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苍鹰 >> 苍鹰的习性 >> 中国三叉箭,始于2000年前,专门猎
由于年代久远,古人的生活我们往往只能通过文字去追忆。跟文字相比,那些历经千年仍流传下来的小型文物,更能够帮我们准确地还原古人的生活风貌。
就比如这三枚箭头,很多朋友在第一次看到它们的时候,都很难想象出它们是箭头。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箭头应该是具有杀伤力的,但有的时候并不完全是。
这三枚箭头在小型的箭头收藏品中,是很难见的。尤其是这两枚,很多学者把它们称为叫多锋青铜簇。
其中一枚有人为磨损破坏的痕迹,应该是早前的收藏者曾经试图打磨它,对它造成了一些破坏,但好在没有影响它整个形制的考量。
而另一枚就相对比较完好,青铜的材质,边上还有一枚钉孔。这个钉孔是可以把它固定在箭杆上的,也就是说,这样的物品就是当年古人涉猎时用的箭头。
对此,很多朋友会感到很疑惑:这样的箭头哪有杀伤力?
实际上,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古人的一种才智。这样的箭头固然没有一击必杀的能量,但是由于它采用了多锋设计,它攻击的面积就会显著增加,攻击的命中率也会增加。而由于它有一个初始的速度,在离开弓之后,在速度的作用下,只要它能够碰上飞禽,这些坚硬的青铜部分可以给鸟类造成一定的身体损伤,但是这种损伤又不致命。
这样,鸟类在被击中之后,无法长久的飞行,很可能会落到地面上,就会被快马轻骑的猎人成功地捕获。
一方面,猎人可以获得它完整的皮毛;另一方面,如果捕获的是猛禽,例如鹰、隼、鹞等,就可能会被猎人活捉,并经过疗养让它康复,成为涉猎的帮手。
(苍鹰)
(红隼)
(白尾鹞)
据悉,这样的箭头往往在南方不太多见,大部分都常见于中国的北方,比如说内蒙、甘肃。特别是内蒙,草原地带非常多。对这个有所了解的朋友一看到它就会说:“这是草原文明典型的标志性物件。”
没错,过去的草原民族多用这样的箭簇来射击飞鸟,所以这种往往被理解为是可以活捉飞鸟的特种箭簇,数量也相对少一些。
剩下的这一枚虽然外形与另外两枚不同,但实际上也是多锋簇,它中间有一个圆孔可以穿在箭杆上。
我们通过它的外观可以判断,这样形态的多锋簇显然是谋求对飞鸟做到一击必杀。在这种情况下,飞鸟很可能会沦为猎人的食品。或者经过贸易,成为猎人家属御寒的冬衣。
一些箭头研究人士认为,这样的箭头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而下限也是在汉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箭头已经跨越了将近年的时光。
通过这些小东西,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些逐水草而居的猎人们骑着骏马、拿着弓箭,在追逐飞禽驰骋的景象。
(青铜箭簇)