崇敬自己的先人。所以,往年的清明我是必回的。回到家,打纸,装酒,带上香火去先人们的墓前焚化。恭恭敬敬地磕头,眼睛望着膝下的黄土,心里感慨万千——很不是滋味儿。那是一种只有在前人墓前才有的感觉,只有身临其境才有感触。清明上坟,烧纸,有人是在作秀,有人是在追思,我想我属于后者。先祖考妣、先外祖考妣去世后,我跟家里的长辈去上坟的时候,没哭过。因为人已逝去,只要在心里永远念着这个人,把他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后人,传承他做人的品德就足以。在坟前哭天抢地没多大意思,而各种花里胡哨的“花样”,是对逝者的不尊重,更足以显现出此人之恶心。与清明相关的,一是扫墓,而是踏青。扫墓是对以往的追思,踏青则是对新生的憧憬。因此,最近几年清明除了扫墓,我还会踏青。我的踏青很简单,回家下地干活。不仅踏青,而且除“青”——拔草。门前挂柳枝的事儿,好像做过,长大后就不再热衷于此。凉拌的柳芽儿没少吃,清苦之味,很清心。不过采柳芽儿的行为不文明,因此近年来未做此事。至于艾蒿团之类的东西,我家地处山东,本来就没有吃糯米的习惯,连大米吃得都会很少,所以更不知其为何物。纵然知道有这么个东西,我也不会买来吃——糯米做的视频软软糯糯,一不小心就吃多。这东西吃了不消化,伤胃。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清明节,开车带着老妈、小姨、表妹去我们附近的景点转了一圈。沿途经过苗圃,不知多少亩西府海棠花香醉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坳中桃花格外清奇。附近的山民已经搬到了十几公里外的新村,山前已经没多少人家。蜂蝶纷纷,苍鹰阵阵,山间之境的确令人流连忘返。山谷里藏着颓圮的石屋,杂草几乎掩却了小路,只闻鸟声与风声,不见俗人与俗事,多少年前,这里也有人迹。只是能住在此的,不是贫人便是高人。我倒是很像居住于彼,不是因为“高”,而是因为穷。当然,这是去年的清明,今年只好拿来回忆。虽然离家近千里,好在还有《清明雨上》相伴。要想高中时候,正是许嵩大火的年代。一曲《清明雨上》绝对是如今的口水歌能比的。如今的我不是十年前的那个小孩儿,但确实有“木雕流金岁月涟漪七年前封笔”之感。大学的时候,我还是时常写点东西的。那时候虽然经历没那么丰富,但是有高中的底子,对典故与笔法之应用,还是很得心应手的。如今呢,则大有“理屈词穷”之叹,或许是“年纪大了”,其实是学过的一点东西忘得差不多了。说了这么多,没有一点系统,前后也不连贯,想到什么说什么,感慨一下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爱的歌儿来轻轻唱!”可惜今天大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3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