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鹰

鹤唳华亭的背后,竟隐藏着一段真正的感人故

发布时间:2023/6/12 14:44:27   

电视剧《鹤唳华亭》最近热播,罗晋哥哥吸粉无数,演绎了一个情感丰富而又视天下道义为己任的皇太子形象。这是一个多情、执着、历尽坎坷而又多多少少充满悲怆的角色,再加上古风古韵腔调十足的台词、凄婉缠绵的爱情,让众多剧迷魂牵梦萦,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追到天荒地老。

《鹤唳华亭》的剧情固然牵动人心,但是,历史上却有一段真实的华亭鹤唳的故事,多数人却不知道。

这就要从历史上另外一位品貌无双的大才子说起,他就是三国末年的陆机。在他的身上,同样有一段心系家国的情怀,同样有一段流星陨落的唏嘘。

鹤唳华亭

陆机的家乡在江苏的昆山,在三国时代属于孙吴的辖属。说起他的祖父尽人皆知,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就是那位指挥了夷陵之战,火烧连营,逼得刘备白帝城抑郁而亡的陆逊。陆逊出身江南世族,最终官拜东吴丞相。他的儿子陆抗也是孙吴后期的名将,官拜大司马,曾经统军与晋朝相持多年,支撑危如累卵的东吴多年,保一方安宁,受百姓之爱戴。陆机便是陆抗的第四个儿子。

可以了解到,陆机出身名噪一时的高门大族。然而,就像南朝时代其他的门阀名士一样,陆机并不是一个躺在祖辈功劳簿上混吃混喝的纨绔子弟,恰相反,他从小阅览群书,少有奇才,尤其是文章盖世,名动天下。

年轻的陆机和陆云,朝气满怀,才华盖世,像一双潜匿在渊底的巨龙,随时准备冲天而起。只不过,他们出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当时的孙吴统治者,已经由孙权大帝换成了暴君孙皓。在孙皓的残暴统治下,东吴政坛昏庸腐败,人心惶惶。终于,晋武帝司马炎的军队挥鞭南下,灭掉了东吴,三国鼎立终于一统。那一年,陆机只有二十岁。

他本想有一番作为,重振家族的雄风,但历史呈现给他的是这种暗无天日的政治现状,以及家国沦丧的悲怆现实,留在他心中的只剩下绝望和伤惶。他的祖父陆逊曾被吴主孙权封为华亭候,陆机和陆云一起,来到了华亭地界(现在的上海松江),隐居乡里,闭门勤学,不再过问时政之事。

这一隐,就是十余年。

在华亭隐居的日子,虽然清雅淡泊,但确是陆机一生中最为舒适安逸的一段时光。在这里,没有喧嚣浮躁,没有虚与委蛇,只有手中的一卷书,杯中的一盏茶,以及耳中不时传来的仙鹤鸣唳之声……

名满天下

西晋武帝的太康年间,刚刚结束了三国乱世,人心初定,海晏河清。西晋朝廷早已听说陆机陆云二兄弟的大名,进而向他们伸出了招揽出仕的橄榄枝。

与《鹤唳华亭》中的萧定权相似,陆机也对祖辈和父辈有着一种执念。他的祖父辈都是挥斥方遒、封侯拜相的大英雄,他身为他们的子孙,从潜意识中就有一种振兴家族的使命和责任。他想和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也能建不世之功,垂名青史之上。西晋朝廷的邀请重新燃起了陆机出仕入世之心,他和陆云二人放弃了隐居的生活,离开了华亭,来到了京师洛阳。

一入洛阳,二陆之名便声震天下,冠绝京华。

即便是当时洛阳的文坛泰斗张华,一见到二陆兄弟,都是赞赏有加,推崇备至。以至于当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

陆机的成名,完全不是出于偶然和巧合,也丝毫不是简简单单因为张华的推举。他的才华无法遮掩,随时都会喷薄而出。就像楚庄王所说的那只大鸟一样,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而惊天下。

同时,陆机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平复帖》,是我国古代目前为止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比大家熟知的王羲之都早了五六十年。它向我们真实的展示了汉朝隶书向东晋行草转变的一个过程,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平复帖》现在收藏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有机缘的朋友或许可以遇到真迹的展出,一睹这位多年前的大才子的墨宝真迹。

身逢乱世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如果历史的车轮平稳的前进下去,陆机必定会会仕途顺利,学术有成,在西晋政坛有一席之地,在中国文学史上百世流芳。

只不过,历史在这个时候又给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晋武帝司马炎死了,他选择了他的傻儿子司马衷即位。这位智商感人的皇帝就像一个怀抱着金子招摇过市的孩童,引来无数野心家的觊觎。短短十几件的时间里,从他的凶悍皇后贾南风开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他的这些兄弟辈、叔伯辈,甚至是祖父辈的同姓王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接一个的来巧取豪夺他屁股底下的皇帝宝座,把刚刚稳定的国内政局又搅动的天翻地覆,民不聊生。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对于这些政治乱相,身在洛阳这个政局中心的陆机来说,都是一幕一幕的亲历者。百姓的离乱,战火的摧残,他全部都看在了眼中。

△贾南风

心怀天下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普通人头上,都是一座沉重的山。陆机也不例外。

然而,他心中却一直秉持着一个匡扶世难的信念。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可以出将入相,保境安民,开创一个太平安稳的王朝。正是这个信念,让他在翻天覆地的政治变动中,始终选择待在政治漩涡的中心。即便是他的好友几次三番劝他及早抽身,回到江南继续过安慰舒适的隐居生活,他也还是义不容辞的选择留下。

在陆机的心中,始终固执的认为眼前的这些野心家里,终究会出现一个英明圣主,能够兴隆晋室,平荡天下,开万世之太平,还百姓安居乐业。

他最终选择了八王之一的成都王司马颖。他坚信,他可以辅佐这位“圣主”,扫平叛乱,重建晋朝王业。

然而,一切都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他信任的这位“圣主”,不过也是一个匆匆的政治过客,非但没有重振晋室,却最终却听信小人之言,要了他的命。

《晋书.陆机传》记载,公元年,司马颖联合河间王司马颙,一同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担任后将军,麾下统军二十万之众。双方在鹿苑遭遇,长沙王司马乂挟持惠帝与陆机交战,陆机兵败。又有宦官孟玖趁机在司马颖面前进献谗言,说陆机心中有异志,早晚必定会造反。司马颖听信了谗言,派人抓捕了陆机,将他斩首示众。

临刑前的陆机,想起了十几年前在华亭隐居的日子,禁不住慨然而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随即被斩首,时年四十三岁。

临死前的陆机,脑海里想起的,不是天下人的称颂,也不是重振家族的责任,更不是虚枉的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而是只有十多年前隐居华亭谷的美好生活。

李白的《行路难》中写道: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成名就之后不自行隐退的,都是死于非命。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谷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再上蔡东门牵黄打猎?

“华亭鹤唳”、“上蔡苍鹰“,成了两个寓意相似的典故,都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向往,对悔入仕途的感慨和悔恨。不过,于李斯的机关算尽太聪明不同的是,陆机的悲剧源于他对家族责任的执著,和为天下苍生谋取福祉的己任。只有在殒命的前一秒,他才抛却了一切累赘,回想起了自己真实的情感和羁绊。

这和电视剧中的萧定权,确实有些许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处。华亭的鹤鸣之声永远在回荡,陆机的文采风流也永久垂范于天地之间。是功,是过?是喜,是悲?留给后人评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8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